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本(三十四)

人物素材

不折不從 星斗其文·沈從文

沈從文的存在把一個問題丟給每個人:「在力量強大的社會、時代面前,柔弱的個人能夠做些什麼?」這也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新穎想通過《沈從文的後半生》一書來探尋的。

01

1949年8月,沈從文調入歷史博物館。當時, 他給丁玲寫信說: 「為補救改正, 或放棄文學,來用史部雜知識和對於工藝美術的熱忱與理解,使之好好結合,來研究古代工藝美術史。」雖然面對的仍是艱苦的條件和動蕩的環境,沈從文找到了重新支撐起生命的東西。他給自己的妻子寫信說:」我似乎第一 次新發現了自己。」」我溫習到十六年來我們的過去, 以及這半年中的自毀,與由瘋狂失常得來的一切,忽然像醒了的人一樣,也正是我一再向你預許的一樣,在把一隻大而且舊的船作調頭努力,扭過來了。」「我愛這個國家,要努力把工作和歷史發展好好結合起來。

沈從文到博物館搞起了中國古代文物史的研究。三十年研究的結果,他出版了煌煌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成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領域的權威。因此,沈先生不光有小說家的頭銜,也有了歷史文物研究專家的頭銜。

02

曾率領國軍浴血抗日的弟弟沈荃在1950年的鎮壓反革命運動中被作為反革命處死,而在1960年前後的大饑荒中,沈從文最喜歡的、以她為原型寫過許多小說的妹妹沈岳萌生生餓死。沈從文手心捏著這些燒紅的家事,除了沉默,還是沉默。

「當時他只能沉默。」張新穎說,現代以來的中國,個人和社會、時代相比,力量的確太小。「好在,強大的潮流在力量耗盡之後總會消退,而弱小的個人則從歷史中站立起來,走到今天和將來。」

相比不受時代主流待見,同行的白眼、家人的勸告更隱秘也更日常地刺痛著沈從文。當時在博物館工作的沈從文下班後,時常獨自站上午門城頭,看看暮色四合的京城,漸漸明白並接受「生命的隔絕,理解之無望」。

「我一生最怕是閑,一閑就把生命的意義全失去了。」

「3月27日在華大,早起散步,天邊一星子,極感動。」

人物素材·狂儒 辜鴻銘

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梳著小辮走進課堂,學生們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

辜鴻銘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麼樣子的人,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並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辜鴻銘說,中國人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是「溫良」,「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在中國人溫良的形象背後,隱藏著他們「純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鴻銘寫道,中國人「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

辜鴻銘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里,只要你是一個中國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爭,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價。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祖國,辜鴻銘為中華傳統之斷落而憂患,為炎黃文明之塗炭而憂患,他在筆記《張文襄幕府紀聞》中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自尊與憂患的深層嘆息。

辜鴻銘狂放的姿態,是他帶淚的表演,是以狂放來保護強烈的自尊。

人物素材·季羨林

晚年季羨林,名聲接踵而至,「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成了他的便簽。但對他來說,這不但不是欣喜,反倒是壓力。所以,他曾「三辭桂冠」。

一辭「國學大師」:「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佔「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

二辭「學界泰斗」:「這樣的人,濤濤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的泰斗又從哪講起呢?」

三辭「國寶」:「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對於和自己無關的名譽,他堅辭不受。季羨林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韓儒林先生的一幅對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推薦閱讀:

TAG:摘抄 | 文學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