《臨濟錄》之「用處無蹤跡」

【「大德,山僧今時事不獲已,話度①說出許多不才凈②。爾且莫錯。據我見處,寔無許多般道理。要用便用,不用便休。秖如諸方說六度萬行③,以為佛法,我道是莊嚴門、佛事門,非是佛法。乃至持齋持戒,擎油不灧,道眼不明,盡須抵債,索飯錢有日在。何故如此?入道不通理,復身還信施。長者八十一,其樹不生耳。乃至孤峰獨宿,一食卯齋,長坐不卧,六時行道,皆是造業底人。乃至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珍,盡皆舍施,如是等見,皆是苦身心故,還招苦果。不如無事,純一無雜。乃至十地滿心菩薩,皆求此道流蹤跡,了不可得。所以諸天歡喜,地神捧足,十方諸佛無不稱嘆。緣何如此?為今聽法道人,用處無蹤跡。」】

(1)譯文

「各位學道人,我今天是事不由己,這才多嘴多舌講了這麼許多既無用又不幹凈的話,你們千萬莫要弄錯了。要是根據我的見解,實在沒有那麼許多繁瑣的道理。你們想要用就用,不想要用就算啦。就好像世間許多人說修六度萬行,以為這就是佛法。照我說這些都是教化眾生的修飾或輔助的手段,不是真正的佛法。乃至於持齋持戒,其修行到達手擎油缽行走而沒有漏出一滴的程度,若是觀道之眼不明的話,以上種種都必須用來抵償宿債,死了以後閻羅王還要收取吃飯的錢。為什麼會這樣?出家人入於佛道卻不通達佛理,身死再生後還要償還所受信眾施捨的債務。直到八十一歲高齡的時候,還債的樹才不生木耳。乃至於孤峰頂上獨居,謹守一日一食的齋戒,長時間坐禪而不躺卧,晝夜不停地修行佛道,這些都是造業之人。乃至於將自己的頭眼、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以及七珍等貴重物品,全部都拿來布施,像這樣的見解,都是困苦自己身心的緣故,所以還會招來困苦的果報。不如安然無事,純粹單一無雜念。乃至於達到十地修行圓滿的菩薩,都來窺求此學道人的蹤跡,完全不可得到。所以諸天各個歡喜,地神也來捧足,十方諸佛無不讚歎。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現在這裡聽我說法的你們各位學道人,作用之時無蹤跡可尋。」

(2)注釋

①話度:唐時俗語,饒舌、話多之意。

②不才凈:不堪材用,不潔凈。

③度萬行: 略則六度,廣則萬行。六度包含施度、戒度、忍度、精進度、禪度、慧度。菩薩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從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槃究竟之彼岸。

④持齋:持齋指受持「非時食戒」。達摩大師《破相論》中載:「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製三毒,勤覺察、凈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又持齋者,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卧,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凈,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齋食。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凈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有破,云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慾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

⑤擎油不灧:見《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中載:「譬如世間有諸大眾滿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持一油缽經由中過莫令傾覆,若葉一渧當斷汝命,復遣一人拔刀在後隨而怖之。臣受王教盡心堅持經歷爾所大眾之中,雖見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著彼邪欲,當棄所持,命不全濟。』是人以是怖因緣故,乃至不棄一渧之油。」

⑥ 入道不通理,復身還信施。長者八十一,其樹不生耳:此西天禪宗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偈。《五燈會元》卷一「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中載:「祖既得法,後至迦毗羅國。彼有長者,曰梵摩凈德一日,園樹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長者與第二子羅睺羅多取而食之。取已隨長,盡而復生。自余親屬,皆不能見。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長者乃問其故。祖曰:『汝家昔曾供養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虛沾信施,故報為木菌。唯汝與子精誠供養,得以享之,余即否矣。』又問長者:『年多少?』答曰:『七十有九。』祖乃說偈曰:『入道不通理,復身還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長者聞偈已,彌加嘆伏。」

⑦ 六時行道:六時指晝夜六時,即晨朝、日中、日沒(以上三時為晝)、初夜、中夜、後夜(以上三時為夜)。達摩大師《破相論》中載:「又六時行道者,所謂六根之中,於一切時,常行佛道,修諸覺行,調伏六根,長時不舍,名為六時。」

推薦閱讀:

TAG:禪宗 | 佛教 | 漢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