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中國思想發展史

中國佛教的上乘是玄奘創立的唯識宗以及佛教中國化後的禪宗,但是曲高和寡,舊社會多數不識字的人理解不了,因而庸俗、迷信化,形成密宗、凈土宗、瑜珈宗等以輪迴轉世、因果報應、念口號、做體操為主的流派。正因為如此,本來應該至少封為佛或者羅漢的玄奘在中國的佛教徒那裡地位並不如何崇高。

唯識宗的八識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種基本的識,第七識和第八識在當時的中國沒有對應的想法,所以沒有對應的辭彙,只好音譯為末那識和阿賴耶識,末那識可以認為是自我意識,比如照鏡子,人會知道鏡子里的是自己,動物(除了大象等少數)都會以為是另外一個動物。阿賴耶識原來我以為只是輪迴轉世說裡面溝通前世今生的修補器,其實在唯識宗那裡,阿賴耶識是指種子識,與道家所說的道殊途同歸,種子是指貯存於阿賴耶識中的能夠生起各種不同的意識的潛在能力。王德峰教授認為阿賴耶識可以指語言,這一點不太好理解。

佛教思想的傳入是中國人第一次引入外部思想。在三國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中國的儒家文化、道家的玄學走入死胡同的時候(代表性現象是政治上的混亂和竹林七賢的任情放蕩,以及300年的民族大動亂),外部思想的引入在思想界和民間都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和初唐的過渡發展(迎佛骨、大造寺院佛像、和尚濫多、寺產過多等),引起儒家人士的不滿,韓愈認為外部思想侵犯了華夏的儒道文化的道統,極力提倡滅佛運動,此後儒家加強了在政治、思想界的正統地位。順便說一句,韓愈自認為自己有孔孟的高度,極力維護道統,想要成為聖人,可惜大家並沒有認可他,只給了一個唐宋八大家的位子。

唐代出的一朵奇葩是六祖慧能,他受衣缽的故事是個奇蹟,中國人估計都知道。六祖作為一個不識字的年輕人,悟性之高,只能讓人讚歎世間是有奇蹟的。中國人所寫下的佛教典籍中,唯有六祖弟子記錄的《壇經》可以稱為經。慧能把深奧的佛法與中國的傳統道德價值觀結合起來,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的思想是後來王陽明心學主張的重要啟發之一。

宋朝的思想家綜合儒釋道的精華,發展了理學。理學分為二程和陸九淵兩派,二程被朱熹繼承和發展,陸九淵一派被王陽明繼承和發展。朱熹一派被封建統治者庸俗化、殭屍化,成為後世批判的對象。王陽明心學一派擁有獨立意志和自由精神是基本要求,當然為封建統治者所不容,卻在日本得到繼承和發展。王陽明心學其實核心仍是孟子的思想,但是結合道家和禪宗的思想,將其發展為更加完善的體系。比如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即是王陽明「心外無物」的來源,孟子的四心說(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等等),良知良能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是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良知是心之本體等的來源。所以說孟子能夠封聖不是沒來由的,他老人家的思想可不僅僅是喜歡罵人禽獸那麼簡單,只是他的思想過於革命、過於超前,不斷被封建專制君主打壓、閹割,讓後人不那麼容易認識,只是到了現代,我們才能夠自由的看到孟老夫子的全部精神。

沿著這條道路發展下去,中國人是能夠發展出個性解放精神的,但這一進程被西學東漸的過程打斷,中國人第二次遭到外來思想的入侵,主動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以中國人的心性學說為主體(王德峰教授稱為性靈)與西方以理性為主體的思想體系對抗、融合。康德作為西方哲學承上啟下的人物,受到中國哲學的深刻影響。西方現代的存在主義哲學,也在反思西方純粹理性的問題。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思想史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