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由和自製

直到現在,我仍然不能很好地自製。

越自由,越覺得難自製,周末在家晃晃悠悠一整天,想做的事情都沒做,磨磨蹭蹭到最後,效率極低。

小時候總覺得,爸媽什麼都管著,太不自由了,長大了發現,自由了,卻做不到自製,反而想要一個人來管著自己,好歹效率要高很多。

但人總要學會獨處的,總要擁有自由意志的,讓別人來管制你,只會讓兩個人都陷入痛苦,讓關係變得沉重和充滿負面情緒。一個不自由的人,無法好好地自製,也無法好好地獨立,無法好好愛自己,也無法好好愛別人。

真正強大的心靈,應該是既自由又能很好地自製的吧。自製其實是一種能夠很好地掌控自己的自由的能力。

當然,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見,不過在我來說,我理想的自己是能夠擁有這樣一種自由又自製的強大心靈。就像孔子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自由和自製再也不矛盾,而是自然共存的一種狀態。自製是比肆意更高級版本的自由。

但人其實生下來是應該有自由的能力的,初始的狀態下,是很天然的自由,只是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我們自由的範疇被不斷限制,被來自父母,社會,學校的種種不可抗力限定,以至於我們的行為都不是出於自由意志所做出來的,而是一種強迫下的行為,不管行為本身對我們有多麼大的好處,這種長時間的強迫最終讓我們失去了掌握自由的能力。自由變成稀缺物,有限地存在在父母不在家的假日,和老師不在教室的自習課里,這些間隙如此地少,以至於我們一旦抓住這樣自由的間隙,絲毫不會考慮如何自製,而只會瘋狂地揮霍。就像一個窮瘋了的人,忽然給他一筆隨時可能被剝奪走的小財,怎麼可能指望他不大吃大喝揮霍一空?只有揮霍掉,才能略微彌補自由的缺失,才能對得起難得的機會。

這樣的環境下,是不可能產生能夠掌控的自由——也就是自制地。就好像餓鬼看到好吃的,無法指望他有優雅的吃相一樣。只有不太缺乏物質的生長環境才能產生不貪婪的價值觀。

缺憾,是毀掉一個人正確三觀的魔鬼。

拜金十有八九是窮怕了,貪權很可能是被權力狠狠地打擊過,沒有缺憾就不會有貪婪,而貪婪是不在乎價值的,貪婪是只買貴的不買對的,是想要的超過自己需要的,貪婪是不自製、不加節制。

貪婪是為了填平心裡那個被缺憾燒出來的,永遠無法填平的洞。

我無法自制,其實是我還未真正自由。
推薦閱讀:

TAG: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