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瘡百孔的胃

在生活中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過胃,胃是儲存食物的地方,進食後胃中胃酸大量的分泌,尤其在進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大家都知道胃酸是強酸,在正常情況下,我們胃中有粘液碳酸氫鹽保護屏障,以及小腸中分泌胰液和膽汁來中和胃酸,保護機體免受胃酸的侵蝕。但是病理狀態下,假如受到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後,胃粘膜受到胃酸的侵蝕破壞,我們的胃在經鏡下觀可以看到潰瘍,呈圓形或者橢圓形,潰瘍常常穿越粘膜下層,深達肌層,如果潰瘍面積逐漸變大、潰瘍個數逐漸變多甚至可以造成胃的穿孔,形象地稱為「千瘡百孔」。聽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很擔心,其實大家不必害怕,下面小編為您深度研究研究這「千瘡百孔」究竟有哪些層面。

在鏡下觀潰瘍的底部由內向外分為四層:①炎性滲出層②壞死組織層③肉芽組織層④瘢痕層。從鏡下觀可以得因為胃粘膜受到損傷引起炎症反應,機體通過肉芽組織填補修復損傷達到修復的目的,最終肉芽組織的結局以纖維性瘢痕來宣告結束。相信在臨床工作的朋友應該知道,胃潰瘍的四大併發症分別是出血、穿孔、梗阻、癌變。胃潰瘍引起人體最明顯的癥狀是上腹部節律性、周期性的疼痛。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也可以接觸到這類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所以我們要好好善待自己的胃,按時規律的進食,減輕病原菌感染的幾率。

說到這裡,我們來看一道關於消化性潰瘍的題目,加深一下了解。

1. 【例題】胃潰瘍好發的部位是:

A.胃小彎近幽門處 B.胃大彎處

C.胃底處 D.十二指腸球部

1.【答案】A。解析:胃潰瘍多位於胃小彎近幽門處,尤多見於胃竇部。十二指腸潰瘍多發生於十二指腸球部。

推薦閱讀:

TAG:醫學 | 疾病 | 血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