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天下的真諦是:愛」這個觀點有什麼看法?

「天下的真諦是:愛」

仁愛

愛德↖ ↑ ↗愛人

普愛← 愛 →慈愛

友愛↙ ↓ ↘兼愛

博愛

人類擁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奇妙本能,她被我們稱之為——愛。

《禮記》:「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對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

《禮記》「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

AlphaGo:「天下的真諦是:愛」?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謝邀。

開宗明義,不贊同題主觀點。

題主的說法,讓人不由自主想起台灣蔡英文「用愛發電」的荒唐。說「愛」是人間的本質,這是唯心主義,從世界觀上就是錯的。

中國人總體上屬於唯物主義。雖然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信仰鬼神的傳統,但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心理安慰而已,沒有人真的相信神仙會保佑他富貴加身,富貴加身最終靠的是自己的雙手。這也就是為什麼自五四以來,無數外國新鮮理論走馬燈似的進入中國,而最終只有馬克思主義能在中國紮根。最近中國佛協前會長,某大法師行淫事件,在全國鬧得沸沸揚揚。如果他真的相信佛教教義,相信因果報應,相信死後有地獄,他還敢這樣做嗎?!可見在他心裡,那些東西都是用來糊弄愚昧信教群眾的,在他眼裡都不是事兒!而如果連全國佛教界領袖對佛教都毫無虔誠可言,你覺得普通信眾之中又有幾人是真心向佛的?!

扯遠了。其實都不需要從世界觀的角度來分析,先哲們對這個問題早已有明確的看法。老子《道德經》說:「天之道,利而不害。」——唯有利益才是天下人的根本!《大學》里說:「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太史公司馬遷更是宣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只有物質才是世界的本原。古人早已把這個問題看得非常透徹了。

舊時蒙學讀本《增廣賢文》,則從世俗的角度告訴我們,物質利益對人到底有多麼重要!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無錢莫入眾,遭難莫尋親。

有人說,中國人不走極端,不會認死理,而善於走中庸之道。話是不錯,但這不等於說,中國人一切都走平均主義,不會分清輕重……真是這樣的話,就變成愚蠢了。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任何事不走極端,但任何事都要分清輕重。至於愛和利益如何取捨,這可以歸結為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所謂義利之辨。對這個問題,儒家的答案很明確,比如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看來,孔子和孟子都認為,「義」才是最重要的,應當擺在第一位。但孔子在面臨生活中實際問題時,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呂氏春秋》記載了一則子貢贖奴的故事,錄在下面: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魯國法律規定,若有魯人在別的諸侯國做奴隸,誰能贖回來,就可以到官府領賞。子貢贖回了魯國人,回來後卻推辭了賞金。孔子說:「賜啊,你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再也不會去贖人了!領賞金無損於你的德行,不領賞金就會使魯國人再也不會贖人了!」子路救了一位落水者,那人送了頭牛答謝他,子路接受了。孔子說:「以後魯國人見到落水者,都會去救的。」從一件小事上,孔子能夠看到很遠。

孔子嘴上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但他心裡比誰都明白,人們做事最大的動力,就是利益,而不是所謂的「義」。如果大家都學子貢,贖奴隸沒有了賞金,誰還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所以他批評子貢拒賞,讚揚子路接受謝禮,而照理子貢重義輕利,正符合孔子的義利觀,他才是最應該受讚揚的。

子貢為什麼能夠重義輕利?一方面的確是因為他道德高尚,但更本質的原因,還在於子貢是大富翁,是個絕對財務自由的人,做好事完全可以不必考慮「利」。而子路救人,竟接受了別人的牛(大概被救者也是富裕之家,才會如此大方),不外乎窮而已。要不然,大家都是孔子弟子,都在「孔門十哲」之內,都屬於那種最優秀的學生,子路的境界何至於就比子貢低呢?

不過,對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如果我們把「君子」理解為上層社會的士大夫,把「小人」理解為底層平民,則這句話是完全正確的一種價值觀。上層階級,「利」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不應該再唯利是圖,而應當把國家大義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再有,凡事以利益為出發點,是人的一種本能,無須再提倡,而「義」才是稀缺品質,是人類高貴理性的體現,所以需要大力宣揚。從這個意義上,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也沒什麼不妥。

古人的關於義利之辨,還是太史公說了一句大實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先讓大家吃飽穿暖,再談禮義廉恥比較靠譜。由此你可以理解,為什麼我黨改革開放以後,將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如果沒有這一重大的根本性轉變,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然而,凡事都不是絕對的。當國家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之際,當個人尊嚴遭受到重大侮辱,這時候,義大於利,個人利益乃至生命都變得不再重要,國家大義、人格尊嚴上升到主要地位,所以就出現了捨身取義的現象。

總而言之,義和利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一兩句話說不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你所到之處,都能給大家帶來利益和好處,保證你走遍全世界都受歡迎。而如果除了虛無縹緲的所謂「愛」,別無其他,抱歉,哪涼快哪呆著吧,別人的「愛」不比你少。


聖經說神是愛,神的旨意也是愛,這愛不單是感覺,而是舍己,將別人的益處放在自己之中,每人都活在愛中,實踐愛甚至愛那些不可愛的人,世界便會在完美之中。但不願意去愛的便不能進天國了。


天下的真諦是知與愛。但如果只能選一樣,那我寧可選愛。我以為,大多數人認為天下的真諦是錢。是他們錯了嗎?不是。天下的真諦其實是三樣,第一是愛,第二是知,第三是錢。沒有愛,你會傷心;沒有知,你會糊塗;沒有錢,你會犯罪。


謝邀。

我一向的觀點是我們中國人不走極端,極高明而道中庸,只要說有什麼東東是一抓就靈、包治百病的,建議直接呼叫妖妖靈。

人類文明的支柱我認為有二:理性和善,所以夫子曰:擇善固執。擇還在善先啊。沒有理性的思考,什麼愛啦,善啦,只會讓我們走向愛、善的反面。我們歷史上造成最大損失的都是過於理想,日寇入侵我們損失了兩千萬,而一個太平天國我們折了一億人口啊!!

所以夫子曰:過猶不及。鄧公曰: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沒有理想的社會必定要腐朽,但過於理想只會帶來更大的人道災難,柬埔寨才多點人口,紅色高棉就殺了500萬啊!!

夫子曰:仁者愛人。愛的是人,請先多看看人吧,搞明白現代社會什麼是人,再來扯什麼叫愛好了

最近總有些兄弟來問我這樣的問題,如我概括傳統中國是精耕小農的熟人社會一樣,這樣的問題其實都是他們自己的道。而我一項的觀點是不要輕易的否定別人的道,道不同不相與謀罷了。

但是,所有來問我的各種道中我都看不到如何安放理性,對此我深恐之啊!!

高舉某種道德,高喊某種口號,而漠視理性、漠視思辨,我真的建議這些兄弟,好好看看太平天國、好好看看義和團,理性理性理性!!

夫子曰:善固執。

思考這樣的問題之前,能否先好好的讀讀中國史和世界史?!


貪愛。

貪愛之苦,是眾生心所系著。

凡有系著的,是苦的。


推薦閱讀:

TAG:倫理道德 | 天主教 | 儒家思想 | 基督教徒 | 理想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