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為皇室御用茶具的建盞,為何只在宋朝輝煌一時?

大家好,我是茶叔,一個出生於茶農世家的85後。很高興能夠為大家講解茶知識,分享茶文化。

建盞,產自著名古窯「建窯」(位於福建南平建陽市水吉鎮),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為宋朝皇室的御用茶具。

建盞表面有著漂亮的斑紋,有曜變、鷓鴣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金兔毫、銀兔毫為主。

正是因為這些巧奪天工的斑紋,讓當時的宋朝皇帝很是喜歡,由此讓建盞名聲大噪,成為了風光一時的瓷器。

然而,隨著宋朝的落幕,一度崇尚「奢靡」的宋朝茶文化,逐漸向「質樸」過渡,最終建盞也隨著這股浪潮,逐漸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

那麼,對於宋朝的茶文化來說,建盞在當時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眾所周知,宋朝不僅愛喝茶,還流行「鬥茶」。不僅講求技巧,而且還很注重器具。

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皆以鬥茶為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建窯燒制的建盞便出現了。

建盞不管是從造型還是外觀上,都很好的滿足了當時人們對於「茶具」的要求,尤其是「兔毫盞」更是備受歡迎。

其安靜的色澤中折射出的深邃意境既能給當時的人們帶來生理上的享受,又能融入精神文化生活中,成為一種藝術追求。

於是乎,意境深邃的建盞,和如面壁參禪式的鬥茶,便完美的結合了。因此也受到帝王的喜好。

上行下效,促使建窯黑釉瓷茶盞大量生產,更多的瓷窯燒造黑釉瓷茶盞。而兔毫盞便是建窯黑釉瓷茶盞中的代表。

《中國陶瓷古籍集成》:「建安所造黑盞,紋如兔毫。然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又難得之。」

當時文人墨客對黑釉兔毫盞的記錄中也可看出:蔡襄《茶錄》下篇:「茶色白,宜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

祝穆《方輿勝覽》卷十一:「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然其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又難得之。」

在這樣的一股浪潮席捲之下,除了建窯之外,其它地區的瓷窯也開始紛紛效仿建盞的燒制工藝。像南平、建甌、松溪、蒲城、崇安等地,都燒制過建窯風格的黑釉瓷器。

它的影響還遠及江西、四川、浙江、山西等地。江西吉州窯的「鶴鴿斑」是最為名貴的品種之一,可與建窯「兔毫盞」齊名,為時人爭購,為後人珍藏。

總之,受當時社會上的侈靡之風影響,宋朝茶具走向了一個極端,變得非常講究,同唐朝的質樸相反,違背了茶聖陸羽的初衷。

人們不但在乎茶具的功用、外觀和造型,而且更看重其質地,由前朝的陶或瓷,發展為玉、金、銀或漆器,並相沿成風,日趨奢侈。

至明代初年,廢團茶而代之以散茶,沖泡散茶的飲茶法代替了碾末而飲的點茶法,鬥茶之風也漸趨消失,曾經盛行一時的建窯黑釉盞,也就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台。

而黑釉盞中的珍品兔毫盞,由於其燒制技術要求較高,伴隨著鬥茶文化的衰落,也隨之日漸減少,最終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


推薦閱讀:

TAG:茶文化 | 茶具 | 武夷岩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