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揭開大乘佛法的神秘面紗》

揭開大乘佛法的神秘面紗

《溫馨提示:大乘只是世人界定,佛陀從來未定義過大乘、小乘,只因應不同智商說出不同層次道理,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乘佛法核心,以下文字乃未接觸過大乘佛法內「般若波羅蜜多」的人將會感到難以理解,筆者藉此機會,把其輪廓概括描述,共結善緣》

如果大乘佛法就只是教導人類依從一套「金科玉律」作為基準,便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此一來,豈不是「學佛」就是「學法律」嗎?

(按:梵語an-uttara samyak sambodhi,中文譯作「無上正等正覺」)

學法律就是學規矩,學規矩能「覺悟」嗎?

覺悟就只是分出青紅皂白嗎?

世尊說法四十多年,說出人類的苦來自執著,執著就是來自觀念,觀念來自人心創造,故此,佛法又稱為「心地法門」。

地,指萬物以大地為根。

心地,指以「心為基礎」。

煩惱、執著來自「心為基礎」,既然心乃根源所在~「迷惑是心,覺悟必然是心」。憑著這種推論,如果人類要覺悟竟卻「離開人心」而向外尋找基準來進行調整,這樣還談得上修心嗎?如果沒有修心,又如何談得修行?

(按:離開人心,行為、基準從何而來?難道行為、基準就是佛陀說出來?這樣合情合理嗎?佛陀不是上帝啊!)

好了,以上說話是筆者的開場白,如果身為大乘佛法的一眾,看完以上發言仍然沒有生半點疑情,大乘佛法就確實不適合閣下了,反之,以下的文字有可能令讀者需要重新評估過去所修學、所學是否真的涉及大乘,此刻我們就一起咀嚼以下文字,說不定這是一個契機,使思維產生顛覆的改變......

大乘佛法的核心

好!筆者直接入正題:

認定否定、應該不應該、做不做、有無、善惡、禍福、是非、真假、生滅、浄垢、增減、香臭、貧富、美醜、高矮、肥瘦、粗幼、大小、高低、黑白、你我、高低、優劣、喜怒、苦樂、捆綁解脫、六根體驗等等,下省三億字......以上全部都不是佛法內涵。

舉一反三,佛法不是否定這些人類的觀念,而是凡滯留於任何一個極端的觀念,也必須「出離、駕馭」,這個過程叫「舍」。

(按:人的痛苦就是因為淪陷一個極端,故此,必須要舍)

  • 換言之,凡是人心體驗後而界定的觀念,就叫「相」。

  • 滯留於任何一個極端的觀念,就屬於攀附,這個攀附的心叫「有為心」。

  • 「有為心」所產生的思想言行,就叫「有為法」,猶如「發夢、幻術、水泡、影子、晨朝露水、閃電」般,存在而不實在,叫「虛相」。

  • 佛法是表達「實相」,這個「實」並不是「虛」的對立,而是說出「觀念」只是人心締造的產物,世事原貌什麼都不是,不存在任何界定,這個不存在任何界定之「實相」是「無二元」對立,叫「空」。

(按:因為怎樣怎樣,我的感覺就要怎樣怎樣,如果不怎樣怎樣,我就會怎樣怎樣,此界定就是觀念。例如,A君罵B君,B君就界定必須要還擊,觀念就會影響一生,實相是沒有怎樣怎樣的)

  • 人類所感知的際遇,只是人心賦予的觀念,只是人心投影的感受,其本質虛無飄渺,這個賦予的過程使人心產生「覺受感知」,統稱「萬法唯心」。

  • 人心覺受感知是用來產生判別,目的行使於物質界作出互動,面對地球生活,屬於「相法」。

  • 如果把「相法」誤解為「佛法」,這就是屬於行使「邪道」,

「滯留於覺受感知」便會淪陷於一個極端,就已違背佛法要義,叫「著相」,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感受就會隨之而來,這就是「苦」之根源,結果就是「輪迴」。

今次筆者說到這裡,目的將所謂的大乘佛法之神秘面紗揭開,毫無神秘可言,有緣的讀者可以嘗試消化,祝大家聖誕快樂,共勉。

P.S 掌握不了般若波羅蜜多,不算是大乘佛法的行者,絕無灰色地帶。漢傳佛教本來就是流布般若波羅蜜多,但不幸地這種資訊彷佛消失無蹤似的,非常可悲,唉......

~輕心 24/12/2018 平安夜

《佛法所指的「著相」究竟是什麼?》

zhihu.com/question/4684


推薦閱讀: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