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文物估出天價騙走數億貸款,鑒定難?圈子亂?

古代君主帝王的陵墓中通常擁有不少珍貴稀奇的陪葬品。商人謝根榮就聲稱擁有一件漢代的金縷玉衣。

然而這既不是他盜墓得來,也不是從古董市集淘來的。他通過拙劣的手法偽造了這件寶物。而5位國內頂級的鑒定專家卻為此給出24億元的估價。

在中華傳統觀念中,金向來是權貴的象徵。而玉石則被寄予保存「元氣」、屍體防腐的美好願景。因此,華麗的金縷玉衣成為了漢朝帝王將相流行使用的喪葬殮服。

但事實證明,如今出土的金縷玉衣並不能保全歷代帝王的屍骨。反而它的考古價值和實際價值引來了各界人士的「虎視眈眈」。

漢朝楚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我國目前已經出土金縷玉衣的墓有八座。出土的金縷玉衣雖然多達70多套,但真正絢麗奪目的還是徐州獅子山楚王墓中的那一套。

這是出土的金縷玉衣中玉質最好、玉片數量最多以及工藝最精的一件。整套4248塊大小不均的玉片由1500克的金絲串聯而成。而這所有的玉石選用的都是新疆和田白玉或青玉。

復原後的鎧甲在歲月打磨下顯露出400多年來的歷史沉澱。而在謝根榮眼中,它只不過是一堆鈔票的載體。這個初中文化水平,而且面臨騙貸危機的企業家並不關心他的考古意義。他腦子裡甚至冒出了一個可怕的想法——偽造金縷玉衣。

謝根榮

2003年,謝根榮登上了中國富人榜的第163名。而他的第一桶金,是靠在中俄邊境做服裝貿易賺的,也就是「國際倒爺」。

隨著資本的雄厚,他註冊了集團開辦啤酒廠。但真正讓他變得富有的,是因為進軍了房地產。

買豪車、住豪宅,隨隨便便就是成百上千萬地揮霍。驕奢淫逸的生活讓他看起來風光無限。

但實際上,他揮金如土的底氣不全是來源於掙錢能力強。而是因為辦理了555份虛假個人房產按揭,向銀行借貸了6.6億元。借到錢後,把樓盤完工的初衷已經被拋諸腦後。於是他遺留下京城第一爛尾樓,自己便開始吃喝玩樂賭。

但同時,他給外界留下的印象卻是一個熱愛古董收藏的富豪慈善家形象。

僅給政府、企業和慈善機構的捐款就超過1000萬元。

而他籌辦的「根榮展覽館」中,展示了琳琅滿目的昂貴古董。其中最引人入勝的則是那件估值24億元的金縷玉衣。然而,這是一件具有權威古董鑒定書的仿造品。

其實早在謝根榮的房地產即將竣工時,他也幾乎花光了所有的銀行貸款。而與此同時,給他放出高額借貸的銀行行長顏林壯也察覺出其中的貓膩。他開始懷疑謝根榮是在騙貸。

走投無路的謝根榮一方面需要應對銀行的調查,另一方面也需要錢來維持光鮮亮麗的富豪生活。這時,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決定鋌而走險地拼一把。

他找到了北京某文物鑒定中心鑒定委員會主任牛福忠,請他來幫自己的忙。兩人本來就關係密切,況且也禁不住謝根榮的重重利誘,牛福忠踏上了一條不歸路。他幫謝根榮打造了一件金縷玉衣。

本職是文物鑒定出身的他偽造起文物來也毫不含糊。

出土的玉衣玉片原本就散落一地,要靠專家的後期拼湊修復才得以還原。他使用古玉片子和新片子混合,再用金絲串聯起來。這樣下來,一套「金縷玉衣」的成本總共也就一兩萬元。

然而這無論從手工藝還是材質來說,都是騙不了人的。

但謝根榮的目的也不在於把玉衣當成真品賣出去。他想騙的不是大眾,而是銀行。好讓銀行不但不催他還貸款,反而繼續給他放貸。

剛出土的零散玉片

於是在謝根榮的要求下,牛福忠找來了5位頂級的鑒賞專家。其中就包括中國收藏家協會泰斗史樹青。

這5位光把名號拿出來,就具有非同一般的公信力。大概沒有人膽敢質疑他們的鑒定過的真品。

為了請來如此高級別專家的肯定,謝根榮又花了幾十萬的評估費。

據說進行鑒賞時,五位鑒賞家只是隔著玻璃櫥窗走了一趟過場。隨後便給出一紙評估證書,上面郝然寫著「估值24億元」的鑒定結果。這份含金量極高的證書因此給了這套毫無含金量的「古董」鍍上了一層金。

一份銀元鑒賞評估報告

謝根榮於是把顏林壯帶到自己的展覽室中,展示這件天價金縷玉衣。這時顏林壯不得不相信謝根榮是有財力償還債務的。

而要是騙貸的真相被捅破,自己的工作恐怕也保不住。在謝根榮設下的層層圈套中,顏林壯只好繼續讓銀行把錢貸給他。他甚至派人入駐謝根榮的公司幫忙做假賬。唯一希望的只是謝根榮能早日完成樓盤施工,盈利後償還巨額貸款。

於是在原本欠下6.6億的基礎上,銀行陸陸續續又被騙了4.56億元。而在公司賬目上,卻絲毫察覺不出任何問題。因為銀行員工早已把賬本做好了修飾工作。這種被綁架了還幫綁匪數錢的行為,在局外人看來也是十分荒謬。

然而,正如事情也有敗露的一天。謝根榮一而再再而三的貸款並沒有用於事業,依舊用來娛樂。而顏林壯企圖彌補的窟窿卻變得越來越大。建立在天價金縷玉衣上的信任還是抵不過騙貸的敗露。

2009年,謝根榮被判以商業詐騙罪,判處無期徒刑。顏林壯被判處了有期徒刑20年。

而這件估值24億的金縷玉衣,也成為了萬矢之的。它牽引出了背地裡令人乍舌的文物鑒定亂象。

依據鑒賞專家的能力,他們不可能看不出這是贗品。但在也許是友情,也許是利益的驅使下,他們卻輕易開出鑒定證書。這不免讓人對鑒賞行業生出強烈的質疑。

事情敗露後,5名鑒定專家其中的4人紛紛把責任推脫給已去世的史樹青。他們忙不迭地表示自己只是粗略地看了一眼。然後聽信了最具權威的史老先生。因此最終開出驚天的高價。

同時他們也曾告誡過謝根榮,這件「古董」可不能進入市場做買賣。這顯然也透露著對於鑒定的不自信。甚至是明知贗品而出賣一紙證書和自己的專家名譽。然而即使沒能售賣,這也幫助謝根榮籌集了4億多的資金。

中山博物館裡的金縷玉衣360度全息投影

文物在時間變化中各自經歷過風霜,因而具有無法替代的獨特歷史意義。人們也得此窺探千百年前先人生活的蛛絲馬跡。從而拼湊起完整的一副歷史拼圖。

當一件具有考古意義的文物出土後,一些博物館會花費高昂的價格購買。其目的不是在於炒賣,而是從保護歷史文物的角度出發的不得已手段。

但並不是人人都具有鑒賞古物的能力。於是鑒定證書就成了人們幾乎是唯一的信賴。然而在鑒定行業的黑幕中,鑒定證書的價值在利益紛爭中逐漸變得真偽難辨。

2011年的「3·15」晚會也曾曝光過虛假文物鑒定的利益鏈。記者揭露了一些實際價值幾百元的普通貨品,只要花足夠的鑒定費就可以請專業鑒定師開出鑒定證書。

比如一副三百元買來的畫,硬是在鑒定書上恬不知恥地寫下「齊白石本人畫作」幾個大字。而鑒賞家這時就會囑咐「不要賣給特別懂的人」。

傳統的文物鑒賞主要依賴於鑒定家長期的實戰積累。有經驗的鑒定家只需看、摸、聞三個步驟就能辨出真偽。

但完全依賴於人的鑒賞方式也容易出現偏差。不同的人也許得出不一樣的結果。而鑒定造假也更容易實現。於是科學的鑒定方式也逐漸受到重視。

比如對於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就有人對其玉料成分進行特徵分析。

通過對原料進行電子探針、紅外光譜等檢測和比對得出分析結果。結果和鑒賞師基本描述一致。其身上所用的玉料來源於西漢時代,主要是新疆和田地區的玉料。

但也有人質疑這樣的科學鑒定法也不足信。有的造假者針對這項技術耍起了聰明的小手段。他們會用一些真實的出土材料為原料,重新回爐燒制。這樣做出的仿品即使在高科技檢測下也能逃過鑒定的法眼。

而對於文物年代檢測的科學方法,主要是碳-14和熱釋光兩種

地球上碳-14的含量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也就是說,生物體與自然界通過呼吸,發生這類物質的交換。而生物死亡後呼吸作用停止,遺骸也就把碳-14封閉起來。這時候對此進行衰變率的計算,就能得出文物的具體年代。

但這種方法的精確度受文物年限的影響。一般年代越遠,誤差越大。甚至有的測試結果與實際相差幾百年。因此這種方法一般只用於檢測五、六萬年內的生物殘骸。

發明碳-14測年法的美國化學家Libby

而熱釋光測年法則是利用熱釋光效應*,測量釋放光子的能量。進而從上一次加熱至今的能量總和,推斷出文物距今的年限。

但這種方法同樣也有局限性。假如這件文物在某個年代曾遭遇過火災,那麼測定的年限也是不準確的。而且進行熱釋光測定需要對樣品取樣,這一定程度也對文物造成了破壞。

*註:一些晶體被加熱時,晶格缺陷中的輻射會以光子的形式釋放出來。

目前許多文物仍然是以傳統鑒定方法為主。也許未來能將傳統鑒賞與科學鑒賞相結合。讓文物鑒賞除了是對美與真的追求,也不必歷經對人性陰暗面的考驗。

*參考資料

邵留生. 專家造假鑒定「金縷玉衣」[J]. 科海故事博覽, 2012:86-86.

谷嫻子, 李銀德, 丘志力,等. 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金縷玉衣和鑲玉漆棺的玉料組分特徵及產地來源研究[J].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10, 22(4):54-63.

解密京城第一爛尾樓:「國際倒爺」謝根榮揮金如土終致毀滅. 國際金融報. 2010.

石曉. 文物鑒定行業遭遇信任危機 誰來為文物鑒定正名[J]. 收藏界, 2011(6):32-35.


推薦閱讀:

TAG:考古 | 文物 | 案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