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抵制聖誕時,抵制的究竟是什麼?

當我們在抵制聖誕的時候,是否認真思考過究竟在抵制些什麼?

或許只是想發泄傳統節日逐漸不受人重視的憤怒,或許只是想表達西方宗教節日受到追捧的不安,或許只是想抨擊任何節日都有商家促銷和情侶秀恩愛的套路,也或許只是想掩蓋歡天喜地節日氣氛中的孤獨落寞。

三天前我註冊了抖音賬號,平安夜發了15秒聖誕相關小視頻,內容是攝影師朋友給拍的聖誕寫真,由於我在抖音是剛入駐的小透明,平台根據演算法把視頻推薦給了模糊用戶,不成想卻遭到「愛國人士」們的圍攻:

驚訝之餘,我跑去微博、朋友圈、知乎做了些調研,發現各平台畫風區別十分明顯——微博熱門多是商家促銷和明星曬照,朋友圈分為熱烈慶祝派和強烈抵制派,知乎則在嚴肅討論「如何看待抵制聖誕節行為」,其中最受追捧也最遭抨擊的是以下這段言論:

去年和前年聖誕節我都在香港參與報道,今年籌備新節目《創變中國》所以在內地,媒體人相對而言更擅長「以小見大」,所以今天我想客觀梳理一遍中國人的「聖誕情緒」。

我出生在一座中原小城,自幼被姥姥、姥爺帶大,他們是深山裡走出來的窮苦一代,經歷過抗戰、饑荒、文革,所以對吃飽穿暖的晚年生活充滿感激。小時候逢年過節,兄弟姐妹們都聚集在姥姥家,過年大魚大肉貼對聯走親戚,端午節有粽子五綵線雄黃酒,中秋吃月餅講故事猜燈謎,那些儀式感是童年最美好的記憶了。

所以,我非常能理解惋惜傳統節日被忽略、被遺忘的長輩心態,但從本質上來講,這或許與中華文化的缺失、西方文化的入侵併不存在直接關係。

長輩們常說1980年之後出生的中國人缺乏「家國情懷」,因為我們從未經歷過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關聯的時代動蕩,此話不假,但也不能絕對。

由於工作需要和旅行愛好,30歲的我去過幾十個國家,這在我們這代中國人里並不算是什麼新鮮事兒,最初走出國門的確會感到缺乏自信,不僅因為老外吃喝玩樂那些花樣兒見所未見,還因為別人的言談舉止和氣度見識都更勝一籌。

五六年前我辭職到香港讀書工作,因為當時還不會說粵語無數次遭人白眼,我也經常向朋友們抱怨,咱大陸人出國不受待見就算了,來香港還要遭受莫名歧視,真是好氣哦。

但就在最近兩年,你會發現無論出國還是去港澳台,大陸人的社會形象和地位都得到了跨越式提升,世界各地對咱們的服務態度和質量都有了明顯改善,走到哪裡都能看到中文標識、微信支付寶,很多人會不屑一顧地評價:「切,還不是因為咱們有錢了」,此話不假,但也不能絕對。

籌備《創變中國》的八個月里,我接觸到無數新興行業參與者,他們紛紛在百忙之中伸出援手,但我卻沒有被灌過一滴酒,他們告訴我,中國的民族性格已經發生改變,年輕一代更願意通過努力,賺瀟洒、乾淨的錢。

這樣的民族性格逐漸體現在我們待人接物的各方各面,大家不再強迫自己逢場作戲、曲意逢迎、虛情假意,務實和簡單的快樂逐漸成為主流,年輕人更關注如何提升認知水平和生活品質,因而很多時候我們出國購物和遊玩,最看重的是體驗性價比,而不是為了炫富,加上語言障礙縮小、國民素質提升,外國人更容易與我們溝通交流,於是就有了更多的友善和尊重。

為了調研節目第二季主題「中國教育產業升級轉型」,我抽時間去參加了茶藝師培訓,並順利通過了國家初級茶藝師考試,學費總共1800元,政府補貼了1600元,我的同學當中有律師、商人、教授、公務員,大家都是發自內心認同和欣賞中國茶文化,並且身體力行展開認真學習和推廣。

但這並不影響我參加wset葡萄酒中級品酒師培訓的熱情,因為非常希望下次再去到法國、義大利、紐西蘭等國家時,能夠去當地酒庄欣賞不一樣的風景,並且真正懂得光照、土壤、釀造工藝等因素對葡萄酒品質的影響,與世界各地的酒文化愛好者談笑風生,沒準兒也會聊起中國的茶文化。

我很喜歡一段雞湯文:「願你有高跟鞋也有跑鞋,喝茶也飲酒,願你有勇敢的朋友,也有牛逼的對手」,在我的腦海當中,這是一個人真正自信的樣子,而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我們的文化也應該能容得下多元節日的共存。

說回我所熟悉的香港,眾所周知這曾是一座英國殖民城市,我們也經常聽到香港人「崇洋媚外」的論調,的確,作為曾經的港聞記者,我實實在在感受到過全亞洲最濃烈的聖誕節、萬聖節氣氛。

有信教的朋友告訴我,這種節日氣氛通常和宗教無關,更多是家人、朋友互相表達關愛、喜悅的理由,他們作為基督教徒也完全認可,不會拿信仰去綁架其他人的快樂,而是虔誠地去教堂做自己該做的事。

這裡我想重點強調的,是很多人並沒有注意過的香港,那就是他們對傳統節日的保護和尊重,我曾大年三十在黃大仙報道頭柱香,也曾端午節在大埔海濱報道賽龍舟,還曾正月十五在林村報道大型盆菜宴,但這些都不妨礙他們在聖誕節兩天假期里去維多利亞港狂歡。

當我們在抵制聖誕的時候,是否認真思考過究竟在抵制些什麼?

或許只是想發泄傳統節日逐漸不受人重視的憤怒,或許只是想表達西方宗教節日受到追捧的不安,或許只是想抨擊任何節日都有商家促銷和情侶秀恩愛的套路,也或許只是想掩蓋歡天喜地節日氣氛中的孤獨落寞。

無論我們的「聖誕情緒」如何,都或許不必上升到愛國與否、道德與否的高度,在這個越來越講求效率的時代,熱鬧永遠是稀缺品,聖誕或許只是平常人生活重壓之下的一點小輕鬆,何必要上綱上線掙得你死我活呢?

中國人過聖誕缺乏相關文化的支撐,難免會出現本土化後的笑料,對聖誕老人的理解也成為全民狂歡,今年網友們認定徐錦江是「聖誕老人中國區代言人」,而他本人也輕鬆接梗,這些真都無可厚非,完全可以愉快接受。

昨天看到一段話想與大家分享:「聖誕老人是假的,他只是一個演員,扮演那些最愛你的人,是父母,是戀人,是朋友,是同事,他們就是想找個理由送你最想要的東西。沒有人在乎他是哪來的,只有被人在乎的感覺是真的。」

最後,還是想說一句,祝你聖誕快樂,也祝你不只聖誕快樂。


推薦閱讀:

TAG:生活方式 | 聖誕節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