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另一個視角看《道德經》續3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這裡描述的是道的存在和影響。玄妙難懂。世間有很多宗教,文化體系在描述真理。聖經系的宗教信奉上帝創造了天地,人是按上帝的肖像創造的。佛教講阿賴耶識,認為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凈。老子在這裡講,道,深奧無比似乎就是那萬物的來源。耶穌,釋迦摩尼,老子等等的一切高人,他們體驗了常人體驗不到的境地。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語言和角度描述給我們聽。既然是真理,那就是唯一的。因他們創造而存在千年的文化,是在論述著同樣的一個真理。

聖經系的宗教認為上帝愛世人,常常幫助尋求祂的人。佛教常說「我佛慈悲」,那個眾生都有的意識來源是大慈大悲的。道德經這裡講,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是用不同的方式說同著一件事。沖:古語有解釋為虛;空虛的意思。道,空虛而用之,摸不到卻可用,用之不竭。前文講,道不可描述,通過人心在有欲和無欲背後的大門去觸摸。這裡,在描述其他文化里提到的那個本源。本源與世人的關係,用擬人化的說法就是神愛世人,佛對世人慈悲。不用擬人的說法,那個本源對於世人來說是可用之。是有用的,也用之不竭。這裡有主動被動的區別。但無論怎麼描述,謙遜之心是要有的。

道教追求和光同塵,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出自下面的這句: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聖經系的宗教里,描述天堂里眾天使,眾聖人按次序在上帝座前平安喜樂的高唱哈利路亞。佛教的四禪八定描述的境界有,得喜樂,離喜樂,得清靜,離清靜,還有最後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有很多文獻有詳細的描述。而道德經這裡僅僅寥寥數語。說的是同樣得事情。得到那個眾妙之門後,解紛,和光,同塵,似存非存。說的是人的境界,或者人群的境界。而不應該理解為「用」的某種方式。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心中的道,是萬物之前的那個本源。不是由誰而來的,本來就有的本源。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 | 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