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這一代人面臨的八大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一:戀愛受挫——分手卻不懂失戀

很多人習慣說分手,反正不愛了,就分吧。但很多人卻不懂得失戀也是需要學習的。我們都是在經歷過喪失後,才逐漸變的成熟的。 

在情感中,愛與不愛只是一種表象,其背後包含了很多更深層次的心理主題,比如如何處理和平衡「親密」與「孤獨」的矛盾,如何用愛把自己和他人黏起來。

只有真正明白了這些,戀愛受挫才具有了成長的意義。

心理問題二:無愛症——我根本不會愛別人

因為獨生獨處,所以產生了很多「無愛症候群」,到了適婚年齡,卻仍然對別人動不了情。不懂愛亦不會愛。「相親族」、「閃戀族」、「等愛族」……都是無愛症的表現。無愛,往往是由於被愛泡大而導致的,從未失去過,自然不懂得如何爭取,更難以換位去思考別人的需要,因此也就不會愛。

失戀往往比自戀要好,至少可以教會我們如何去愛戀。先學習如何去滿足別人的要求,發現這些需求,是治療「無愛症」的第一步。

心理問題三:社交恐懼——內向的罪,還是外向惹的禍?

當前很多人都存在人際交往的問題:「我怎樣才能讓朋友都喜歡我?」,「我無意中就讓上司不爽了」,「在公司沒歸屬感」……內向的人覺得自己不合群,不會和別人說話;外向的人覺得自己的張揚讓人嫉妒,有人會暗中加害——猜不透別人的心,好像都是自己的錯。  

社交問題,是很多人都面臨的難題。其實,內向外向都不妨礙你四海通吃,關鍵是你如何給自己一個定位,找好自己的位置,該說什麼就說什麼,無須看人下菜,只需做好自己,才是正道。

心理問題四:擇業混亂——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動不動就說「我不幹了」,沒有耐性,意志力不堅定,似乎是我們很多人的問題。但導致擇業混亂的,並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生來就不愁吃喝,各種需求被輕易甚至過度的滿足,被家長和學校支配著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人,很容易喪失如何去選擇的能力。

「我受不了朝九晚五」,「上司看不到我的與眾不同」,「我憋屈,不能一展拳腳」,「我換了9份工作了,又想辭職了」……人生、職業發展都在「不想要」里反襯「需要」,沒有主動的規劃,走一步看一步,當然沒有耐心和毅力。  

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是非常難的事。首先要從了解自己開始。先了解過去的自己,再問問將來的自己,職業規劃,要從人生規劃開始。

心理問題五:抑鬱情緒——沒意思,真沒意思

我們是被刺激著長大的一代人,追求的是新鮮和嗨這些高濃度的感官上的衝擊。戀愛、學業、求職、人際……開始有新鮮感,慢慢就覺得無趣了,無趣就是抑鬱的開始,不高興也會擊垮一個人。

抑鬱情緒人人都有,關鍵是給抑鬱的自己一個空間。其實人人都離不開抑鬱,人只有處在低谷時才會反思自我,認識自己,這也是心理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另外要記住,你的抑鬱往往指抑鬱情緒,別老給自己扣抑鬱症的帽子。

心理問題六:恐婚症——未婚改為已婚,接受不了

據統計,現代人至少有一半不敢結婚。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結婚門檻變高了,買房、買車、懂理財、心理健康……另一方面結婚的意義卻變小了——一張紙而已。所以很多人寧願同居,也不願結婚。

恐婚,最根本的原因,是害怕自己不能承擔婚姻的責任。所以,面對恐婚最治本的方法就是先搞定自己。請問問自己,你準備好創造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家並為它承擔責任了嗎?

心理問題七:同性、雙 性戀——我是愛情里的異類么?

中性美越來越成為主流。而80後也越來越多的接觸「同性戀」這個詞。有一些人,就是被這個詞誘發了對同性的情感。有一項調查顯示,「懷疑自己是不是」遠遠多過於「我是同志我該怎麼辦」,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在性別問題上,被「潮流」弄暈了。

同性之愛本來人人都有,並不是多看同性一眼就是同性戀;真正的同性戀必須要有生理喚起,心理上的好感與依賴是正常的同性情感。對於心理諮詢來說,真正的同性、雙 性戀的社會適應問題,才是棘手的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八:不想長大——讓我賴在童年吧

不想長大,在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兒童自我當權」,也就是說,在一個成人的外殼下,有一個兒童的靈魂,於是所做的事,都像是3歲小孩的行為。例如:有情緒就哭鬧,得不到就一直耍賴,自我中心……對一個成人來說,放棄做成人的權利,等於放棄了心理成長,心理發展水平,也就會一直停留在3歲。

每天多放「成人自我」出來一分鐘,學會主動面對未知和擔當,你的心理才有機會長大。

PS: 想一起成長的小夥伴,請在留言區建立屬於自己的心理成長筆記,連續堅持21天後,你會看見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今日筆記話題:八個心理問題,你中招幾個?

———— END -———

往期精彩導讀

?霧霾,每呼吸一次智商就下降一個百分點

?11個跡象表明你有高情商

?獻給沒有離婚的家庭

?你身邊這6種人,正在消耗你

文章來源於實用心理學(公眾號ID:watchgold)


推薦閱讀:

TAG: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