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50大姓氏最新排名:看看你的姓氏排第幾

  「新」與「舊」,分別指《人民日報》2006年1月11日報道的姓氏排序及1987年5月3日報道的姓氏排序。

  新100大姓中,有86姓的排列次序與原100大姓不同。其中,原100大姓落選5姓:湯、易、黎、喬、文。

  新增5姓:韋、嚴、施、牛、洪。全起源於河南者40個,部分源頭在河南者43個,合計源於河南的姓氏共83個;不源於河南者17個。

前50姓

 50姜

  (原排名60)/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50大姓,源於陝西岐山及河南南陽。

  起源簡述:傳說中的炎帝,號烈山氏,亦即神農氏,因生於姜水(在今陝西岐山縣西),以水命姓為姜。但是,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建立呂國,復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

 49沈

  (原排名47)/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49大姓,源於河南平輿及安徽臨泉。

  起源簡述:西周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有沈國,在今河南平輿北,為子爵,稱沈子國,始封之君為周文王之子季載,公元前506年被蔡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就是沈氏。春秋時,楚莊王之子公子貞(羋姓)封於沈邑(治今安徽臨泉,後移治今河南沈丘),後以邑為氏,也稱沈氏。此外,還有少昊金天氏後裔所建的沈國,在今山西汾河流域,春秋時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也姓沈。

  48丁

  (原排名46、47)/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48大姓,源於山東臨淄、江蘇南京及河南開封。

  起源簡述:炎帝後裔呂尚(亦稱姜牙),因輔佐周武王滅商之功,於西周初被封於齊,建立齊國,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北),被稱為齊太公。呂尚死後,子呂伋立,是為丁公。「丁」是長第之次,一說是謚號。呂伋的子孫中有一支便以「丁」為姓氏。丁氏還有三支系其他姓所改:三國時,吳國(都今江蘇南京)宗室孫匡,違背軍令,被孫權所罰,「別其族為丁氏」;北宋(都今河南開封)有無賴子於慶,想攀附宰相丁謂,有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後來果然得意;明初有西域人鶴年,回族,其曾祖父阿老丁,祖苦思丁,父職馬祿丁,又有從兄古雅謨丁,自曾祖父以下其名末一字皆為丁,於是,他入中國後便以丁為姓,叫丁鶴年。

47杜

  (原排名53)/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47大姓,源於河南新鄭、陝西西安及河南洛陽。

  起源簡述:杜姓始於黃帝時發明酒的杜康。但因杜康以後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故一些姓氏書認為杜氏系以國為氏。西周初期,劉累後裔在原唐國者被移封於杜(今陝西西安東南),建立杜國,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國君杜伯入朝為大夫,受人誣陷,無罪被殺,因失其國,部分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杜氏。此外,鮮卑族原有三字姓獨孤渾氏,493年隨北魏孝文帝遷至河南洛陽後,改為杜氏。

 46田

  (原排名58)/ 源於山東

  當今第46大姓,源於山東臨淄。

  起源簡述:公元前672年,陳國(媯姓,都今河南淮陽)厲公的兒子完,因避內亂,逃到齊國(都今山東臨淄北),不欲稱本國故號,又以陳、田二字聲相近,遂以田為氏,稱田完。

 45蔣

  (原排名43)/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45大姓,源於河南淮濱。

  起源簡述:西周初,周公姬旦第三子伯齡被封於蔣(今河南淮濱縣東南),建立蔣國。春秋時,蔣國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就是蔣氏。

44魏

  (原排名47、45)/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44大姓,源於山西芮城及河南開封。

  起源簡述:公元前661年,畢萬在晉國攻滅霍、耿、魏三國的戰鬥中有大功,晉獻公把魏國舊地(在今山西芮城北)賜給畢萬,作為他的封邑,命為大夫。後來,畢萬家族勢力強大,其子孫以封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53年,畢萬裔孫魏桓子駒,與韓康子、趙襄子聯合攻滅知伯,三分其地,桓子之孫都,正式建立魏國,稱魏文侯,於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魏國是戰國七雄之一,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魏王假被俘。亡國後的魏國國民,以國為氏,又形成一批魏氏,從而擴充了原以邑為氏的魏姓人口。

  43呂

  (原排名40)/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43大姓,源於河南南陽、新蔡、洛陽、開封。

  起源簡述:炎帝裔孫伯夷(姜姓),帝舜時任秩宗(掌宗廟禮儀的官),後又輔佐禹治水有功,於虞、夏之際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建立侯爵呂國,稱呂侯。「呂」不僅是地名,而且比喻輔佐的大臣,有讚譽褒獎之義。伯夷的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呂氏。呂國於公元前688年被楚國所滅。南陽呂國有一分支,在今河南新蔡,史稱東呂,春秋時亡國。東呂的子孫以國為氏,亦為呂氏。此外,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複姓叱呂氏改為呂氏;建都汴梁(今河南開封)的後周,將三字姓俟呂陵氏改為呂氏。

  42葉

  (原排名49)/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42大姓,源於河南葉縣。

  起源簡述:春秋時,楚國左司馬沈尹戌在與吳國軍隊打仗時戰死,楚昭王將其子沈諸梁封為葉邑尹,食采於葉(今河南葉縣南)。因楚邑大夫皆稱公,故沈諸梁被稱為葉公。葉公勤政愛民,靖難救危,後以封邑為氏,就是葉氏。此外,古代有一個葉調國,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東漢時曾遣使來中國建立友好關係,該國人來中國定居者,都以「葉」為姓。

  41蘇

  (原排名41)/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41大姓,源於河南溫縣。

  起源簡述:古帝顓頊玄孫陸終之長子昆吾,名樊,為己姓。他有個兒子於夏代中葉被封於蘇(又稱有蘇,在今河北臨漳縣西)。西周初,昆吾裔孫忿生,被周武王任為司寇(掌管刑獄及糾察的官),因能公平量刑,善教百姓,受封於蘇國。忿生遷都於溫(今河南溫縣西南),故此後蘇亦稱溫。公元前650年,蘇(溫)國為狄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就是蘇氏。

 40餘

  (原排名51)/ 源於陝西

  當今第40大姓,源於陝西鳳翔。

  起源簡述:春秋時,秦國有一位大夫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晉國人,因避亂逃到西北部的戎(古族名)。他原在戎做官,後降秦,受到秦穆公的禮遇和重用,在公元前623年伐戎王的戰役中,為秦國(都今陝西鳳翔東南)擴充地域、西霸戎夷做出了重大貢獻,其子孫以其名為姓氏,形成由、餘二姓。

 39董

  (原排名29)/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39大姓,源於河南臨潁(一說為山東定陶)及山西翼城。

  起源簡述:相傳黃帝的己姓子孫有個叫叔安的,被封於飂(在今河南唐河南),稱為飂叔安。飂叔安有個兒子叫董父,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熟悉龍的習性,為帝舜馴養龍,被舜賜姓董,任為豢龍氏,封之於鬷川(在今山東定陶縣西北)。一說今河南臨潁縣境有豢龍城,相傳即董父封邑。再就是春秋時,周朝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到晉國(都城在今山西翼城東南)做官,與籍氏一起主管晉之典籍,因其職責是「董督晉史」,以職為氏,也稱為董氏。

38於

  (原排名28)/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38大姓,源於河南沁陽。

  起源簡述:在西周初的大分封中,周武王姬發的二兒子被封在商代邘國舊址(故城在今河南沁陽市西北),稱作邘叔,建立邘國。邘叔的子孫以國為氏,姓邘。因古代邘、於同音通用,後來有的去邑為於氏。

 37袁

  (原排名33)/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37大姓,源於河南太康、洛陽、鞏義。

  起源簡述:西周初,周武王把帝舜的裔孫媯滿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建立陳國。媯滿的11世孫諸,字伯爰,他的孫子濤塗,因功賜邑陽夏(今河南太康),以祖父之字命氏,就是爰氏。春秋時,爰氏世襲陳國上卿。當時爰、轅通用,故爰濤塗又寫作「轅濤塗」。濤塗的玄孫轅頗徙居鄭國,至秦末,裔孫轅告避難居於河、洛之間(黃河與洛水之間地區,即今河南洛陽、偃師、鞏義一帶),告的小兒子轅政,於西漢初去掉「車」字旁,開始以袁為氏。

  36潘

  (原排名52)/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36大姓,源於河南固始、洛陽。

  起源簡述:西周初期,周文王姬昌之子畢公高的兒子伯季被封於潘(今河南固始),建立潘國。潘國於春秋時被楚國所兼并,子孫以國為氏,就是潘氏。此外,鮮卑族原有三字姓破多羅氏,493年隨北魏孝文帝遷至河南洛陽後,改為潘氏。

 35彭

  (原排名39)/ 源於江蘇

  當今第35大姓,源於江蘇徐州。

  起源簡述:古帝顓頊玄孫陸終的第三子篯(jiān)鏗(即彭祖),是個大壽星,自堯時舉用,後被封於彭(今江蘇徐州市),建立大彭氏國,至商代,被高宗武丁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彭氏。

  34蔡

  (原排名44)/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34大姓,源於河南上蔡、新蔡及安徽鳳台。

  起源簡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封功臣昆弟,將弟弟叔度(周文王第五子)封於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國。蔡叔度與兄管叔鮮、弟霍叔處受命幫助、監督被封在商朝舊都的殷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管理殷商遺民,史稱「三監」。周武王死,子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攝政。管叔、蔡叔對此不滿,串通武庚及東方夷族進行反叛。周公興師討伐,把叛亂鎮壓下去,殺武庚、管叔,放逐蔡叔。不久,蔡叔度死於遷所。其子姬胡,能夠與父親的反叛行為決裂,遵守文王的德訓,與人為善。周公便派他到魯國輔佐自己的兒子伯禽。由於胡在魯政績卓著,周公復封他於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春秋時,蔡國受楚國的逼迫,曾多次遷徙,平侯遷新蔡(今屬河南),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台),稱為下蔡,於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滅掉,子孫以國為氏,就是蔡氏。

 33程

  (原排名31)/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33大姓,源於河南洛陽及陝西咸陽。

  起源簡述:相傳,上古時的帝顓頊,曾任命重為南正以司天,黎為北正以司地,後總稱掌天地之官為「重黎」。據說重和黎為兄弟,是顓頊的曾孫。重黎的子孫世襲其職,至商朝被封於程(即洛陽上程聚,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建立程國,為伯爵,稱作程伯。西周末期的周宣王時,重的裔孫休父(時稱程伯休父)因入朝任司馬,不再擔任掌天地之官,他的子孫以封國為氏,就是程氏。此外,周文王姬昌的後裔有一支在晉國形成荀氏,荀氏支庶子孫食采於程邑(在今陝西咸陽市東),以邑為氏,也稱程氏。

 32曾

  (原排名38)/ 源於山東

  當今第32大姓,源於山東蒼山、曲阜。

  起源簡述:夏朝第六代國王少康(姒姓)的小兒子曲烈,被封於鄫(今山東蒼山縣西北),建立鄫國,歷夏、商、周三代,於公元前567年被莒國所滅,太子巫逃到魯國(都今山東曲阜),做了官,以原國名為姓氏,並去掉邑字,成為曾氏。

31馮

  (原排名27)/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31大姓,源於河南新鄭、滎陽。

  起源簡述:春秋後期,鄭國(都今河南新鄭)有個大夫叫馮簡子,史書說他「能斷大事」,當時子產為政,許多大事都同他商議。他的後代以他名字中的「馮」為姓氏,就是馮氏。再就是周文王姬昌後裔畢萬封魏,稱魏氏,魏氏子孫又有另封為華侯者,華侯之孫長卿,食采馮城(在今河南滎陽市西),因以為氏,形成又一支馮氏。

 30蕭

  (原排名30)/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30大姓,源於河南安陽、淇縣及安徽蕭縣。

  起源簡述:「蕭」作為姓氏,俗作「肖」。西周初,分封給魯國作為種族奴隸的商朝(都今河南安陽、淇縣)遺民「殷民六族」有蕭氏。但因其無世系可考,故姓氏古籍及蕭氏族譜均主張「蕭」系以國為氏。公元前682年夏,宋國在攻打魯國時,猛將南宮萬被魯國俘虜,後被放回。次年秋,宋湣公帶南宮萬外出打獵,因博(一種賭輸贏的遊戲)而發生爭吵,湣公怒,用侮辱性的語言說:「過去我尊敬你,可今天,你不過是個魯國的俘虜!」南宮萬在羞惱中抓起棋盤將湣公打死,接著又打死大夫仇牧,殺太宰華督,更立公子游為君。宋國諸公子大都逃到蕭邑(在今安徽蕭縣西北)。蕭邑大夫叫大心,是宋國公族(子姓)子弟,他和諸公子組成一支軍隊,於當年冬天擊殺南宮萬之弟南宮牛和新君游,立湣公弟御說為君(即宋桓公),又賄賂陳國,將逃到陳國的南宮萬抓回,剁成肉醬,報了國讎。因此大功,大心受封在蕭地建立蕭國,稱為蕭叔,為宋國附庸。蕭國於公元前597年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就是蕭氏。

29鄧

  (原排名34)/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29大姓,源於河南鄧州。

  起源簡述: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於鄧(今河南鄧州市),建立侯爵鄧國,賜姓曼。曼姓鄧國在周朝時是南方較為重要的異姓諸侯國,春秋時因得罪楚國,傳至鄧祁侯時,於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滅掉,子孫以國為氏,就是鄧氏。

28許

  (原排名35)/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28大姓,源於河南登封、許昌、魯山。

  起源簡述:上古有一位高潔清節之士叫許由,相傳堯要把君位讓給他,他逃到箕山(在今河南登封)下,農耕而食;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許由的後代,以其名字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許姓。西周初,炎帝後裔伯夷的裔孫姜文叔被封於許地(今河南許昌東),建立許國,為男爵。許國在春秋時為鄭、楚等國所逼,曾多次遷徙:公元前576年遷葉(今河南葉縣西南),前533年遷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前529年復遷葉,前524年遷白羽(今河南西峽),前506年又遷至容城(今河南魯山東南),至戰國初期,傳到國君元公結時,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又形成一批許姓居民。

 27曹

  (原排名32)/ 源於山東

  當今第27大姓,源於山東鄒縣、定陶。

  起源簡述:帝顓頊的玄孫陸終,娶鬼方氏妹女嬇為妻,女嬇懷孕三年,剖腹產生出6個兒子,其第五子名安,得曹姓。西周初,安的裔孫曹挾,被封於邾,建立邾國(都城在今山東鄒縣東南),附庸於魯。戰國中葉,邾國被楚國所滅,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即邾氏,有的恢復祖姓,仍姓曹。再就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叔振鐸,西周初被封於曹,建立曹國,都陶丘(今山東定陶西南)。曹國於公元前487年被宋國滅掉,子孫以國為氏,也姓曹。此外,在原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的北方和東北方一帶,古代也有一個曹國,為「昭武」諸國之一,一度屬唐管轄。曹國人來中國,有的就以曹為姓。

6韓

  (原排名25)/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26大姓,源於河南新鄭及山西河津。

  起源簡述:傳說黃帝之子昌意有個兒子叫韓流,其後代以他名字中的「韓」為姓氏,是為中國最早的韓姓。但是,姓氏古籍記載世系較詳的是出自采邑名和國名的韓氏。西周晉國開國君主姬叔虞的11世孫姬萬,食采於韓(今山西河津東北),後3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戰國初期,韓厥的7世孫韓虔(即韓景侯),同晉國的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國,於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初都平陽,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又遷都新鄭(今屬河南),於公元前230年被秦國所滅,末代君主韓王安被俘,韓國子孫「復以國為氏」,擴大了韓姓人口。

 25唐

  (原排名26)/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25大姓,源於河南方城及湖北隨縣。

  起源簡述:古帝堯,初居於陶,後被封於唐(今河北唐縣),故稱陶唐氏。堯死後,舜封堯子丹朱為唐侯,在今山西翼城西建立唐國。夏代,丹朱裔孫劉累遷於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西周初,周成王滅唐,將唐國舊地封給弟弟叔虞。後來,又改封劉累裔孫在魯縣者為唐侯,負責對堯的祭祀。唐侯所建之唐國,在今河南方城縣,於公元前505年被楚國滅掉,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唐氏。古代還有一個姬姓唐國,在今湖北隨縣西北唐縣鎮,春秋時被楚國所兼并,子孫以國為氏,也姓唐。

 24謝

  (原排名24)/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24大姓,源於河南唐河、南陽、衛輝。

  起源簡述:黃帝之子25宗,得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黃帝少子禹陽,受封於任(在今江蘇邳縣西南),因而為任姓。任姓建有10個國家,其第一為謝國。任姓謝國在今河南唐河、南陽一帶,夏、商時國力微弱,幾乎是默默無聞。西周末期,周宣王將其舅父申伯從今山西、陝西之間移封於謝,以加強對南方的統治,並派召伯等大臣帶兵先行滅掉謝國,在其舊土上營建了謝邑,作為申國的新都。謝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即謝氏。公元前688年,申國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即申氏,而居於都城謝邑者,有的以邑為氏,也稱謝氏。此外,衛州(今河南衛輝)衛人謝偃之祖孝政,在北齊做官,本為鮮卑族,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

  23宋

  (原排名22)/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23大姓,源於河南商丘。

  起源簡述:周武王滅商後,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墟。不久,武庚與管叔、蔡叔串通一氣,起兵反叛,後被周公姬旦鎮壓下去。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子姓)順從周朝,沒有參加武庚叛亂,因此,周公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他,建立公爵宋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讓他管理商族遺民,奉守商人的宗祀。微子啟卒,弟衍立,是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以後世代相傳,共傳36代、700多年。宋國於公元前286年被齊、魏、楚聯軍攻滅,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宋氏。

 22羅

  (原排名20)/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22大姓,源於湖南湘陰及河南洛陽。

  起源簡述:古帝顓頊的曾孫重黎,在帝嚳時任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被帝嚳命曰祝融。後重黎被誅,由其弟吳回繼任火正,仍稱祝融。祝融後裔有一支於西周初受封建立羅國,為子爵,建都於今湖北宜城縣西,後徙今湖北枝江縣東北,又遷今湖南湘陰縣東北,約於公元前690年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即羅氏。鮮卑族叱羅氏,隨孝文帝遷到洛陽,於496年被改為羅氏。

 21鄭

  (原排名23)/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21大姓,源於河南新鄭、淮陽、開封。

  起源簡述: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靜將小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東),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的謚號為桓公,故史稱鄭桓公。鄭桓公在周幽王時任司徒,預感到將要發生變亂,便採納太史伯的建議,於公元前773年把財產、部族、家屬連同商人遷移到鄶國與東虢之間,史稱「虢鄶寄孥」。後來,鄭桓公在「犬戎之亂」中犧牲,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之機,於公元前769年攻滅鄶國,又於公元前767年攻滅東虢,建立新的鄭國,都新鄭(今屬河南)。鄭國共歷23君、431年,至鄭幽公時,於公元前375年被韓國所滅,子孫播遷於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20梁

  (原排名21)/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20大姓,源於陝西韓城及河南洛陽。

  起源簡述:春秋初,嬴姓伯益後裔秦仲的小兒子康,被周平王封於夏陽梁山(在今陝西韓城南),建立梁國,為伯爵,稱梁康伯。梁康伯以後的君主稱梁伯,喜歡建造華麗的宮殿,經常大興土木,民不堪其苦,紛紛外逃。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滅梁國,改稱梁地為少梁。亡國後的梁國子孫,大都逃到晉國,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梁氏。匈奴休屠族拔列蘭氏,歸鮮卑族拓跋氏政權,隨北魏孝文帝遷到河南洛陽,於496年被改為梁氏。

  19高

  (原排名15)/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19大姓,源於河南新鄭及山東長清。

  起源簡述:黃帝(居軒轅丘,即今河南新鄭)有臣叫高元,曾作宮室,為高姓之始。但因高元無世系可考,故姓氏書大都以高傒為高姓始祖。周朝齊國始祖呂尚的6世孫齊文公赤,有子名高。高之孫名傒,與管仲一起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即齊桓公),任齊國上卿,食邑於盧(在今山東長清西南),以祖父的名字為氏,就是高氏。

 18何

  (原排名17)/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18大姓,源於河南信陽,洛陽。

  起源簡述:西周晉國開國君主姬叔虞的11世孫姬萬,食采於韓(今山西河津東北),後3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戰國初期,韓厥的7世孫韓虔(即韓景侯)同晉國的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國,於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於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時滅鄭,遷都新鄭(今屬河南),於公元前230年被秦國滅亡,末代君主韓王安被俘,韓國子孫復以國為氏。亡國後的韓國遺民,有一部分逃到陳、楚境內淮河與長江之間的一些地方(今河南信陽和湖北北部),當地人的口音把韓讀作「何」,後來又從讀音誤寫成何,於是這些韓姓人就變成了何姓。此外,鮮卑族原有賀拔氏,隨北魏孝文帝遷至洛陽後,改為何氏。

 17林

  (原排名16)/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17大姓,源於河南淇縣、洛陽。

  起源簡述:商朝貴族比干(子姓),冒死給商紂王提意見,被剖腹挖心致死,其妻陳氏懷孕逃到牧野長林石室(今河南淇縣西南、衛輝西北深山密林中的一個石洞中),生下一個男孩,取名堅。周武王滅商後見堅,以其居長林而生,賜姓林氏。東周(都今河南洛陽)初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妾所生之子)名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名字為姓氏,也稱林氏。此外,鮮卑族原有丘林氏,隨北魏孝文帝遷至洛陽後,改為林氏。

 16郭

  (原排名18)/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16大姓,源於河南登封、陝縣及陝西寶雞。

  起源簡述:最早的郭姓人是郭哀,他為夏禹(都今河南登封)駕車,因住在外城而得姓。郭姓還有兩支系虢姓所改。西周初分封的諸侯有東虢、西虢,開國君主是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姬叔、姬仲。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姬叔後裔姬序又被周平王封於北虢(都今河南陝縣李家窯),北虢於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滅亡。西虢在今陝西寶鳮東,公元前687年為秦所滅。姬叔、姬仲的後代以國為氏,即虢氏。古代虢、郭字異音同,通用,後來,虢氏便轉而為郭氏。

15胡

  (原排名13)/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15大姓,源於河南淮陽、郾城及安徽阜陽。

  起源簡述:帝舜的後裔媯滿,於西周初被武王姬發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建立陳國,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用他的謚號為姓氏,就是胡氏。胡姓還有兩支源於周代國名:一個為姬姓鬍子國,在今河南郾城縣西南,公元前519年,國君髡(kūn)在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時戰死,國被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即胡氏;一個為歸姓鬍子國,在今安徽阜陽,公元前495年被楚國滅掉,國君豹被俘,子孫以國為氏,也稱胡氏。此外,北魏獻帝的大哥原為紇骨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胡氏。

  胡

 14馬

  (原排名19)/ 源於河北

  當今第14大姓,源於河北邯鄲。

  起源簡述: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有才幹,善用兵,尤其是善用騎兵。公元前270年,秦軍進攻閼與(今山西和順),他奉命救援,先偵察敵情,繼以急行軍趕往,據高臨下,大破秦軍,因功被封為馬服君。今河北邯鄲市西北有馬服山,因趙奢葬此而得名。趙奢的子孫以其被賜之號為姓氏,即馬服氏,後又省「服」為馬氏。

 13朱

  (原排名14)/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13大姓,源於山東鄒縣及河南洛陽。

  起源簡述:古帝顓頊的玄孫陸終有六個兒子,第五子名安,為曹姓。西周初,安的裔孫挾被封於邾,建立邾國,附庸於魯。邾國建都於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山東鄒縣東南紀王城),至戰國中葉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後又去邑為朱氏。又,鮮卑族渴燭渾氏、可朱渾氏在河南洛陽一併改為朱氏。

12孫

  (原排名12)/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12大姓,源於河南濮陽、淮濱及山東博興。

  起源簡述:主要有三,分別出自姬姓、羋姓、田姓。周朝衛國始祖姬封的8世孫衛武公姬和有個兒子叫惠孫,惠孫的兒子名耳,任衛國上卿,食采於戚(在今河南濮陽東北),生兒名乙,字武仲。武仲以祖父的字為姓氏,就是孫氏。春秋時,楚國國君蚡冒(羋姓)的玄孫名敖,字孫叔,期思(今河南淮濱東南)人,官令尹,是楚國著名的賢臣,史稱孫叔敖。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姓氏,也稱孫氏。春秋時,陳厲公(媯姓)之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5世孫名書,字子占,任齊國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邑樂安(今山東博興),賜姓孫氏,從而形成又一支孫氏。

 11徐

  (原排名11)/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11大姓,源於河南安陽、淇縣及江蘇泗洪。

  起源簡述:古代東夷族首領伯益(嬴姓)有個兒子叫若木,被夏後氏封於徐(今江蘇泗洪縣及安徽泗縣一帶),傳32代,歷夏、商、周,至西周穆王時有徐君偃。徐君偃在疏導河道時,挖出一副紅色的弓箭,自認為是得到了天賜的祥瑞,頓時產生了代周為天子的野心,於是便自稱徐偃王,帶領周圍擁護他的36國諸侯,起兵反周。周穆王得到消息後,迅速調動軍隊討伐徐偃王。徐偃王見民眾遭殃,不忍生靈塗炭,便收兵棄國,躲進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一帶的深山之中。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便復封偃的兒子宗為徐子(即子爵),讓他繼續管理徐國。徐國傳至宗的11世孫章禹時,於公元前512年被吳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徐氏。此外,西周初被周公旦分給魯國作為種族奴隸的「殷民六族」第一為徐氏。這支徐氏形成於商朝都城(今河南安陽、淇縣),早於以國為氏之徐。

 10吳

  (原排名10)/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10大姓,源於河南濮陽及江蘇蘇州。

  起源簡述:姬姓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有3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太伯、仲雍為了讓位給有才幹的弟弟季歷,以給父親採藥為借口,遠奔東南沿海一帶的吳越地區,後太伯被當地土著擁立為領袖,建立吳國。孔子稱讚太伯主動讓賢的行為「可為至德」。太伯無子,死後由其弟仲雍繼承君位,以後仲雍的子孫世代相傳。吳國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公元前585年,仲雍的19代孫壽夢正式稱王,後逐漸強盛;傳至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打敗,於公元前473年亡國。吳國王族子孫避難四散,為不忘故國,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吳氏。最早的吳氏是古帝顓頊之臣吳權的後代,出自今河南濮陽。

  吳

  9周

  (原排名9)/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9大姓,源於河南汝南、汝州、洛陽。

  起源簡述:帝嚳之子后稷(名棄),被帝舜封於邰,別姓姬氏,其裔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史稱西周。西周曆13王,至周平王時,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陽,史稱東周。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封於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傳至第18世孫邕,秦朝在其地置汝南郡,於是以周為氏。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民百姓,遷至憚狐(今河南汝州西北),亦被當地人稱為周家,於是他們便以周為氏。此外,北魏獻帝次兄原為普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鮮卑族姓為漢姓,將其改為周氏。

  8趙

  (原排名7)/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8大姓,源於河南鞏義及山西洪洞。

  起源簡述:趙姓最早的一支是夏桀(都斟尋,在今河南鞏義西南)臣趙梁的後代,但因世系已不可考,故史書另有說法。東夷部落首領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他的9世孫造父,在桃林(今河南靈寶)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馴好以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遠至崑崙丘,見到西王母,樂而忘返,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在今江蘇泗洪縣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鎬京,及時發兵打敗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將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北)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稱為趙氏。

7黃

  (原排名8)/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7大姓,源於河南潢川。

  起源簡述:帝舜時東夷部落首領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伯益後裔中的黃夷,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故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貢獻,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認為自楚國郢都到黃國有九百里之遙,不會有什麼危險,因之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

 6楊

  (原排名6)/ 源於山西

  當今第6大姓,源於山西洪洞。

  起源簡述:楊氏出自姬姓,來源有二:西周宣王姬靜的小兒子尚父,於周幽王時被封於楊(在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建立楊國,為侯爵,春秋時為晉國所兼并,楊侯的子孫以國為氏,即楊氏。再就是晉武公(姬姓)之孫突食邑於羊舌(包括銅鞮、楊氏、平陽3個縣),稱為羊舌大夫,其後代以邑為氏,即羊舌氏。晉滅楊後,將楊國舊地封給羊舌肸。羊舌肸是突的孫子,字叔向,在晉國任大夫,是著名的賢臣,他的後代以新的封邑為氏,也稱楊氏。

 5陳

  (原排名5)/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5大姓,源於河南淮陽、洛陽。

  起源簡述:舜在當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他們居於媯汭(媯水彎曲的地方),生下的孩子便以水名為姓氏,姓媯。商朝末年,舜的33代孫遏父投附周國,擔任陶正,因制陶技藝精湛,深得姬昌、姬發父子歡心。周武王姬發滅商建立周朝後,追封先賢遺民,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建立陳國,讓他奉守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陳國傳20世、26代君王,歷時588年,於公元前479年最後一位國君陳閔公時,被楚國滅亡。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陳氏。春秋時,陳厲公的兒子完,在陳國任大夫,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10世孫田和,奪取姜姓齊國政權,建立田氏齊國,又傳8君184年,至16世孫齊王田建時,被秦始皇所滅。田建的二兒子田軫出逃至潁川(今河南許昌、長葛一帶),改姓陳。這支由田姓改成的陳氏,比以國為氏的陳氏晚200多年,其血緣始祖也是媯滿。此外,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493年隨北魏孝文帝遷至洛陽,後改為單姓陳氏

  4劉

  (原排名4)/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4大姓,源於河南魯山、偃師及陝西鳳翔等地。

  起源簡述:遠古陶唐氏部落領袖堯(祁姓)的後裔中,有個人出生時手紋象「劉累」二字,於是便取名劉累。劉累為夏朝第13帝孔甲馴養兩雄兩雌4條龍,被賜姓御龍氏;後因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怕孔甲治罪,便攜帶家眷自住地(今河南偃師)南逃到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其子孫以其名字中的「劉」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劉累後裔有一支被封於杜,國君杜伯於西周宣王時被殺,其子隰叔逃到晉國,任士師(法官),後以官命族為士氏。隰叔的曾孫士會,春秋時任晉國大夫,奉命出使秦國,因晉國內亂而不能返,數年後才回國,其留在秦國(都城在今陝西鳳翔東南)的子孫,恢復先祖姓,自為劉氏。此外,東周匡王姬班的小兒子被封於劉邑(在今河南偃師南),以邑為氏,也稱劉氏;西漢劉邦賜婁敬、項伯為劉氏;還有匈奴族劉氏和北魏獨孤氏改成的劉氏。

3張

  (原排名3)/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三大姓,佔全國總人口的6.8%,源於河南濮陽。

  起源簡述:黃帝之孫揮,夜觀弧星(即弧矢星,共9顆,在天狼星東南,其中8星如滿弓,一星像矢,在大犬、船尾兩星座內,很像上弦的弓箭),受到啟發,創製成弓箭,對當時剛進入父系氏族制的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在都城帝丘(即今河南濮陽)被古帝顓頊任命為弓正(監管製造弓箭的官),並賜為張姓。「張」字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與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關。

 2王

  (原排名2)/ 部分源於河南

  當今第二大姓,佔全國總人口的7.2%,源於河南衛輝、洛陽及山東泰山等地。

  起源簡述:王姓是一個多源的姓氏,有出自子姓之王、出自姬姓之王、出自田姓之王,大抵都是王族的後代,故號曰王氏。其中,世系清晰、繁衍昌盛的是出自姬姓、源於河南洛陽的王氏。東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在東周任司徒,被時人稱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氏。出自姬姓之王還有兩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15子畢公高的後裔,因系王族,故以王為氏;二是戰國時魏國(祖先姓姬)公子無忌之孫卑子,當魏國被秦滅掉後逃往泰山,被時人呼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氏。出自子姓之王形成最早,是比乾的後代。比干為子姓,是商王太丁之次子,被殷紂王殺害後,葬於汲郡(今河南衛輝),其守陵墓的子孫,以本為王族之故而改姓王氏。出自田姓的王氏,是齊王田和的後裔。田姓齊國於公元前221年為秦所滅,子孫被廢為庶民,但仍被齊人稱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氏。此外,還有少數民族中的王氏及賜姓、冒姓王氏。

  1李

  (原排名1)/ 全源於河南

  當今第一大姓,佔全國總人口的7.4%,源於河南鹿邑。

  起源簡述:古代東夷族首領皋陶(yáo),在帝堯時任大理(司法長官),其後裔歷舜、夏、商三代,世襲此職,於是以官命族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裔孫理征,因直言規勸殷紂王改正錯誤而遭殺害,其子利貞隨母契和氏出逃,至豫西的「伊侯之墟」隱藏起來,靠採食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實,亦即樹上結的果)充饑,因而保全了母子的性命,然後到苦(gǔ)縣(今河南鹿邑縣)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躲避殷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推薦閱讀:

1、揭秘日本AV拍攝全過程_異聞網

2、實拍女同俱樂部 奇淫私密照曝光_異聞網

3、泰國女子裸體泰拳 拳打腳踢波濤洶湧

4、留學生冒死偷拍韓國全北紅燈區 妹子們太熱情了

5、網傳朝鮮夜總會內幕 淫亂程度讓人瞠目結舌


推薦閱讀:

TAG:姓氏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