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weixin.qq.com/r/ky_7o2H (二維碼自動識別)

1

國人向來推崇中庸之道,凡事講究一個「度」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寸感。

做飯講究火候,火候不到,眾口難調,火候一過,飯菜易焦。

作畫講究留白,畫作太滿,易生逼仄,空白太多,易陷空洞。

木製品講究縫隙,讓榫卯間的木頭在熱脹冷縮中得以伸縮。

可以說,分寸感,蘊藏於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之中。

孔子曰:「過猶不及。」

《呂氏春秋·博志》亦道:「全則必缺,極則必反。」

司馬遷在《史記·田叔列傳》中下筆不凡:「夫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

……

人生在世 ,唯有鹹淡相宜、進退有度,把握恰到好處的分寸,方能體驗無窮的餘味。

說話亦是如此。老一輩人常告誡年輕人:「話別拿過來就說,掂量掂量再說。」

掂量,就是指說話的分寸,而最好的分寸,便是看破不說破。

如古人所言:看破不說破,面子上好過。

2

看破不說破,是最清雅的風度

先思考下這個問題,

「對方穿得很醜,我們也要「昧著良心」稱讚漂亮嗎?對方煮菜難吃,我們也要「昧著良心」稱讚好吃嗎?」

也許你會覺得昧著良心太假了,但蔡康永在這個問題上給大家的建議是:要這樣。

理由是:「因為這事和良心實在沒啥關係,卻嚴重影響你的人際關係。別把良心消耗在這麼表面的事上,良心沒這麼廉價。」

深以為然。

一個人,洞悉了一切,卻能通過自己的細緻拿捏,做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超脫境界,這樣的風度和氣度著實令人讚歎。

看透不說破,體現了一個人豐富的人生閱歷、超群的智慧以及寬廣的胸襟。

曾在《孔子家語·卷二》中看過孔子借傘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們外出,眼看天要下雨,又沒帶雨具。

恰逢離子夏家不遠,便有弟子提議去子夏家借傘,卻被孔子阻止了。

因為孔子深知,子夏比較惜財,今天這傘,他不借,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借了,自己又會心疼。

既然如此,就不要為難子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不應強人所難。

孔子看破了子夏的吝嗇,卻沒有說破他,反而理解和寬容他。

看透,是智慧。不說破,是心胸。

一個真正的智者,看破了一切,卻依舊堅定地選擇維護他人不願展露的難言之隱。

這是最清雅的風度,讓人感受到如沐春風般的溫度。

提到杜月笙,讓人不禁拍手稱讚的便是他看透不說破的待人之道。

一代大師章太炎曾遇到了經濟上的麻煩,迫不得已拉下臉面請杜月笙幫忙。

杜月笙一個人親自偷偷跑到蘇州,一番無關痛癢的寒暄後,將一張錢票折好,壓到茶碗底下,顧全了章太炎的面子。

其實,不僅對章太炎如此,杜月笙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以他人最能接受的方式對其好。

即使幫助別人,也給足面子,讓接受幫助的人沒有被施捨感,更舒服,也便更易得人心。

3

看透不說破,是最本真的善良

有一句歌詞唱得好:「人生已經如此地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生活不易,有太多的人在負重前行,當艱難被藏在笑容後面,又何必去撕開別人的笑臉,將難堪抖落出來呢?

更何況,有沒有想過看不透卻說破會導致什麼後果?

電視劇《匹諾曹》中有個故事令一心印象深刻:

一個大媽在健身房裡因運動過度,導致心臟麻痹而死。

她的體重曾超過180斤,死前已經減到了140多斤。

媒體記者到健身房了解情況時,很多關於大媽的八卦就出來了:

「兩個月前,大媽的前夫再婚了,對象是一個苗條漂亮的女人。」

「估計她就是受此刺激減肥的吧,唉,真拼啊。」

於是,在還沒弄清事情全部真相之前,就有「切勿因愛美而過度減肥」的新聞出現。

然而事實是,大媽的女兒肝硬化到了末期,要活下去必須得接受肝移植。

大媽的血型剛好跟女兒一樣,但醫生說她得減掉30斤才行,救女心切的大媽才因此沒日沒夜地跑步。

男主角感嘆道:「不知道自己的話有多大分量,就信口胡言的人,實在太可怕了。」

自以為看透,說破後卻發現看到的不是真相的全部,而對別人的傷害已經覆水難收。

正如韓寒所說:「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閉嘴,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什麼;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應該閉嘴。」

看透又說破的最突出表現是當眾揭短:

別人說謊是為了表面看上去不那麼尷尬,他偏偏要戳穿謊言;

有些事大家心知肚明不明說,他硬要擺到明面上說個清清楚楚;

有人拿自己的缺點自嘲,大家本來只是一笑而過,他卻變本加厲地「開玩笑」;

……

於是,弄得氣氛尷尬至極,眾人不歡而散。

《弟子規》里講:「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別人有短處,不要隨便在公開場合拆穿;他人有隱私,也不要到處宣揚。

看破不點破,是理解對方心中之苦,又留下體面,是最本真的善良,也是做人的極高境界。

4

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有疑問,看透不說破,就是要保持沉默嗎?

非也非也,不說破不等於不說,不說破的精髓在於把握說話的時機和分寸。

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該說時不說,會失去別人的信任,不該說時說,不如不說。

真正的智者懂得根據時間、地點、事件以及對象來斟酌話語。

三國時,曹操為立嗣之事猶豫不決:按長幼順序應立曹丕為太子,但曹操又更偏愛才華橫溢的曹植。

於是曹操徵求賈詡的意見,賈詡沉默了一陣。

曹操按耐不住了說:「我問你話呢。」

賈詡說:「我正在想一件事,所以才沒理你。」

曹操問:「想什麼呢?說來聽聽。」

賈詡這時才回答道:「我正在想袁紹、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禍的事。」

曹操聽後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他的言外之意。

在這個情況下,賈詡要是直接說立曹丕為嗣,按曹操多疑的性格,定會懷疑他跟曹丕的關係不簡單,可他又不能不回答問題。

賈詡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將重點放在了國家興亡上,輕重有度,點到即止,既避免了招致殺身之禍的懷疑,又給了曹操滿意的答案。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什麼叫適可而止,什麼叫恰到好處,什麼叫見好就收。

反觀同在曹操手下的楊修,自作聰明的他,就是因為不懂得說話的分寸之道,才導致英年早逝。

當時曹軍進退兩難,有部下向曹操詢問守夜指示,曹操脫口而出:「雞肋」。

士兵們不懂曹操的深意,

楊修聽後則洋洋得意地說:「雞肋這東西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主公是準備打道回府了。」

曹操聽後大怒,當即便以擾亂軍心之名殺了楊修。

有時候,看透後說出來的東西不僅讓人不舒服,還會傷了別人的面子,甚至逾矩。

楊修,恰恰是犯了曹操的大忌。仔細想想,全軍上下怎麼可能沒人能懂,只是有人看穿不說穿而已。

看破不說破,既是尊重別人,也是給自己留下餘地,是最高級別的情商。

5

看破不說破,把握好說話的分寸,難嗎?

其實很簡單,就是時時將對方放在心上,當習慣成了自然,也便成了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

所謂看破不說破,就是:

急事,慢慢說;

小事,幽默說;

沒把握的事,謹慎說;

沒發生的事,不胡說;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如此,便能做到「使人有面前之譽,又使其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又使其無久處之厭。」

初見讓人喜歡,久處而不讓人討厭。

願你我既有「看破空花塵世」的智慧,又有心照不宣的體貼。

願你我都能抵達這種做人的境界

?文|由師父曰原創

圖|網路,侵刪

如需轉載請在後台留言

有迷惘?有問題?生煩惱?來,關注「師父曰」公眾號 ,找師父說說。


推薦閱讀:

TAG:說話 | 做人 | 為人處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