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人生中,你做過哪些無比英明的決策?


我的17歲,做了我這輩子最大最英明的決策

16歲的時候,家裡人安排了相親,因為我奶奶說他人不錯,又是我家鄰居,以後嫁出去還可以照顧娘家,於是初戀都沒有的我和這個只認識幾天的男人迷迷糊糊訂婚。那時候他已經25了。訂婚之後我因為家裡的欠債繼續去廣東打工還債,17歲懂點事了回來堅決退婚。即使親戚和村裡人全部說我家的閑話,即使我奶奶拿死來威脅我,即使我家因為建房子欠了點錢,也堅決退婚。八萬塊的彩禮,加上訂婚期間大大小小的花費,17-19歲這段時間每個月生活費只有500,其他的都拿去還債。我不知道那段時間怎麼過來的,一年四季的衣服全靠淘寶二三十一件。每天在流水線工作11-12小時,時不時我奶奶還打個電話把我全家問候一遍。現在想想都心酸,好在我父母一直都支持我的決定,本來因為14歲就要出來工作而對他們心有怨恨,也因為這事慢慢化解(其實也不管他們的事,是我奶奶認為女孩子讀太多書沒用)。現在馬上就22歲了,脫離了流水線在一家小公司做文員,有一個喜歡的小男朋友,也是自考本科大軍中的一員,以後的夢想是能當一名初中老師,我的學歷很差勁,但是在我們鎮上中學任教應該是可以的,慶幸17-19的那個我沒有讓現在的我埋怨,相信3年後25歲的自己也不會有遺憾。


不逃避,要做什麼事就儘早去做。

怎麼說呢,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逃避就像鴕鳥是把頭埋在沙子里,自己以為這樣別人就不知道了,但是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在微信上,別人詢問自己的意見,是和不是,要和不要,說清楚了就好。一直逃避不給回復,也不和對方說清楚,在自己心裡會一直糾結這件事,一會兒想起來,隔一會又想起來,反倒會做不好其他的事情。

再就是逃避成長。

要跳出舒適圈去做一些有利於自己成長的事,這個過程是比較痛苦的。有多少人是瘋狂地買課、買書,然後就擱置在這裡了?打遊戲、追電視卻是一點沒落下。這就是在逃避成長,買課、買書只是起到了一種心理安慰作用。

去年的我也是這樣,看著社群里同期加入的小夥伴飛速地成長,而我一直在原地踏步,看著他們在社群里討論學習,我卻連點開的勇氣都沒有。我一直在逃避,每次微信消息積累到幾千條的時候我就快速打開然後再退出去。

一件事情,只有做和不做的區別。你推開它,逃避它,安慰自己明天再做。明天這個時候你依舊會推開它,說自己還沒準備好,需要再等等。


決定認真開始閱讀,是我做的最英明的決策。

在我從閱讀中獲益之前,我其實也走了很多彎路,

讀不下去,沒興趣,一本書讀一個月,讀完之後毫無感受……

後來在正確的閱讀方法下,才真正感受到閱讀帶給我自己巨大的收益,從此離不開閱讀。

彎路

在我25歲之前,很多人、很多書都告訴我,要去閱讀,閱讀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然而我並不知道讀書好在哪裡。我想,這麼多人告訴我們要讀書,那就讀吧,應該不會錯。

於是我開始讀,這個時候我其實是抱著一種功利的心去讀,把人生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寄希望與於閱讀之中,而沒有真正讀懂書中的感悟。比如,學生時代的我,當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我居然鑽進書里,天真的以為閱讀可以解決課堂上的問題。這個時候,閱讀就像是我逃避現實的「牆角」,這樣刻舟求劍的心態,自然也無法從書中得到真正的樂趣。

那個時候,我的閱讀方法非常很傳統,一本書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從頭到尾逐字逐句的看,閱讀的目的僅僅是「看完」,而不是「獲得閱讀感悟」,感覺自己讀完一本書,就有滿滿的成就感,而這個成就感,也就變成了自己當初就是自己閱讀本書的意義。同時也由於經歷少,難有生活上的閱歷去印證書中的感悟,這樣能獲得的樂趣就更少。

所以,在錯誤的閱讀方法和閱讀心態下,我的閱讀非但沒有給我帶來任何益處,反而把我生活的重點弄亂。

受了挫折之後,再加上確實沒從書中得到益處,於是後來索性就不再閱讀了,開始玩遊戲,那個時候玩的遊戲是DOTA,後來手游出了之後,就玩王者榮耀,玩的很瘋。慢慢的發現自己這樣沒心沒肺的玩遊戲之後,整個人都變得很頹喪。在生活中,跟女生聊天沒有自信,不願去認識人,遇到事情,第一反應不是去尋求解決辦法,而是心情煩躁想逃離當前狀態,把遊戲中的一些負面情緒帶到生活中。

逐漸意識到這些之後,我開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痛苦期:知道自己這個狀態很差,但就是無力改變。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一遍遍被自己體內的懶惰小人打敗。

看著自己的工作,一眼就能望到頭,從當前的狀態,我完全能看到3年、5年後的自己是個什麼樣子,再看著自己的身邊的人,彷彿他們就是我明天的樣子。每天都在和自己較勁,但每天又都是在走老路,直到我決定認認真真去看書,周圍的一切開始逐漸改變。

剛開始的時候,一翻開書就困,看著看著就會去想遊戲里的事情了,所以有時候甚至一頁書我都傻傻的盯著看了很久。

正途

但是後來我每次一遇到思想走偏,就刻意拉回思緒,把注意拉回到書中來。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眯一會,等到睡夠了,就繼續看,這樣的狀態大概持續了一周左右,我開始能不那麼難的堅持閱讀,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我領略到了以前讀書沒有的樂趣。

我看小說《遙遠的救世主》,知道了思維其實是有強弱之分的,比如以前的自己,就是一個不願思考的人,很多事情能推則推,遇到問題了,就去詢問別人,但其實自己根本沒有花很多時間去獨立思考並解決。但到後來,我再遇到相似的問題時,就會後悔,為什麼之前的自己花在這個問題上的時間太少,導致遇到類似的問題之後,還像第一次一樣,無從下手。

什麼是強者思維:主動思考,凡事求諸己的思維,什麼是弱者思維:靠別人的思維。

你去靠別人(父母也是別人),你靠不了一輩子,只有靠自己,不斷去提升自己,這樣才最踏實,能力上來了,你也就不會再對生活中的事情感到無力。

所以,到這之後,我開始意識到,閱讀最重要的,不是讀了多少書,而是我們從書中得到了什麼感悟、體驗。就像我讀《遙遠的救世主》,我逐漸反思自己以往的生活中,有太多事情,如果能躲開就躲開的狀態,這就是弱者思維。意識到之後,我就開始改變,積極主動去解決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問題,整個人也就更加自信陽光了。

所以,閱讀的本質是獲取信息,然後引發自己的思考,並最終用於改變自己的行為。

於是我開始努力用正確的閱讀心態和指導思想去閱讀。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當我在一個月讀完10本書,並且堅持每讀完一本書都寫下自己的感悟之後,我感受到了樂趣。從這個時候起,我開始了解了很多大道理在生活中的應用,我發現那些閱讀時獲得的感悟是能指導我們的生活的,那些大道理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大,離我們那麼遠。

很多人說知道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實,那只是因為你所謂的知道,也僅限於看過,你並沒有深刻理解和內化,其背後的運用背景和適用條件,你並不知道。

從這以後,我業餘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給了閱讀。

當自己閱讀量逐漸上來之後,我開始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夠變現,於是就開始進行寫作投稿,今年3月底開始,5個月時間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3000元,被邀請在央企的公號平台供稿,成為專欄的供稿人,簽約有書。再到現在,專註在自己的高效閱讀領域,已經幫助20+位小夥伴,解決了他們的閱讀問題。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我決定了要認真開始閱讀這件事之後,帶給我的改變。

本篇文章中涉及的兩個點,我在以前的回答中,已經寫得比較詳細,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1.怎麼渡過自己的痛苦期:知道自己狀態很差,但就是無力改變。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一遍遍被自己體內的懶惰小人打敗。怎麼從這樣的狀態變的自律?

你是怎麼變自律的? - 知乎?

www.zhihu.com圖標

2.怎麼從0開始,5個月靠寫作收入3000+

你怎麼靠寫作賺的第一個1000塊? - 知乎?

www.zhihu.com圖標

【文末彩蛋】

也許你的閱讀方法還是逐字逐句,一如「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真實寫照; 也許你想通過閱讀提升自己,但是卻讀不出收穫; 也許你嘗試了很多努力,但就是無法堅持下去;

我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曾經的我,渴望成長,求諸閱讀,卻被「讀的慢,讀不出收穫」這些閱讀的門檻擋在了外面,走了很多彎路,沉迷遊戲,虛度光陰,不敢認識新朋友,和人交流時,毫無思想,生活一團糟,極度不自信。 當用正確的閱讀心態和思路進行閱讀之後,我收穫了很多,受邀在央企公眾號平台上寫作,成為專欄合伙人,有書籤約作者……

如今,我已經幫助30+小夥伴解決了他們的閱讀問題。 歡迎關注 @楠小魚兒 ,一個以帶領更多小夥伴,領略閱讀的美妙為使命的耿直大叔,會寫文解決以上問題。最後,還給點贊的你,準備了《高效閱讀方法論》乾貨,讓你少走彎路,歡迎私信交流~


謝邀,

兩年前,也就是我25歲的時候,悟出了一個道理:

最英明的決策,就是別錯過任何能做決定的機會

能做決定意味著自己還有決策的機會和能力,意味著還能掌控當前局勢。不過,我們很容易因為瞻前顧後而喪失把握決策機會的權力,從而導致自己陷入絕對被動的狀態。人生中最苦惱的事情不是做錯了什麼決定,而是沒有做決定的勇氣。這是因為做錯了決定,還能吸取教訓,以後改正。但如果連決定都不敢做,這輩子過得一定渾渾噩噩,自怨自艾。

需要注意的是,無重大威脅的被迫妥協,比如不敢拒絕他人,或過於自卑而不敢接受挑戰,也屬於錯失決策機會,這是因為所謂的決策並非我們從心選擇的。

為此,我吃過不少苦頭。21歲的時候,我曾得到一家大畫廊邀約,但我覺得自己不夠格,所以沒有回信,這是我27年來最愚蠢的決定。後來幾年,我也因為不敢拒絕別人的請求,做過一些於我完全沒有利益可得的瑣事,這也是相當愚蠢的決定。

這些年,我一改原來的個性,逼自己不論對錯,都要及時作出決定。生活不見得比以前好多少,但說實在的,過得比以前踏實多了,起碼有一種我能掌握自己生命方向的安全感。而這或許就是擔當和成熟的體現。所以反過來說,事後推卸責任、不敢擔當的人也是唯唯諾諾,無法作出決策的人,因為他們的決策就是放屁,毫無誠信可言。

如此看來,生活中仍有不少人連作決策的能力都沒有,更別問什麼才是英明的決策了。

先問敢不敢對自己負責,再問作的決定到底對不對。


竟然有那麼多贊同,驚了。那我再談談大家容易猶豫不決的原因吧。

之前我總是用完美主義這個詞安慰自己猶豫不決的性格,但仔細想想,什麼完美主義,只不過是自己太貪婪了。我曾經以為自己能兼顧學術和商業,一邊作研究、創作,一邊商業化、賺大錢,然而這是不可能的,結果就是什麼都做不好。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不可能在背道相馳的兩個面向都做到最好,只能在追逐一個的同時,儘可能地保持自己的底線。


1. 變,總比不變要好;變化,就意味著機會。

在我還在讀小學的時候,我在新華書店看過一本書,叫《誰動了我的乳酪》。

那時候我們那個小地方只有一家新華書店,我要周末的時候帶著水和麵包,走上幾公里的路,才能在書店裡,站著、蹲著,或者靠著書架,甚至是直接坐在地上看一天的書。

而來自美國的暢銷書,是那個消息閉塞的時代,落後的小地方,能看到的最新的理念。

而我,只是被書的封面吸引,以及對「乳酪」的好奇,因為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乳酪是什麼。

但是,小小的一本書,讓我明白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做那隻時刻把鞋子掛在脖子上,準備隨時迎接變化,找到新乳酪的老鼠。而不是躺在現有的環境中,對現狀理所當然,後知後覺。

這個觀念對我來說,無疑是震撼的,因為在我短短的人生中,已經經歷過一次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的轉變。童年中習慣的農村秩序正在被瓦解,我們搬到了城市裡生活,在城市裡接受教育。

不過是幾年後,已經再不能和留在農村的童年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了:我看過的書,他們全都沒看過,甚至是根本不閱讀。

那是我第一次切實感受到環境變化的力量。我也漸漸形成了一個認知:如果有機會做出改變,那麼就去勇敢地嘗試,即使你不知未來是什麼。

因為變,總比不變要好,變化,就意味著機會。

2. 什麼時候要求變?

當你對環境覺得疲倦的時候

在我要面臨中考的時候,我有一個機會:

去嘗試考全省最好的那幾個中學,然後去省會讀書,但是可能性比較小。因為那邊的考試規則和當地小城市的完全不一樣,我們那個學校近三年也只有一個人考上過 ;

或者是參加本地的中考,可以穩上當地唯一一個省重點高中。

我選擇了前者,因為我對當地的學校環境不太有期待,甚至是有點倦怠。比我高一個年級的表姐已經考上了那個高中,她的同學我也已經見過,並沒有讓我覺得很嚮往。

這個選擇的風險就是:如果我考不上名校,那就只能去管理很松的差學校了。

但是,我想,即使去到省會一個差學校也比小地方的學校好,實在是對那個環境倦怠了。

然後在班上所有同學都在備戰本市中考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刷別的題,練習英語聽力。

後來很幸運,過程雖然有點曲折,但是結果還是很好。這次選擇讓我一隻腳就穩穩踏進了大學大門。

現在回想起來我自己都覺得驚訝:我是怎麼扛下來這些壓力的?畢竟才是一個初中生。

其實主要就是對不一樣的未來的期待,以及對環境的倦怠,不管是比現在更好還是更差。

在我後來不長的成長中,我仍舊堅持這個理念:因為對原來專業的疲倦,我離開了汽車行業,辭了主機廠採購的工作,才有了人生各種際遇,讀了新的專業;因為對當家庭主婦的疲倦,於是選擇了出國;因為對日本整體環境的厭倦,於是果斷選擇回國,開始新的冒險...

對年輕人來說,安逸和穩,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因為安逸也往往伴隨著倦怠,意味著停滯。

3. 如果不知道選擇哪裡,那就去到信息量最豐富的地方

得益於時代的發展,在我短短不到三十年的人生里,我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

這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要知道出生在日本的我的同齡人,如果一輩子只生活在日本,那麼他們此生只經歷過一種停滯的,不變的社會。

這導致他們這代人抗風險性極低。

在時代動蕩中,我看到過昔日村霸土財主的沒落和拆遷戶的發達;看到過製造業小老闆的日進斗金到漸漸乏力;看到過有差不多年紀的人有早早就實現了財富自由的,也有一畢業就失業,越混越回去了。

我也在想,這個社會有沒有一些基本的規律可以追尋,讓人能走得更睿智一些。

但是其實,我發現,複雜性和動態性才是世界的本質。而不同社會的變化,本質上是秩序的更迭。

作為普通的個體,想要過得好一些,並不需要抽到多麼逆天的好牌,我們只需要遵循時代的發展秩序,不需準確地站在風口上,只要順勢而為就好。

只是,怎麼樣看到這個勢?

我們需要足夠的信息量,不需要太多,但也不少。

我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出去走一圈,去看看二三四線城市,也去不同的國際都市看看,就是為了打開信息量。

選擇工作也是如此,這份工作是不是會讓我越做越限制?還是可以不斷給我帶來新的東西,甚至是走在時代前端?

這種意識在經過自己的強化後,甚至是會貫穿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去吃飯,在我吃過的覺得還不錯的飯店,以及沒試過的新飯店中,我果斷會選擇後者,即使後者沒那麼好吃。

年輕人最不缺的就是機會,做一個選擇的成本很低,方向不對大不了推倒重來。

用2-3年的時間換一個行業,也許這段時間會過得苦逼一點,但是這個投資回報是很值得的事情。跨過去了,收入一兩年就提高了。

所有明智的選擇,都是基於足夠的信息量的基礎上做出來的。有時候缺的不是勇氣,也不是運氣,而是你是否能夠看到。

如果還不知道去哪裡,那就去能夠給你打開新思路的地方。


推薦閱讀:

TAG:調查類問題 | 人生 | 決策 | 選擇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