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昨晚11點,你的隔壁室友出事了!!!

庚哥是住在隔壁的室友,昨晚11點多難受的找我說他這幾天出事了,女朋友鬧著要分手。

原因還和租房有關,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今年是庚哥畢業後和女朋友在武漢工作的第4個年頭。在這4年里,他們搬過10次家,位置越住越遠,行李越來越多,於是他開始想著為什麼不能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結婚生子,穩定生活呢?

於是他把這一想法告訴女朋友而換來的卻是一句「不租房,那咱們就分手吧。」

庚哥很納悶,聽過沒錢分手的,沒車分手的,沒有見過因為不租房而分手的。好多人做夢都想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房產證上有自己的大名。

而她卻急著和「買房」劃清界限。庚哥不解,而女孩甩出五點,瞬間讓所有人沉默

一生命何其短暫,傾其所有錮居一屋?

房子在漲價又限購之後,能搖到號簡直稱得上是老天爺給的恩賜。隨之而來的是必須要在幾天之內湊齊少則幾十萬,多則一百多萬的首付款。

掏空了自己的積蓄,要光了父母的存款,花唄借唄白條信用卡的套現,傾其所有換來了選房2分鐘還不見得是自己滿意的戶型。值嗎?因人而異。

我們還年輕,在有限的財富上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難道不好嗎?不想要把餘生奉獻給往後還有30年的房貸上,人到花甲,才過上了無債生活。

聽著都累更別說真的要這麼做。

一不買房,就無處安放我們的人生?

在《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里有這樣一句台詞,「如果不買房,將無處安放我們的人生」。那時候的男主深信不疑,可後來他有了地方安放,可那樣的人生已經不是他想要過的人生了。

有人說,不買房永遠沒有歸屬感,而什麼是歸屬感?歸屬感就是指個體與所屬群體間的一種內在聯繫,是某一個體對特殊群體及其從屬關係的劃定、認同、和維繫。

難道你會因為沒有房而融入不了你的朋友圈,你會因為租房而沒有辦法在生活和工作上更好的追求?答案當時是否定的。

我們只不過是要給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至於這個地方是哪裡不重要,而這個地方有誰才是最重要的。既然買和租從本質來講都是一樣的話,為什麼不選擇一個更輕鬆的方式呢。

一高喊自由的人,如何走向自由?

我們這屆年輕人對於自由是更為渴望和多變的。我們敢於表達自己的意願,喜歡自由的思考不被傳統束縛,吃穿住行都按照自由意志進行選擇,我覺得這樣的我們真好。

在我的身邊,我看過A因為房貸不能辭掉自己幹得很不開心的工作,我看過B因為房子不能送自己一次旅遊,我看過C因為房子不得不每天6點起床,穿城上班……我們從原來的自由變得無法改變身邊很多可以自由選擇的事。好多事被一間房子給禁錮住了。

是,我們還有很多事情會被禁錮和限制,它只是其中一項,可能會有好多項,但是我希望我能抉擇的人生是能自由生長就好。

一我數學不好,但我依然會算一筆賬

消費開始升級了,為什麼生活不可以。沒錯,房價永遠在漲,不啃老湊齊首付對於工薪階級的我們來說是一件即漫長且無奈的過程。

按照月薪7000,拋開日常開銷+房租,我們能每個月能存2000塊的話,一年就是2萬4。按照房價¥12000/㎡的單價,90㎡的小套二來算,首付就需要32萬,也就是需要15年才付得起一套房的首付。

而對於租房來說,1500的房租就算租20年也只需要36萬,而租房的可控性更高,你可以根據工作選擇適合的地方,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合的裝修風格,沒有房貸的壓力,生活可以更為可控和精緻。

有人反駁說,買房你20年後可能會換來來的是增值的幾百萬的房產。但是我卻想說,租房20年後我可以換來的是幾百萬的更為豐富的人生。各有各好,但對比起來我更渴望後者。

一安全感是自己給的,與物質無關

「你有房嗎?」

「沒有」

「那咱倆還是算了吧」。

女孩要求男孩有房說這樣才有安全感,男孩努力掙錢買房說要給別人安全感,可是安全感到底是誰給的呢?那如果,買了房但是沒有寫你的名字,這樣也算是安全感嗎?

所以,安全感和誰給無關,和物質無關,只和自己有關。

有句話我覺得很適合我自己

年輕人最自豪的事是什麼?那就是幫「房東還完貸款」。

庚哥聽完了,點著頭緊緊握住女友的手。

我想他們應該都明白了什麼吧。你們呢?


推薦閱讀:

TAG:租房 | 分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