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福禍相依

《道德經》直譯 每天一章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直 譯 :

其政悶悶,(國家的政令寬厚,)

其民淳淳;(人民就淳樸;)

其政察察,(國家的政令嚴苛,)

其民缺缺。(人民就詐偽。)

禍兮福之所倚,(禍啊,與福分偎倚在一起,)

福兮禍之所伏。(福啊,有災禍潛伏在其中。)

孰知其極﹖(誰知道它的終極呢?)

其無正。(它沒有正規的定論。)

正復為奇,(正的一反過來成為詭異,)

善復為妖。(好的一反過來變為妖邪。)

人之迷,(人們處在迷惑中,)

其日固久。(時日已經太長久了。)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因而,聖人方正而不割害,)

廉而不劌,(銳利而不刺傷,)

直而不肆,(率直而不放肆,)

光而不耀。(發光而不耀眼。)

國家的政治寬厚,人民就淳樸;國家的政治嚴苛,人民就詐偽。

從大環境上來講,民風在無形之中,會直接受到國家政令的影響。寬鬆開放的政令,人民自然會淳樸厚道。苛察繁細的政令,人民自然就會詭詐刁蠻。你要是為人大度,對方就會不拘細節;你要是與人斤斤計較,人家就會與你毫釐必爭。這是一種奇異的條件反射。

從個人角度來說,其政,指為人處事的方向方式。其民,指人的身體和行為以及習慣性情。

一個人,善於用昏昧愚鈍的方式來為人處事,說明這個人的心性淳厚樸實。反過來,善於用精明巧妙的方式來對待人事,說明這個人疏薄詐偽。

行道人在生活中大可不必精打細算,患得患失。不妨學做糊塗人,學辦愚昧事。這樣,反而能使自己人緣更好,門路更寬,來源更廣。也可以讓自己的心性變得單純厚道,行為變得直接真實。同理,人要想辦事無阻礙,所得不辛苦,就不要怕吃虧怕上當。因為一切法相都天然平等,佔到便宜不要以為是好事,吃了虧也不要當成是壞事。因緣法的平等性,平等到起任何一個心,動任何一個念都沒有必要。當原因的性質已定,什麼人都改變不了結果。

事實上,生活中凡是精明能幹,或善用心計的人,最後的結局,都並不盡如人意。他們時刻都在權衡利弊、計較得失,這樣的人心境起伏不定,心理動蕩不寧。在生活中他們會過得很累,身心都會背負著沉重的負荷,而且還比其它人更容易受到打擊和傷害。因為他們太在乎個人利益,只有自我的思想,沒有利人的理念,所以心量打不開。從而導致他們的福氣越來越小,虧欠人家的越來越多。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好象爭取了不少,其實早已失去得太多。這種看似天衣無縫,高人一籌的生活態度,最終一都是得不償失,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前途灰暗。

真誠待人,大度處事,可以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熱情援助;精於算計,慳貪吝嗇,只會激起生活周圍人們的暗暗討厭。俗語說:憨人自有憨福。許多時候,正是由於機關算盡,才反誤了卿卿性命。

禍啊,與福分偎倚在一起;福啊,有災禍潛伏在其中。

人們只知道求福,卻不懂得避禍。求福等於求禍,斷禍必須離福。

看待禍福,一般人只知道直觀地審視它們,而看不清禍福之間的依存和轉化關係。如果改變角度,利用禍來看福,或者透過福來看禍,就可以發現它們兩者的關聯之下,有嚴謹的因果互換規律。弄懂了禍福運行的過程,既有助於生活順利,也可以喚起人們的智慧和覺性。

禍中有福,幾乎所有的災禍都不是偶然的,全是自己過去種的禍因成熟所至。屬於自己的那些該兌現的災禍,只有將其消掉,人才能輕鬆舒適。如果不消除而長久存放在那裡,自始至終都是禍患。所以,當災禍現前,對有些人來說看起來難受,其實不完全是壞事。好比一個逃匿的罪犯,沒有受到懲罰,罪業就一直扛在肩上,身心不得安寧。平常生活中,人們受貧窮遭苦難,被傷害挨病痛,以及各種想像不到的損失或災禍降臨,裡面大半與福有關,不是過去的福因導致現在的禍果,就是現在的禍因引發未來的福果。

福中有禍,禍與福都含有極強的雙重性質,它們看似獨立存在,實際上是相互依傍,兩向對烘。一切福都不是純粹的福,裡面潛藏著禍根;任何禍又都不是單一的禍,內部夾雜著福蔭。人們只知道福好,卻看不見福里隱含的禍水。一直以來,人們都是只管一味求福,萬萬想不到求到福的同時也求到了禍。福能治病也能致病,譬如有人喜歡往高處走,當達到了一定高度,才猛然發現原來高處不勝寒。很多人當初只考慮怎麼上去,而沒想好怎麼下來,最後的結局可能是一溜向下滾,也或許是一頭往下栽,難以下台。又例如人們貪求吃喝玩樂,卻少有人反思病是吃出來的,災是喝出來的,禍是玩出來的,苦是樂出來的。人們追求物質財富,從來沒想過鈔票能買到歡樂也能換回悲傷,既帶來了幸福同時也造成了痛苦。這就充分證明,福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完全屬於好東西。

由辛辛苦苦地付出換來的福報,裡面卻潛伏著意想不到的禍患,讓人情何以堪。更甚的是,在享用這些福報的同時,又種下了無形的禍因,實在犯以不著。俗話說:福不雙至,禍不單行。禍與福之間一脈相承,互為因果,由福轉禍再由禍變福,接連不斷。

古人云:吃苦即了苦,享福即消福。嚴格的說,享福不但消福,還是種下苦受的正因。一個人,如果福享得太過,或者提前將未來的福消耗盡,後面等待他的不是苦不堪言的窘態,就是生命的路就此到頭。多少早夭的人都屬於後者描述的那樣,他們雖然還有世壽,卻再也沒有福份來支持後路,因此不得不提前離開人世。就像一個旅行在外的遊人,儘管還有足夠的精力,怎奈囊中已空,所以只能打道回府。同時,值得特別說明的是,人的福報是有限的,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一個人福報的多少和大小。越是高精神享受和高價值消耗,福報就流失得越快,將來的後果就越是難以忍受。

現實生活中,凡是愛享福的人最後沒有不受大苦惱的,嚴重者還會生病或減壽。有人過去吃苦現在得福,現在吃苦將來得福;還有人過去享福現在受苦,現在享福未來受苦。翻過來覆過去,都是同理。人的早年、中年、晚年,以及前世、今生、後世等等,都在禍與福的不斷交替中宛轉延續,形成了上下起伏的周循生活勢態。

一言以蔽之,老子就是教人不要去貪求福報,這樣才能有效避免禍端。

誰知道它的終極呢?它沒有正式的定論。正的一反過來成為詭異,好的一反過來變為妖邪。

禍福的轉換之間,沒有一個終極的固定結果,也沒有一種正式的定論。說是禍,也許它是福,說是福,其實它是禍。主要看站在什麼角度,立於哪個時間段來評判它。最大的問題,還是人們只想求福不想得禍,卻又不明白所求到的既是福又是禍。

人們求生不求死,求到生的同時也標誌著求到了死;求成不求敗,求到成功的同時也意味著求到了失敗;還有求財不求災,求好不求歹,求興旺不求衰落等等。表面上看起來這些都無可厚非,然而換一個角度再來觀察,正面的背後隱藏著詭異,和善的反面潛伏著邪惡。這就是老子教人不要挑三揀四、謀劃來計較去的因由,人一生中最大的毛病就突出表現在這裡。

沒有定論,沒有終極的結果,說的真正意思是本來沒有差別。正和奇,善與妖,都是人為分別作祟的緣故。取捨不斷,對立不滅。

人們沉迷在裡面,時日已經太長久了。

迷,迷在所求的愛取之中,不肯舍離,不願意從貪慾中走出來。由於人們被矛盾現象迷惑的時間太長久了,以至於看不清事物因相對而構成的真實情況。只顧一門心思的求其一面,而忽略另一面的存在,更看不到負面因素給人帶來的害處。

生活,固然需要成本,但成本的利用,是為了實現價值。價值,絕不單單只是為了服務生活,它還有更大的作用。不懂得正確使用價值,是人迷惑的首要原因。如果人僅僅為了生存而生活,就會在生死中越迷越深。唯有利用生活本身來解決生活的問題,利用生命來探求生命的意義,利用生死來解脫生死的束縛,才是破除迷惑的根本出路。

聰明的人,知道全面去觀察和了解事物。既然禍福混雜,苦樂參半,成敗相連,生滅同步,還不如一律不取,統統拋卻。不善也不惡,不樂也不苦,不成也不敗,不生也不滅。不無事生非,不枉做徒勞之功,落得清靜自在,唯有這樣,人才能從經年累月的惑業中掙脫出來

本章總結:

本章繼續以國政和民情為出發點,用社會現象來影射人的身心世界,反應了道德規律對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產生的重大影響,以此來喚起統治階層以及所有國人的高度關注。這一章老子清楚地闡明了人應該怎樣去建立正確的生活理念,把握精準的生活方向,看清物質世界的變化無常,從而脫離錯誤觀念給人的生活帶來的困擾。隨後,聖人用自己的行持對比,教導人怎樣用心,如何把握為人處事在實際生活中的圭臬,為大家設立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標準模式。

老子在整部《道德經》中反覆提到政治制度,一方面,說明國策和法令對人民生活的導向非同小可,這其中涉及到一個值得全人類深思和探討的問題。尤其是君王,針對大道的法理,既面臨著挑戰也預示著壓力。另一方面,老子也一直在說明不管在任何環境下,人都可以憑藉自己的本能高度自治。針對一部分覺知靈敏,對生死有感悟的人來說,道德法寶,無異於飄流在茫茫大海中遇到的救生筏。按照聖人指定的方法,利用這個救生筏一定能划出生死的危險區,靠上生命永恆的彼岸。

道,有時又是一條路,一條通向解脫的路。德,就是走好這條路的方法,直到安全抵達目的地。這條路由世間法和超出世間法兩段組成,中間還有許多必須遵守的細則。無論是世間法也好,還是超出世間法也罷,只要跟著道的要求走,都可以獲得超乎想像的智慧法益。最怕的是,有些自以為聰明的人,非要以自己的思想意識為行動指南,摒棄真理,一意孤行,將本來平坦的大道,折騰得坑坑窪窪,不是走起來一溜歪斜,就是摔得鼻青臉腫。就好比悶悶的態度,淳淳的民風,豈不是很好?為什麼硬要苛察細究,勞駕計算,多一其事呢?

人們對禍福的選擇,也不外乎如此。禍福渾然一體,不可分割,有時還在相互不停轉換,沒有定論。既然說清楚了,人就應該乾脆利落的將慾望一刀斬斷,不取福,也不受禍。可是,人們的印象中已經深深刻下了求福的執著,割捨不掉。哪怕有禍,也在所不辭、無所畏懼,寧可冒險將禍福一併收入囊中。異想著,也許還有僥倖的例外?或者,有辦法避禍納福?就像正與奇,善和妖,本來是同體的正反兩個面,又如何能剖開?全都是愚痴的思想和行為。怪不得老子說,人們沉迷在追求享樂中,時間已經太長久了,一時半會根本醒不過來。

轉變觀念,斷除習性,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聖人既具有強有力的心性,也不缺少悲憫與仁慈;既有方正廉明的秉性,又不放肆妄為,損害他人;既光芒四射,又不耀眼灼目。聖人的行為,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用來學習和借鑒的基準。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 |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