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家的道與儒家的道的區別和聯繫?


這個曾經專門列過諸子對道的描述,大家可以看看。

翻閱典籍大家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先秦諸子都談論道,但對道的形容都不一樣,這裡選十位先秦典籍中對道的描述介紹給大家。

一 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

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道德經》)

三 道無雙,故曰一。(《韓非子》)

四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論語》)

五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南華經》)

六 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列子》)

七 曰順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別也。兼之為道也,義正;別之為道也,力正。(《墨子》)

八 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道者,非天之道,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

九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孟子》)

那麼那種對道的描述才對了?列子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有兄弟三人在齊國魯國遊學,三人像一個師父學習仁義之道,學成回家,父親問:「你們學的仁義之道是什麼了?」老大說:「仁義之道讓我愛身而後愛身後之名。」老二說:「仁義之道讓我有決心殺生以成仁。」老三說:「仁義之道讓我愛惜名聲和身體。」這三種說法完全相反,卻是一個師父教出來的,你覺得誰說的對?

其實諸子對道的描述也是如此,一樣的東西在經歷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樣的,如一個人從小餓肚子,他得到一塊巧克力也許比很多人得到鑽石更歡喜。所以人所見的道也是不一樣的,以道為宗旨的道教並不禁止大家追求不同的道,所以道教的神仙各有特色。道家的八仙更是暗示八仙中男、女、老、少、富、貴、貧、賤均有,乞丐、書生、將相、皇親、王孫、道士、賣唱者、女人不分優劣,均可成道為仙,成道之後,卻不改本色,仍舊保留著本人的形象,彰顯自我的存在。


根本上沒有區別。

孔子一生所求之道,也正是老子之道。

他是試圖以有形有限之 「德仁義禮」 來 修鍊 以達到 無形無限之 「道」。

可惜悟性不夠。

而後世的更多腐儒則更是只習得孔子之皮毛,只得 道之華,流於表面,執於形式。

但這也是必然的,一些佛家教派也是如此。

以有形有限之法 來 教導世人,可以教一部分人,但更多世人終將被其限制,淪為形式與法則的囚徒。

腐儒以忠孝仁義教人,但以此而殺的人更多; 佛棍以福報惡業救人,但以此而囚的人更多。

點我專欄,三個字教你徹悟道德經。

無奇之道---從根本上破解道德經


道家的道是天理,儒家的道是人倫,當然,這種說法對儒家是不太公平的,我國古代『天人不分』才是主流,在儒家看來,那是人倫,更是天理。

需要補充的是我說『天理』、『人倫』是道學、儒學的『道』。


龍行馬奔。真的有區別嗎。


1.最最簡單的區別:道家的道是宇宙自然的道。儒家的道是社會人文的道。

2.道家尤其是老子,試圖尋找到一個,貫穿於宇宙,社會,人生的道,即普適於三領域之道。所以,其立腳點在宇宙自然與人文社會的交點,進可以入世建功立業,退可以出世縱情山水。

3.儒家之道,其立腳點在人生界,不大講那些玄虛的東西,所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它著重於本之於人生實際去構建理論學說。

4.從另一個角度,人生在世,有三個關係需要處理1.人與自然。2.人與社會(人)3.人與自己。或宇宙自然~人文社會~心靈修養

道家之學說,即在尋求一個貫穿於三個關係的道,得此道,則三個關係都可完滿解決。按我個人的理解,其說是從1得來,推廣於後兩種關係。

儒家之道,則重在解決後兩者。而其出發點則在於3,即從人的心理實際出發,推廣應用于于前兩者。所謂「天命之謂性」,儒家便從這人人本來具有不假外求的性出發。然後「下學而上達」,達之於前兩者。


推薦閱讀:

TAG: | 道家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