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著迷於喝黑咖啡?

以前從來不喝咖啡,覺得太苦。近段時間發現每天喝咖啡對身體蠻多好處的,於是每天都會喝上一兩杯掛耳咖啡。但是喝了一個月,也沒get到黑咖啡哪裡值得欣賞,只覺得是苦中帶酸。買了五六個品牌,感覺就是酸度會稍微有些不一樣。每天喝咖啡感覺在喝中藥。


「人人都說咖啡苦,而我們卻執迷不悟。」

這是一句廣告詞。

題主描述當中有一句話「酸度稍微有點不一樣」。

我想,這就是我們執迷不悟的理由

咖啡的味道如同中藥。

這也是我聽過最多的描述,曾幾何時我也這樣描述過咖啡。


我說兩個故事:

Choker 關了店,依靠著她的設備和學習了一個月多的咖啡知識開了一家「私房咖啡」。

有一次她邀請我去喝新到的豆子,在我踏入房間的時候,香味撲鼻而來,讓我感到有點不舒適,因為我對香水過敏。

我忍了忍,Choker 說「喏,就是這包。」

是掛耳咖啡,沒錯,她收我88元一杯,就是用掛耳咖啡給我做的。

她嫻熟的撕開包裝,抖了抖內袋,拉開兩邊的耳朵,再用剪刀剪開了最上面的封口。

取出一個美國 notNeutral VERO Cortado 可塔朵 咖啡杯 玻璃杯 知識分子出品的杯子掛了上去。

注水,澆灌一氣呵成,看得我真是目瞪口呆。

我忍不住說了一句「你剛剛溫控壺沒摁燒水,你這個水是涼水!!!」

她醍醐灌頂回過神來說「你看,你又不懂了吧,這是我最新發明的冷水悶蒸,溫水過濾,高溫萃取。」

一杯88元的掛耳咖啡,我等了大概30分鐘,她終於給我了。

「你啜吸一口,然後讓液體在你口腔裡面慢慢滾動,在經過你上顎和鼻腔連接處的時候,你能明顯感受到非常好的茉莉花香、柑橘、百香果、如青蘋果般的酸和輕輕跳動的甘蔗甜」。

我按照她的指引一口喝下去,噗的一聲,噴了她一身,因為實在太燙了。

她和藹可親的眼神和乾淨無比的臉龐沒有任何變化,我趕緊喝了第二口,開始忍不住誇了她。

「是的,是的。你說的我都喝到了。太棒了,這錢太值了」。

聽到我的誇獎,Choker如釋重負,緩緩的放下了那架在我脖子上的刀具。

這是第一個故事,你看,這是我著迷於「黑咖啡」嗎?不是,這是被迫喜歡。


Choker大概知道我是「慫包子」的性格了,每次叫我都有著我的把柄,我不能不去。

在BOP剛剛拍賣結束不久的時候,她跟我說「我買到了BOP的咖啡,做成了掛耳,你來嘗試下?」

但這次我學乖了,我做足了準備,她家裡的刀具被我收起來了,所有鈍器也被我拿走了,我做完這一切跟她說「今天我來沖咖啡。」

她死攥著那把已經停產的Bonavita溫控壺不放,不行,你指導,我來沖。

好的,那你就用粕谷哲的4/6沖法吧。

小Tips,粕谷哲2016年世界咖啡師沖煮賽冠軍,46指的是萃取方式,具體在專欄文章中了解,或關注公眾號「咖癮Caing」回復「4/6」即可跟冠軍一樣沖咖啡!「每周咖啡視頻」動手做一杯4/6手沖

還行,Choker這一次循規蹈矩的去做了,這次BOP的沖煮算是完美。

其中的酸變得非常豐富,甜也不錯。

「你覺得這風味是柑橘還是橙子?」

我和Choker難得有共同話題的去討論,從柑橘到蘋果,從橙子到桔子,我們一直在嘗試,在對比、討論、辯駁。

你看,這就是我們執迷「黑咖啡」的理由。

你也許不能喝到風味,但「酸不一樣」的時候,也許都是一個有趣的概念。

從不同的酸,去分辨類似什麼,從杯中物開始,反溯源頭。

最後你會發現,沒人會說咖啡苦。

——————————————————————————————————————

至於Choker是誰,店開在哪裡……嘿嘿,關注公眾號「咖癮Caing」見證更多關於她的故事吧。

探店、科普、視頻、觀點。


我來講講「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的來歷吧。

1、美國人喝慣了淡咖啡。這個淡咖啡不僅僅指的是滴濾咖啡,而且相對於普通的滴濾咖啡,它更淡一些,或者淡很多。

為什麼會這樣?

自從波士頓傾茶事件之後,在美國人心中喝咖啡成了一種愛國行為。拒絕喝茶,就是拒絕英國殖民政府。

自此美國人解渴就只能依賴咖啡。但是大量喝「水」(咖啡)會攝入過多的咖啡因,這樣人會感覺到身體不適。為了避免這類的問題出現,美國人就把咖啡做得很淡。因而咖啡因的總量也就不會太多。

大致的比例大約是,一個馬克杯(容量約為400 ml)用10-15克咖啡粉。

那麼淡的咖啡,如果再加糖加奶,喝起來確實淡而無味。因此有很多美國人在喝咖啡的時候就不喜歡加糖加奶。

與此相比較,歐洲標準的滴濾咖啡使用的是10克咖啡粉,兌150 ml熱水,出咖啡120 ml左右。這樣的咖啡在歐洲不是用來解渴的,而是用來享受咖啡味道的。所以在歐洲喝咖啡是很講究的,加糖加奶完全看個人的口味愛好,其他人不能代勞。這是規矩!

至於義大利人的濃縮咖啡,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如果說美式淡滴濾咖啡不適合加糖加奶,那麼喝意式濃縮咖啡該不該加?

義大利人是不會給你牛奶的,怕你自己兌出一杯拿鐵咖啡,他就虧了。但是加糖就隨你了,誰也不會有意見。

可是美國也有人說喝濃縮咖啡不加糖,有人那麼干。但是他肯定沒告訴你,他在喝意式濃縮咖啡的同時,是否在吃「巨甜無比」的乳酪蛋糕,或者就是牛奶巧克力。那一點都不比加糖差呀!

即使如此,在美國喝意式濃縮咖啡的人都不多,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咖啡做得不夠好,大多數人,即使就著巧克力也喝不進去。

2、我還有一個猜測,可能性不大。

2008年初,我在廣州的一個學生去澳洲留學前在我這裡學的咖啡。然後去澳洲的時候,有澳洲的咖啡人士在網上聽說了之後,就組織了幾個當地的咖啡人士一起開了個小會。交流有關我們喀法咖啡的理論和技術。

由於新學生對理論的掌握有限,製作上也不能保證達到我們的標準,這二點對方是很理解的。所以他對我們的理論和製作結果完全保持中立,不做任何評價。

但是他強調了一點,澳洲當地的咖啡人士在品嘗意式濃縮咖啡製作結果的時候,不是加點糖就是加點奶。而我們喀法咖啡的做法是直接品嘗濃縮咖啡,不加糖也不加奶。他認為至少在這一點上,我們確實要比澳洲人的做法要更好。

當然,我們上述做法是我們檢查咖啡製作結果時的工作方式。不能等同於顧客喝咖啡的方式。完全不是一回事兒!


不知道題主愛不愛喝奶茶,如果愛喝,不知道是全糖還是半糖還是無糖。

以前我也很愛喝奶茶,同樣也愛喝甜飲料。

但是慢慢的,我開始討厭喝完甜飲料後口腔感受到的甜膩,就連奶茶我也在慢慢的減糖,直到有一次我試了杯無糖的奶茶,雖然沒有糖了,但是乳製品給口腔的感覺著實不好受,而且因為沒了糖,這種膩口的感覺格外的明顯。

於是,我逐漸喜歡喝茶,無論是東方樹葉還是伊藤園,還是一點點的純茶,喝完後口感清爽,不發酸,不膩口。

對於咖啡來說也是這樣,星巴克的摩卡也好,咖啡拿鐵也罷,都太甜了,甚至沒有感覺在喝咖啡。第一次喝純粹的黑咖啡是在一家私人的咖啡店,店面不大,但是 品種齊全,當時我高三在讀,周六下午去外面上課,需要補充精力,一次誤打誤撞進去點了一杯鐵皮卡,店家很貼心的和我說,如果受不了可以加奶加糖,並把這些一併打包給我,我帶著這些去上課了。上課的地方離咖啡店不遠,步行5~10分鐘的樣子,在老師家的客廳上課,我去的早,就開始喝咖啡。第一口下去,苦,真的苦,因為沒有接觸過真正的咖啡是什麼,感覺有點難以接受,我打開蓋子準備加入奶和糖。一開蓋子,咖啡的香氣迸發出來,我一下子沒忍住,又喝了一口,還是苦,但是沒有一開始的那種苦了,似乎能接受,但是為了能更好喝一些,我還是加了奶和糖。加完後確實苦味減弱了不少,但是奶、糖的膩口感出現了,一整個下午我的口腔都是酸酸的,膩膩的。

後來,慢慢的,我開始只喝黑咖啡,我還是比較喜歡食物本身的味道,黑咖啡對我的口腔來說是友好的,沒有其他讓我難受的感覺在裡面,這是我著迷於黑咖啡的原因。

如果題主並不能接受黑咖啡的味道,自然是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往裡面加牛奶,加糖,畢竟口味這種東西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我第一次喝咖啡的時候店家很武斷和我說,喝咖啡就是要喝黑咖啡,也不提供奶和糖,可能我就再也不去接觸咖啡了。

咖啡說到底也只是一種飲料,沒有人逼迫他必須只能是黑咖啡


這個可能和宣傳的黑咖啡減肥有關係。


掛耳這東西有點複雜,優點就是隨行方便,品質嘛。。。

首先掛耳香氣本來就流失嚴重,而且掛耳商用的豆子品質參差不齊,我見過有買拉花練習豆做掛耳的,也見過某國內一線廠商現烘柯娜與某豆拼配做掛耳的(某土豪公司定製掛耳要求該咖啡廠商用夏威夷柯娜拼配某豆做掛耳,涉及商業我沒細問,當時我在這咖啡工廠學習,至於柯娜我從未接觸過,感覺不便宜),我本地某大師店也給顧客出售過少量巴拿馬翡翠紅標瑰夏掛耳,至於是不是最佳成品曲線就不得而知了。掛耳沒什麼技術含量,買封口機你也能做。

如今喝咖啡的人買豆都要現烘的,要的就是新鮮。而掛耳磨成粉後加速了氧化,況且你掛耳的粉都不確定是什麼時候磨的,豆子什麼時候烘的,豆子烘的品質如何,生豆本身品質如何,甚至磨豆機質量如何(我沒見過用好磨豆機做大批量掛耳的,磨豆機刀盤是消耗品,價格不便宜)。

那麼甩開掛耳這個問題,從黑咖啡聊,舌頭上喝出了酸苦,那麼鼻子呢?蘋果與梨做成果汁,捏著鼻子喝你只能喝出酸甜,而放開鼻子才能辨別這是什麼水果。。。咖啡也是如此,你忽略了鼻子。

其實找個精品咖啡店,去喝一杯手沖我相信你能明白它的美,那種愉悅不只是口鼻,更是身心。

---分割

這裡不談萃取,而且我的回答只做娛樂參考,扛精太多我怕了。


推薦閱讀:

TAG:健康 | 咖啡 | 減肥 | 黑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