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廣超法師-定慧之路(9)(見道並不難)

第四講

今天開始講修觀。

五、見道並不難——不斷貪嗔只破我見

1.何謂見道

修觀為了生智慧,得心解脫。但是很多觀法並非修慧,比如慈悲觀並不是修慧,而是一種修定的觀想。在修觀法門裡,觀想是修定,觀察是修慧,修定能清凈心,修慧能清凈知見。哪一些觀法是能產生智能的觀法呢?佛法里有很多的修慧的觀法,所觀出來的智慧有深有淺。

見惑與思惑

解脫的次第是怎樣的呢?部派佛教的論師把煩惱的解脫分為兩大類,按照論典的說法,即見惑上的解脫,與思惑上的解脫。見惑是很多不正確的見解,使得我們不斷地生死輪迴。思惑是心理行為上的煩惱,有各種各樣的貪、嗔、痴。

見惑與思惑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我們要弄清楚。見解的迷惑是你心中抱著一種看法、想法,然後就使你做出許多錯誤的行為。其中最嚴重的錯誤是『我見』的見解,我見是可以非常快放下的。至於思惑是心理行為上的煩惱,就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我用一個比喻,比方說,你認為抽煙對身體好,這是一種見解。如果你對抽煙有貪著、喜歡,那不叫見解,那是心理行為煩惱中的貪。放下見解是很快的,再也不會反覆。再比方說,在清朝時女人愛纏腳,當時人們認為小腳是漂亮的,那是一種見解。現在大家都不認為漂亮,女人再也不纏腳了。見惑的煩惱,只要看法一轉變就放下了,但是思惑的煩惱就不一樣了。我們有各種貪、嗔、痴的心理行為,這類煩惱是要慢慢去改的。所以,在佛法中,把修行分為幾個次第。先修資糧道,其次加行道,然後見道,修道,證道。

資糧道

在你開始修道時,先累積修道的資糧,做種種善法,積種種福德,多聞佛法,學習戒律,這些都是資糧道。

加行道

當你懂得根據佛法用功修行,這時以修定和修慧為主。這就是加行道。在加行道時修舍摩他和毗婆舍那,主要是讓心生起五根五力,就是信、精進、念、定、慧。

見道

見道,見到什麼道呢?就是見到解脫生死的道路。加行道用功修到有一定證悟時,見到解脫生死的道路要如何走。見到路不等於上路了,所以見道以後才上路——修道。也就是說,在你還沒有見道以前,你是不知道怎麼修道的。其實,修道是修心中的道路,並不是心外的道路。你要先看到心中的解脫道路,然後才決定在心中怎麼走向解脫。見道就是知道心中的解脫道路。佛法說,當一個人見道的時候,他就破除了見解上的煩惱。那麼,見道要處理的煩惱最重要的是我見。我見只是我執中有我的看法,很多人搞不清楚。我們對『我』的執著有兩方面。一個是行為上執著有我,一個是見解上執著有我。如果一個人見道了,就放下了見解上『有我』的執著。但是行為上還是執著『有我』。所以,當一個人見道——證初果,雖然思想上明知無我,但是,他的行為上還是貪生怕死,業習還是執著有我。初果的人還是怕死的,除非他是阿羅漢。北傳佛教把我執分為兩種:見解上『有我』的執著叫『分別我執』,行為上執著『我』叫『俱生我執』。在南傳佛教把分別我執稱為我見,把俱生我執稱為我慢。就是說見道了就放下了分別我執,但是,他過去業習帶來的俱生我執還是有的。

2.見道的條件——心清凈與見清凈

要見道,要修什麼法門呢?見道,並不是要先除去嗔心、也不是先除去貪心,而是先除去見解上『有我』的煩惱。因此,一個見道者的貪、嗔、痴都未斷除。貪、嗔、痴的習氣不是見道所斷除,這些習氣要在見道後靠修道慢慢地改。所以,證了初果還是會貪吃、貪玩、罵人、打架,請看所附論曰:染習欲事,或時發怒起加拳等,苦楚有情諸損惱業但他懂得怎麼修行了。大家一定要確定:見道只是見解上破除了我見,不然你會迷惑:破我見後為何還有我執和惡行?

見道需要什麼條件呢?需要修一些「能破除我見的法門」,斷我見的法門不一定是斷貪嗔的法門。千萬不要修錯,是先修斷我見的法門,不是先修斷貪嗔的法門,如果倒過來修,則很難見道,這就是為何好多人修一生不能見道的原因

學佛的人都聽過佛法講無我。但是根據佛法說,如果一個人還沒有見道,雖然知道無我,他還會有懷疑的。他說:啊呀,雖然相信無我,但還是覺得有我,很多人都會這樣的感受。但是,如果見道了,他就絕對肯定無我。覺悟無我並不是去找我在哪裡,更不是找不到我而說無我。當一個人見道時,他很清楚再也不需要找尋我,因為他已清楚看到因緣、因果現象,不會愚痴地去觀察什麼是我。見道時必定見到身心只是一系列的因緣變化,知道因緣中,我了不可得。

學過佛法的人,有一句口頭禪『一切都是因緣』。那個人打我,那是過去世的因緣,這個人修行,他過去世有佛緣。就這樣講,但這是口說因緣法,他還沒有實際地看到因緣法。不知道你們是否聽過一個偈語:

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

這首偈語是說你活一百歲,沒有見到生滅法,不如活一天而能見到。生滅法到處有,為什麼百歲都難見?每個人天天都見因緣法嘛!不是這樣子的,生滅法就是因緣變化過程,你要當下看清楚因緣變化過程,不是思惟。見道要快一點的話,必須修對方法,先不要處理其它煩惱,只要處理『我見』的煩惱就夠了。因此,如果你選擇正確,修對法門,就會很快見道。如果你修錯了,你去處理嗔心呀,貪心呀,你在這一生都難見道,而且也不會相信他人能見道。為什麼呢?因為處理貪、嗔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一個見了道的人,他的貪、嗔可能今生都處理不完。但是,如果心清凈時,要破除我見是非常快的,經典說不必幾天就能見道,關鍵在哪裡呢?佛法有這麼一句話說:眾生之所以佛法不能現前,是因為被煩惱遮蓋住了。我們的煩惱並不是二十四小時都生起來的,至少你們現在在這裡,好多煩惱沒生起,就在這一刻大家都暫時沒有嗔心、貪心。在煩惱沒有生的時候,就有機會生起清凈的心。佛說,如果一個人的心清凈,佛法就能現前。就是說沒有煩惱遮蓋,心清凈了,就有能力觀察到本來現前的佛法。覺悟的第一步就是破除我見。見到佛法而覺悟了,並不等於所有的煩惱斷了。

3.破我見的捷徑——觀因緣最快

為了破除我見,我們要觀哪一些法呢?就是觀因緣。因為『我見』就是迷惑因緣里有個我的見解。既然要把因緣觀察清楚,要觀那一些因緣?為什麼一百歲都沒有見到生滅法?要見生滅法,應當觀身心的因緣,不是觀外在的因緣。哪一些因緣無須觀察呢?如果你說我觀察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些因緣,農夫觀了一生都無法覺悟無我。佛法告訴我們說,我們以為有真實存在的世間,其實並不實在。根據佛法說世間就在六根、六塵、六識裡面作用。把六根、六塵、六識拿走了,就沒有世間可說。六根、六塵、六識的作用統統都發生在你現前的身心。意思是說你是用眼睛、用耳朵、用六根來認識世間的境界。若要見道,就要在六根門頭去觀察究竟佛講的因緣在哪裡?返回自我觀察這個『觀察的行為』,不過是心法色法的作用,也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之間的種種前因後果。

這種種前因後果,很快的一個接著一個,快到我們來不及去思考。所以,修觀若要有力量,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就是心要很微細。心念微細就是要有相當的定力。這就是為何要你們先修好四禪再修觀,當修到四禪的微細心念,就有能力以微細的心觀察佛法。身心是快速無常的因緣變化,如果心念粗,根本來不及觀,於是心只能在因緣發生後觀察,落入意識里思考。所以說:修觀時只許觀察,不允許思考!

4.七覺支——覺悟時應生起的心

佛法講聞思修,思考是在思惟的階段,修的時候是不思考的。為什麼在修的時候不思考呢?思考都是學來的,在修的時候是觀。觀察是很微細的思惟,而且只是思惟單一事件。怎麼思惟呢?比如修定時的思惟,如果是觀呼吸,什麼也不用管,只做一件事情:觀察呼吸。修慧時的思惟,在擇法時只管一句佛法,其餘什麼佛法也不管。你們可曾聽過:修道時一句佛法就夠你證悟了。佛在指導眾生修行證果時,都是一句話證果。那一句話是什麼?是那個人當時所需要的法,它比什麼都值錢啊。聽過道家常說這樣一句話嗎?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其實真傳的那一句話,就在萬卷書裡面,沒有離開萬卷書。但是那一句話是在你剛好最需要時才告訴你——真傳的那一句話。我們為了破除我執,所需要的佛法是觀因果,你就專門觀察六根門頭的因果,其它佛法一概不理。佛說修不凈觀可以克服淫慾,修慈悲觀可以克服嗔心,這些統統不管。你只管要觀察的佛法,這樣的心態稱為『擇法』。就是說當一個人要覺悟的時候,他要具備一些條件,這些條件稱為七覺支,如果你們念《阿彌陀經》會念到『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其中見道時要生起七菩提分,其中最前兩個覺支就是正念和擇法。

先要有正念

這七覺支裡面的第一個覺知就叫做念覺支。如果你想要覺悟,你必須要有很強的正念,這叫念覺支。然而,達到四禪的心念是最有效率的正念,若能一念之間入四禪,這樣心力在修觀時,正念最強最清凈。正念用在哪裡呢?就正念在你所修的法上。我們生起好的念頭去做善事,這種正念是世間的正念,是不能解脫的。所以修觀行時,並不是正念在做好事上。要想證悟、要解脫,必須正念於所修的某句佛法上專心地觀察

正確擇法

有了正念,接下來就是七覺支的第二個法——擇法。這個擇法就是你要選擇所觀察的法。不懂修行的人,他在修觀時,思考一大堆佛法道理,這不叫擇法,這叫思惟佛法。擇法時專選一句佛法,任何時都不離開它地觀察。比如說,我們在觀察無常,對一切境都在觀察無常,再也不思惟其他佛法道理,這才叫無常的擇法。你可能說觀察無常太容易:「你看!那裡本來沒有屋子的。後來,有人要建,建了屋子,這叫無常。」這絕對不是觀察無常,也不叫擇法。如果這是擇法,任何人都會修,太容易了。擇法是一種很專註、高度集中的心,選擇某一句佛法來觀察。擇法時觀察的對象是哪些法呢?擇法的對象不是外面的境界,也不是內心的境界。是心和外境發生作用的當下,每個法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就是觀察每一念當下究竟什麼因緣在生滅。如果你要破我見——見道,不是觀察外面有什麼事情在發生,也不是在觀察內心有什麼煩惱發生。因為我們的心迷惑於境界,就應觀察當下的心和境界之間有什麼事情在發生。是觀察能知心和所知境界的因緣,是觀察內心和外境當下的前因後果。而這類因果是發生在很短的一剎那,並不是一個很長的故事,因為心境的因果一剎那就過去了。所謂擇法就在一剎那間觀察因緣、因果現象。其實,一切都是因果現象,也就是說你要在眼、耳等六根作用的一剎那,觀察是什麼因緣在作用。擇法就是選擇觀「當下的因果現象」,只要你很清楚地在六根裡面觀察,就能把身心的因果作用看清楚。


推薦閱讀:

TAG: | 佛教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