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學對個人有什麼意義?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經典文學和專業書籍之間孰優孰劣的問題。我寫的可能有點長,希望大家能看完啊,因為這個問題真的困擾了我很久,謝謝啊!!!

我從小就愛看書,每天睡前不看書就不想睡覺,涉獵也比較廣泛。但閱讀選擇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有一位男性朋友,他各種唐詩宋詞倒背如流,光上個學期他就看完了《靜靜的頓河》和《約翰克里斯朵夫》。但他平時又瘋瘋癲癲的,經常干出很多比較沒腦子的事,不了解他的人根本看不出他看過這麼多名著。

我還有一位女同學,平時和我聊天時也常提到她看到那些書,比如《尤利西斯》,《死屋筆記》,平時也常寫點東西。但大家都私下叫她「神人」,因為她也常干出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朋友們都喜歡說她傻傻的,她好像也樂在其中......也真的看不出她看過那麼多書。但這兩位的人品都是很好的!都是我很要好的朋友。和他們在一塊兒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我也看過許多名著,《百年孤獨》《京華煙雲》《月亮與六便士》《源泉》等等。但在讀過了《耶路撒冷三千年》《社會心理學》《哲學的故事》《社會學的想像力》《哥德爾證明》《非理性繁榮》還有一部分《第一哲學沉思集》後,我發現這種專業或者科普類的書籍比經典名著都有意思而且深刻的多。

首先,大部分名著里人名很多,看起來很累,而且劇情很慢,比如《戰爭與和平》就看了整整一個暑假。但實際上得到的體會可能還沒有看《論戰爭》或者《正義與非正義戰爭》來得深刻,但時間卻花了不少。和我媽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她常說看經典可以了解歷史,但直接看歷史書難道不是更快剛準確嗎?我室友說能看出人性的複雜,但心理學或者行為經濟學的書不就是直接研究這個的嗎?還有人說讀書其實是在接受並學習作者的價值觀,但當你閱讀有關哲學史的書時,我感覺這就像是在看人類價值觀進化改變的進程,然後你看到感興趣的哲學家還可以專門研究他的哲學,他的價值觀,很有樂趣。

閱讀專業書常有一種思考和獲得新知識的樂趣,個人感覺這種別樣的樂趣並不亞於和小說中的人物一起體味人生百態時的快樂。而且這些專業書的語言也蠻風趣的。

現在感覺經典文學已經變成了一種談資或者寫作文的素材。或者是上流社會的標誌了。很少有人再去關注他的內在意義了。每當有人提起他看過的經典,大家就會覺得哇他好有深度。但當大家討論一件事的原因,而我用心理學或者博弈論來解釋時,大家就會覺得這人是在裝逼吧。。。這真的好不公平啊!

我知道深層次的專業書比如《純粹理性批判》啃起來比《日瓦戈醫生》還累。我這裡指的專業書只是入門或者大學本科範圍的教程還有一些科普書籍。還有一些大學公開課。這些東西裡面的知識已經很多了

我也看過卡爾維諾那篇《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我覺得他裡面所有論點都適用於專業教科書。

寫了這麼多,也算是一吐為快了!!如果你能看完我的想法,真的十分感謝啊!因為我真的很困擾。


看到你的困擾,我自然的想起一個故事,這是林清玄的散文集里他自己寫的(按記憶復原,見諒)

林清玄當年辭職上山修行,專心參佛。

三年後結束清修下山,路遇一個西瓜攤想買個西瓜,但攤主不在,所以他就先在一旁等候。這時又有人來買西瓜,將林清玄誤認為攤主,問道:西瓜怎麼賣?

林清玄當時就想:我已經清修三年,為什麼他竟會將我錯認為賣西瓜的?

(建議你自己去翻一下他的散文集更清楚一點)

所以你看,其實你們的問題本質上是相同的。

這也就是經典文學的意義――它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你,改變的是內在,無法隨時隨地隨便外露的內在。通過對歷史藝術化的表達,你會發現從古至今,有很多偉大抑或平凡的人都有遇到你所困擾的問題。而你則可以從他們的困擾或者對應的行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準確的說,我覺得經典文學是一種藝術,通過經典窺見歷史,是一種更生動,更鮮活的表達方式。經典文學多以小見大。很多經典文學從小人物,底層人物展開,而你所說的專業書籍可能只有"這一時期的人民生活困苦"這樣一句話帶過,然後就開始解釋,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事件過程等等,你可能了解到更多的專業知識,可是並沒有鮮活的血肉組成,你的體驗是冰冷的。

很明顯,經典文學能夠陶冶情操。我從小隻要是讀課外書,就全部是讀經典。我覺得經典文學其實有講給我們很多的真理而且涵蓋很多層面和學科,只不過它涉獵極廣,影射極多,又藏的較深,需要你細細品味思考。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追求高效率的人可能就抓不住其中的思想,所以就會認為經典文學不如專業書籍的乾貨多。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文學作品會成為經典,受到世世代代的人的追捧和研究。

至於專業書籍,我又想到最近看的一篇知乎文章,其中有提到,有人去參加面試,面試官問她:「你平時會看什麼書?」她答:「小說或文學藝術類的書。」面試官說:「作為一個即將步入職場的新人,你更應該讀一些工具類的書籍。文學藝術類的固然好,可以陶冶情操。但工具類的書籍才能讓你快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職場競爭力。」(原話)這樣,專業書籍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

讀了很多年經典文學後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它也曾經困擾我,但我想我清楚他的答案。如果從事某專業,你讀普世的,人性的經典文學的直接作用肯定是不大並且不明顯的,這時專業書籍就是必需的。而當你人生出現了困擾,經典文學一定是有作用的。什麼?你說可以用心理學或者哲學的書代替?

不不不。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在很傷心的哭,你是更願意看到:一個人在旁邊不停的給你講大道理勸你,你為什麼會哭,你應該停止哭泣然後如何如何做;還是有人放一首舒緩的歌在一旁默默陪你?

這是我的理解,可能寫了很多廢話,但希望幫到你。


在閱讀經典方面,我與題主很相似,也感覺閱讀經典名著確實很累。拿《百年孤獨》為例,今年暑假回去翻到了高二買的那本《百年孤獨》,也記不清是第幾次拿出來了,每次讀不到四分之一就讀不下去了,閱讀此書最大的障礙就是人名,一個人名字那麼長也就算了,他的兒子、孫子居然和他叫同一個名字,看不到幾章就完全混淆了。

但我為什麼還要拿出來看呢?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讀這樣的書究竟能帶給我什麼?我唯一能答出來的原因就是:這是一本公認的名著,人們都說它好,所以我要拿來看

後來我自動搜索了一下自己近一年來看過的書,除少數幾本摯愛的書(如圍城),其他書都是因為以上原因,我才拿來讀的。人們常說這本書是什麼什麼主義、反映了什麼什麼的思想、揭示了什麼什麼地區的歷史人文變化,拿百年孤獨舉例:

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這是百度百科的介紹。所以我就問自己,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對魔幻現實主義有沒有什麼概念?拉丁美洲的歷史社會圖景是怎樣的?暑假咬著牙把這本書讀完了,但是很顯然我不能回答這兩個問題,讀完《百年孤獨》,我並不能知道一點兒關於拉丁美洲的事情,我知道的,大概就是在這個布恩迪亞家族,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個敢於創新卻又固執己見的人,烏爾蘇拉是一個沉著顧家的女人......(此處省略......)。

現在我們就來聊題主所指的經典文學與專業書 籍之間的關係。我先舉個例子,假如我們可以穿越到清朝,有兩種選擇,一種就是成為清朝的一個小老百姓,每天柴米油鹽醬醋茶,你可能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兒,將要面臨纏足,這個時候裹腳布纏到你腳上,你會感覺到驚恐、害怕、疼痛;另一種是你以一個旁觀者去觀察其他老百姓,那麼這個時候你看到的是一個小女孩被纏足、這個小女孩兒痛的大哭,你同樣會感到驚恐,但這並不是因為你自己的疼痛引起,而是因為別人。所以,在我看來,經典文學與專業書籍的區別在於——代入感。以《圍城》為例,我在讀本書的時候,有時候讀到共鳴之處,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當成書中的主人公,比如我就總把自己當做方鴻漸,它有心理上的細節變化;如果我讀的是一本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一本專業書籍呢?那我思考的問題可能是當時這個社會年輕人的心態是怎樣的、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這些群體的命運是如何的?相比之下代入感沒有那麼強烈了。

題主說這是一個經典文學和專業書籍之間孰優孰劣的問題,我並不願意說他們孰優孰劣,甚至說不出他們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區別,但是我覺得了解他們之間有何聯繫才是最重要的。再拿《百年孤獨》為例,如果你在不了解拉丁美洲歷史的情況下讀完此書,然後再去讀有關於拉丁美洲的專業書籍,你一定會驚嘆原來馬爾克斯的用意是很深的。

一部經典文學,它包含的不僅僅是文學,還有歷史背景、社會變遷、大眾心理方面的東西,題主說,「《戰爭與和平》看了整整一個暑假。但實際上得到的體會可能還沒有看《論戰爭》或者《正義與非正義戰爭》來得深刻」,如果你不讀《論戰爭》,完全可以讀《戰爭與和平》,但是你讀了《論戰爭》之後再去讀《戰爭與和平》,你一定會得到許多新的體會。

至於題主所說的「經典文學已經變成了一種談資或者寫作文的素材。或者是上流社會的標誌了。很少有人再去關注他的內在意義了」,白岩松在《白說》中已經解釋得很詳盡了,其實我們大多數人談論經典文學的時候都是在說它的「中心思想」,即標準答案,這樣的中心思想甚至不需要我們去讀書,早就有人為我們概括出來了,所以談論別人已經想出來的東西不比一些專業的東西省力很多嗎?

我覺得,讀書如果能讀出自己的見解,那麼讀書就起作用了,經典文學的意義就在於此。經典文學與專業書籍的關係......可以說是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的,如果說他們的區別何在,那麼閱讀經典文學是不需要專業知識的,閱讀專業書籍..然需要專業知識啦!都是年輕人,年輕人就要廣泛閱讀,總是好的。希望題主能夠堅持閱讀的好習慣。


說實話,我可能就是像你那些朋友那種人,我不去揣測別人,說說我自己是怎麼想的吧。

我讀書很雜,文藝,哲學,懸疑,科幻,歷史,甚至故事會那樣的也會讀得津津有味,身邊朋友也常吐槽交流困難。

我讀書常想的深,有時甚至過度解讀,也會莫名其妙的崇拜一個作者,換句話說,我喜歡天馬行空的去讀書。

我個人是覺得讀書最好不要帶著任務去讀,想讀就讀,不想讀了看到哪裡都停下來,王小波的書我好多次看了一點就看不下去,但只要一次興頭來了就能一下午馬不停蹄掃掉厚厚一本,讀完還意猶未盡思緒良久。

讀書這事,歸根結底是你與作者世界觀的碰撞,不是強迫自己接受作者的觀點,而是兩人對坐閑敘,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主導,辯證地去吸收對方的思想,完善自己的世界觀。換句話說,讀書是一個思想長熟的過程,對書里內容照單全收的話不但累而且容易迷惘。

關於行事怪異,我想是我們這類人看問題比較辯證,不太受主流道德觀價值觀的束縛所致。

最後總結一下,讀書的意義不在多,畢竟傳遞知識是書本最低級的功能。選好書,自然地去讀,去想,才會真的有所收穫。


經典文學名著,很多是缺少趣味性的,一般極少有人能讀下去。至少我身邊的人,讀書的是寥寥無幾的。我沒有遠大志向,但一直期望於成為一個有修養甚至有思想的人,於是我寄望於讀書。

最近讀王小波全集,很有意思,但是看了以後,其實並沒有懂很多東西,只是喜歡上了一個陳清揚。讀《挪威的森林》,能感到少年的孤獨無助,但更多的是將它當做言情小說來看。讀《1984》,只是幾章便已敗退,枯燥無聊,沒有共鳴感。我也20歲了,到高中時開始有意識地讀書,但是到現在,其實感覺讀書對自己提升有限。反而一部論語教會了我許多,使我找到立身於世的標準。

所以,腹有詩書氣自華是一句假話。當然,也有真的時候,那是對古代對知識分子而言的。蘇軾那個時代,讀書為上,你想出人頭地,就得多讀書。哪怕你沒有蘇軾的才氣,寫出膾炙人口的文章詩篇,一句博聞強記的讚譽也是不可多得的。

但是現在了,我不說社會上或者高級知識分子之間如何,因為我沒接觸過,並不是很懂,我只說我們學校。我們學校並不比一般的985差了,都說裡面的是一流的學生,但問題是真得很少有人讀書的,至少我接觸過的同學是如此。令人敬佩的同學是什麼樣的,交際能力過人,學習好,見識廣,很多事情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交際能力過人且不說,學習好需要你自己努力。那麼見識廣靠什麼,有的靠家庭條件,比如說到處去看看,國內國外,或者有父母的熏陶,見識自然就上去了。對更多人來說,是沒有這種條件的,那最經濟適用的方法就是看書了。但問題是此處的書不是經典文學名著,而是一些專業書籍,新聞報紙或者各地各國人文風俗的介紹,這樣才能給你長見識阿。否則,別人談鞋談衣服,談出國,談經濟,談風俗,你就知道散文小說哲學歷史之類的,能談些什麼。就算你強行開啟話題,若是別人無話可接,也會演變成很尷尬的境地,對方對你的評語不過於一句裝逼。

我讀書是真得很淺的,很多書是讀不懂的,也是相信了蘇軾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才慢慢堅持下去。會讀書的人或許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或思維方式,從而對日常生活有所益處。我就不行了,只能怡情甚至自嗨了。


首先表態。

對於那個男生,唐詩宋詞倒背如流的人不可能瘋瘋癲癲,如果他果真如此,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他只是記憶了文字,而不解箇中滋味;其二,大智若愚或許也是一種可能吧,文學巨擘多半是有些怪癖的,性情中人才能把文學看的透徹。對於那個女生,讀書多和寫文章都是自己的愛好,與他人無關,不知「神人」這個稱呼從何談起?至於傻傻的一詞,唐寅說「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含義大家也都明白。

另外再說為什麼看不出來讀了很多書的人和其他人有什麼不同,甚至看上去有些呆。就我個人而言,我的唐詩宋詞不敢說倒背如流,但正背如流是沒問題的,初高中語文課是沒怎麼聽過,都用來看書了,說實話,我覺得我並不獃滯,因為人際交往的方法都在書中 寫著呢,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有道理的。至於他們的呆可能是因為身邊並沒有志同道合的人吧。身邊的人看不懂他們寫的文章,忙著寫數理化,即使是朋友,在詩詞歌賦上也不能和他們相談甚歡,恐怕這種文化上的孤獨才是呆的真正原因吧。思想超越一個時代,人們當你是天才,思想超越倆個時代,人們當你是傻瓜。

再說說你的困惑,用博弈論解釋問題,看名著和哲學,不管別人怎麼說,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人群像螃蟹一樣,當你在他們達不到的思想高度時,他們想的不是增加閱讀量和你站在一個高度,而是用諷刺挖苦把你變成異類,讓你掉落到他們的位置。

說實話,經典名著和你所說的專業書籍並不矛盾,對於我這醫學生來說,他們都不是專業書,都是課外書而已,至於想讀那一類的書並沒有太大區別。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作者就是想把他們的思想和人生體悟教給你,至於是以哲學的方式還是以講故事的方式,是不同作者的選擇,殊途同歸,對人生活的指導效果是一致的。如果非說有什麼差別,那就是你所說的經典名著偏重敘事,能提升你的寫作水平;而你所說的專業書偏重論理,能提升你的邏輯思維能力。讀書無定法,你不必靠近別人的讀書方式和讀書類型,更不用要求別人靠近你的類型。讀書是要有興趣的,按自己喜歡的來就好。

想讓人看出來你是腹有詩書的而又不讓人覺得你在裝逼,這就很難,要求你讀很多層次的書,由淺入深,根據你面對的人,決定你思維的深度,避免對牛彈琴。讀書改變的是一個人的內在氣質,表現在舉手投足之間,表現在邏輯思維之中,但沒讀過大量的書的人不明白,所以只知道你說的高深辭彙,而不明白深層含義,一時便會覺得你在裝逼。久而久之,你就不會習慣與這些人聊天了,而他們也會覺得你是「神人」,有點呆。。。。不過這都無所謂,畢竟不在你的層面上的人,你就用低水平應付一下就好了啊,書還是要努力讀下去的,會有志同道合的人等著你的!

以上

祝好

剛玩知乎,不知道啥叫邀請,就是通知里說答一下這個問題,或許是邀請?那……謝……邀?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文學 | 興趣 | 選擇 | 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