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經典解讀——《青天歌》

前言

《青天歌》是全真祖師丘處機真人得道後所寫的一篇古風。說的是修道煉丹的始終過程和自己在修鍊過程中的真實感受。自問世以來,廣受關注。但是,其中多用古文隱喻,令學者無從下手。本人修道16年,丹基已成,玉液已還。深悟內丹修鍊玄機秘要。為了幫助大家找到正路,煉己持心,早日還丹,現在把這篇歌訣詳細註解一番,以供好道者參考。

道家自古有單傳秘授之規矩。古人說,聖人傳葯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又說,金丹大道,得賢者而授。若未得其人,雖積金如山,不可傳也。又說金丹大道三千年一出世,唯有具備神仙之骨者,方可得聞。總之,種種神奇傳說不絕於耳。究其原因,是因為金丹大道乃是性命雙修之法門。性者最靈。無需說話,一望便知。所以,修道之人自隱無名,不願多與人接觸,正是為了保密之故。然而,內丹修鍊雖然神秘莫測,究其本質,不過是明心見性的一種手段而已。明心見性有很多方法,內丹修鍊只是其中一種。還有禪宗、密宗、凈土宗等等。內丹修鍊的特別之處在於見性之後,還能修命。性命雙修,性命合一,以求返老還童,長生不死。但是,最關鍵處,還是見性。所以,丘處機說,吾宗唯貴見性,而水火配合其次也。祖師雖然把修命一節作為道家最高機密,卻並不阻擋人修道見性。因為見性才是真正大道,修命不過是兼而有之。學道者如果能心性明達,則生死又有何懼哉!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即便是臨死之前一刻明心見性,此生也可以毫無遺憾。至於能否長生不死,那要看自己的福德如何,可以追求,但不可以強求。

道家修養,總是以道德為根基。道者,無為也。德者,不爭也。人能守住無為、不爭,即是有道有德,修道積德。一旦功行圓滿,玄關自開,從此凝神入氣穴,以我清靜無為之心,逆施造化,返復陰陽,自然可以得到玉液金液。又何必死死拘泥於龍虎鉛汞,鼎爐黃芽。所以《天仙心傳》中說,天仙功夫,師曰混化,萬緣放下,身自寂虛。這個就是清靜無為。而清靜無為其實就是煉丹修道的最大秘訣。當我們仔細研究古代高道的修行始末時,不難發現,凡是修道成就者,無一不是重視修心養性。凡是修道無成者,無一不是忽視修心,重視鍊氣者。學者應當銘記在心。

因為上述原因,我在解讀時,也是詳性而略命。對於命功的細微關鍵之處,隱去不說。我的目的不是自秘其術,而是要人自修自悟自證。但能心常清靜,必能悟道超凡。

正文

青天莫起浮雲障,雲起青天遮萬象。萬象森羅鎮百邪,光明不顯邪魔旺。

我初開廓天地清,萬戶千門歌太平。有時一片黑雲起,九竅百骸俱不寧。

是以長教慧風烈,三界十方飄蕩澈。雲散虛空體自真,自然現出家家月。

月下方堪把笛吹,一聲響亮振華夷。驚起東方玉童子,倒騎白鹿如星馳。

逡巡別轉一般樂,也非笙兮也非角。三尺雲璈十二徽,歷劫年中混元所。

玉韻琅琅絕鄭音,輕清遍貫達人心。我從一得鬼神輔,入地上天超古今。

縱橫自在無拘束,心不貪榮身不辱。閑唱壺中白雪歌,靜調世外陽春曲。

我家此曲皆自然,管無孔兮琴無弦。得來驚覺浮生夢,晝夜清音滿洞天。

青天者,人心也。浮雲者,心中妄念也。家家月者,道心也,本性也。人能除去心中妄想之心,則真心自靜。真心靜,然後道心現。古人說,人心死,道心生。人心指的就是妄想之心,又叫做雜念。學者修道,剛開始下手的時候,要選定一門,然後努力深造。道家修心與佛教禪宗修心方法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不可以混為一談。但是到了明心見性之時,所見之性,卻並無差別。其實,都是一些方法手段,並非自性本體。

整篇歌訣中,最關鍵的只有兩句,就是「是以長教慧風烈,三界十方飄蕩澈。雲散虛空體自真,自然現出家家月。」修真者牢記這兩句,下足死功夫。管他千磨萬難,我只一心向前。日久功夫足備,必能見性悟道。即便是自以為自己已經悟道,也應當常常用這兩句口訣自我檢查,自我警醒。如此,才是真正修道。

道家性命雙修,一定是先見了長生不死之性,然後再修長生不死之命。有人說,道家南宗重修命,北宗重煉性。其實,這是外行人說的話。金丹大道,只有一門。並無二法。見性之後,先天真陽到手,結成玉液還丹。玉液還丹經過七次煉化,變成金液還丹。金丹練成,即是神仙。得到金丹,即是得一。倒騎白鹿者,逆運周天也。人慾是順行,修道是逆運。一順一逆,就是一凡一聖。大家都是人,但是內部運行方式有差別。其它都是對金丹煉成後,身心境界的描述。

道家修行,在傳承過程中,逐漸忽視了清靜無為的修道方法,而越來越重視一些技術性的功理功法。這是一種捨本逐末的做法。難怪內丹修道方法越發展越混亂,越偏離宗旨。學者須知,內丹修鍊只是眾多修道方法中的一種,修道就是清靜無為,積德就是利而無害,為而不爭。再無神秘之處。不懂行的人,總喜歡炫耀自己是某某宗某某派多少代正宗傳人,把修道搞的比量子物理學還要複雜。其實你再怎麼修,再怎麼煉,方法再奇特,也繞不開身與心,神與氣。有心無心,人慾天理。就那麼幾道菜,何必搞的烏煙瘴氣。

最後提一句,我的昵稱「晝夜清音滿洞天」,就是從《青天歌》里來的。


推薦閱讀:

TAG:道家 | 道教 | 煉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