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北京的城牆說起

近些日子,有一種論調廣為流傳,就是當年梁思成先生不建議拆除北京的城牆,但最後,現在的北京沒有了城牆,於是有文章就開始批評中國人、政府等等不注意文物保護。批評一起,大家就跟風,一時間,感覺滿屏都是文化學者、古迹保護鬥士。甚至某相聲演員在節目里說:中國人就是不注意保護文化,人家澳大利亞一個50年前的土包都保存著,中國幾百年的城牆說拆就拆了。某「歷史老師」也說人家法國都是舊城不拆,建新的,所以能看見幾千年城市的發展。我們北京號稱3000年古都,哪裡有3000年的建築?都拆了。這都怪政府。

批評是很有意義的,因為批評引發思辨。但是當年毛主席就說過一句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那些批評的人以及跟風批評的人,真的做過調查么?他們的批評真的靠得住么?難講。我看很多批評者以及跟風批評者可能根本沒有讀過梁思成先生當年對北京的規劃吧,只知道梁先生不建議拆城牆。也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北京的城牆到底是什麼時候拆的。

首先,我要表明一點,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我對文物有著極大的愛好。其次我非常敬仰梁思成先生,無論是中國營造學社的學術成就,還是梁先生的思想。但是作為一個經濟學的學人,還是想從經濟學角度說說這個問題。

對於某老師說的法國古建築不拆,北京沒有3000年前的建築一事,這其實是個大誤導,北京的3000年前的建築不是近代拆的,是古人拆的,然後近一點的古人拆老一點古人的建築,明朝人拆了元大都,所以現在北京的古建築大多數明清建築,不是今天人拆了元代以前的建築,而是古人拆的。那麼中古人為什麼這麼愛拆古建築呢?不像某相聲演員說的澳大利亞和某老師說的法國呢?因為中國自古就是個農業國和人口密度極高的國家,農業國和人口密度高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土地緊缺。這是中國人從古至今只能拆舊房蓋新房的一個原因,這個問題一直到了現代也沒有解決,一組數據就可以說明問題。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3.2人,那麼如果這塊地上有個50年前建築,自然可以再找個地方建別的,法國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19人,自然也可以建造新城市,可是中國的人口面積是每平方公里144人,這還是算上了西藏等地人口密度極低地區的平均值,要是只看東部地區,人口密度絕對遠高於這個值。那麼問題就來了,某老師動動嘴很容易,說法國一直蓋新城,不破壞老城,那麼要是在中國,元代人保留金中都建個新城,明代人保留元大都建個新城,清代人保留明北京建個新城,民國建個新的,新中國再建個新的。那麼土地面積要減少多少?中國古代的農業生產力並沒有很大的提高,那麼土地面積減少要餓死多少人?不知道某「歷史老師」考慮過沒有?所以中國有著自己的客觀問題,導致中國不能像法國和澳大利亞一樣。諸位如果看看跟我們有一樣情況的日本就可以知道,日本的首都東京,就是舊的江戶,可是你現在去東京能看到多少古建築?你能找到江戶時期的房子有多少?江戶城在哪?取而代之都是日本經濟繁榮時期的高樓大廈。就算是日本古迹保護的很好的京都,古建築也是散落在現代高樓大廈之間的,為什麼呢,人口密度大是一個原因。

再說回北京的城牆,首先要澄清的是北京的城牆是在民國的時候就開始拆了,因為當時就要開始建新房,新貴族(軍閥)進入北京,老貴族(清皇室)沒搬走,北京人口上升了,就開始拆老的建新的了,北京的城牆那時候就開始拆了,還有很多北京的老的有錢人,當時以買城牆回家回家做裝飾為榮。然後再說說梁先生的北京的規劃,梁先生當時的意思是保留北京剩下的城牆,作為古迹,城牆上面可以作為公園,城牆裡面大量的古建築保留作為觀光古迹,那麼作為首都的職能呢?新的即將進入北京的政府部門呢?要新建一個新北京。這個建議好不好,非常好!尤其作為建築家、規劃家這個建議非常好!但是其實想來實行上有一些困難,如果我從經濟上考量,比較難意識到,新建北京就需要大量的資金,這筆錢哪裡出?新政府接手的可是一個戰後、國民黨政府大肆掠奪、搜刮、貪污、通脹之後的爛攤子。其次,地從哪裡出,新政府是一個以廣大農民為依託的新的無產階級政府,如果剛一見過說為了保護古建築,所以從河北省大量征地建設新北京,實現上的難度有多大,現在那些批評者們有沒有想過呢?所以其實新政府也面臨一個選擇,在保護古建築和增加人民負擔上做一個權衡,自然北京的部分城牆在這個抉擇中犧牲掉了。

最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現在發現,我們的生產力水平提高了,人民對於文化的認知就提高了,對於文化的保護的要求就提高了,這就是管仲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吧,政府有錢了,就有能力來做文保了。但是我們不能站在今天的立場上,進行一些不負責任的批評。最後的最後,還是要說批評是好的,但是批評應該基於調查,引發思辨,指導未來。

推薦閱讀:

TAG:古城牆 | 人文 | 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