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多久檢測出艾滋病 原來我們一直誤解了艾滋病窗口期

前陣子成都市恐艾干預中心的諸位老師都很忙,陳曉宇醫生被邀請到北京國家疾控那邊去參加研究會了,認識了很多專家和朋友;而張老師則被四川省疾控邀請到大涼山去為基層醫務工作人員做了一周培訓,郭老師則接受系統接受多種技術方法的干預培訓,以至於很多需求一對一干預的朋友沒有時間為大家就近安排老師們的面詢或電詢,實在不好意思。做艾滋病防治相關工作,工作量大,工作任務繁重,身心都會有不小的壓力,上網時間的確不是太多。就像上周一本該在官方QQ群的在線答疑,都只能在繁忙工作的間隙,緊急抽出一個小時上線和各位恐友即時溝通。這一次看到很多很多的艾滋病行業的頂級專家,他們的工作就更加繁冗複雜了,一大堆的數據處理,還需要上山下鄉實地探訪了解民生,別說有一大把時間在網路上呆著,就算是連一小點看網路新聞的時間都不見得有。著實讓人感覺到在艾滋病防治背後的心酸和勞苦,若不是親眼所見親身所經歷,真不一定是任何人都能體會到的。正如艾滋病恐懼症患者的痛苦,也不是其他未涉及到該圈的人所能切身體會到的。

在這裡想和大家溝通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其實也是很多艾滋病恐懼症患者最想了解的,然而因為網路說法不一,導致了很多艾滋病恐懼症患者出現了矛盾,以至於影響到了認知系統。在我們日常做艾滋病恐懼症一對一干預的時候,按照科學干預方法,艾滋病恐懼症及對應的軀體化癥狀是應該根據測評結果的對比有所改善,但是一些艾滋病恐懼症患者在網路上沉淪太久了,就像《盜夢空間

》里的主角們,都已經分不清現實和虛擬世界了,他們尚好還能靠一個螺旋來區分現實和夢境。可憐我們的艾滋病恐懼症患者呢,一旦行為慣性驅使,無法脫離網路生活,網路環境以及網路角色,硬生生的將自己活在了網路之中。以至於部分恐艾症患者軀體化日趨嚴重,除了部分嚴重的進了精神衛生中心接受大劑量的藥物治療,還有部分卻將一切問題歸為了無法檢測的未知之中,不得不讓我們感覺到若能將經典的心理模型以抗拒網路的形式建立在防艾的現實生活里,那麼該多好,也不會看到這個恐艾症患者的人數在這麼短短十年內翻了好幾番,而賣艾滋病試紙的商人也有從最開初一個才畢業的小恐友變成了一位腰纏萬貫坐擁一線城市幾套房的大佬了。

關於艾滋病窗口期,這個是很多艾滋病恐懼症恐友所一直糾結和擔心的問題,迄今為止,大家對艾滋病窗口期到底是什麼定義,都還持有疑問。這次綜合了很多大專家在開會期間的隨意溝通,因為專家們來自於不同艾滋病研究領域,有臨床的,有流行病學的,有實驗檢測的等等,大致算是可以給大家整合一下,以供大家參考,這也是當時被邀請參會出席會議的一個重要目標。對於艾滋病窗口期,向來就沒有明確的定義,以至於很多有醫學圈關係的朋友都知道,並沒有明確的說過艾滋病窗口期。艾滋病窗口期也就變得不明不白了。很多人以前認為國家艾滋病窗口期是三個月,就是國家要求有三個月的複檢,就認為國家定義的艾滋病窗口期就是三個月,很多人也就開始認為,那麼現在試劑精準了,那麼國家的艾滋病窗口期也就應該提前了。事實上,現在所說的艾滋病窗口期和以前所說的艾滋病窗口期在定義上是不一樣的。就以世界衛生組織說的為準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艾滋病窗口期為14天到21天,可以明確的說,這是一個非常科學的定義了。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以及全世界很多國家都認可這樣一個標準,這或許是最簡單明了的定義艾滋病窗口期的說法。但是咱們在這裡面不應該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就是覺得既然是艾滋病窗口期,那麼所有的艾滋病感染者都將是在14-21天就完全被檢測出來了。其實這就是一種錯誤的說法了,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艾滋病窗口期是符合絕大部分人群體質的一個標準數據,按照現在一些實驗室的數據也是差不多這樣,95%的感染者在兩周內就能被檢測出來,99%的感染者在三周內基本上就能被檢測出來,但是這不代表絕對,這只是代表了一個極大概率的分布。所以目前所定義的艾滋病窗口期說法是表明艾滋病在2-3周內極大程度就能被現在先進的方法給檢測出來。

而且,也說到了我們國家和美國對這樣一個2-3周艾滋病窗口期都一直很認同,可是為什麼我國目前各大醫院,疾控甚至美國疾控都沒有說您檢測三周,就完全排除呢。那是因為同美國一樣,中國也不是說艾滋病窗口期就是三個月,而是此「窗口期」,非彼「窗口期」。考慮到人體體質的差異,而且這個差異化是比較明顯的,所以雖然絕大多數人群在三周以內差不多就得到了檢測並且被證明,但是總還是會有極少數的漏網之魚,據實驗室的大專家反饋,三周後轉陽的案例是明確表達有的,如果是高危行為,在六周後進行複查是有必要的,畢竟醫學檢測是嚴謹客觀的體現。然而隨著將檢測時間軸的拉長,那麼對應的艾滋病檢測漏網之魚就將變得更少更少,所以為了更多的將「漏網之魚」全部抓住,就儘可能將概率分布的小尾巴給囊括進入監測範圍。而這個監測範圍則是根據一個流行病學的大概模型進行預估。比如有的地方就往後延長到四周,六周,八周的可以進行複檢;也比如說最早定到需要複檢三個月或者六個月的,包括如果出現職業暴露需要複檢到三個月,六個月,甚至更長的,還有部分其他的檢測時限言論。我們覺得相關醫學討論範圍都是屬於醫學科研上的,並不是艾滋病恐懼症患者將自己放置成一個個體,將自己考慮成「萬一自己是特殊個體」這樣進行思考的。所以當醫生說出艾滋病檢測還需要三個月來進行複查時,他其實想表達的並不是艾滋病窗口期是三個月,只是想表達一種對醫學嚴謹態度的一種尊重。在這一點上,實驗室檢測的專家們由於是長期從事檢測檢驗工作,相對就更傾向於一種對於自身專業的嚴謹了,而不是他們就認為艾滋病窗口期一定是三個月,只是說處於將小概率變得更加的小概率,他們會覺得或許更好一點點。這僅僅是大家對於這樣一個詞條採用了不同的定義。

包括國家現在目前在各個層面都試圖來改變普通民眾對艾滋病窗口期的認識,甚至大家都會說艾滋病窗口期(代表著絕大部分人群在這個時間段能夠被檢測出來)就是2-3周的時間(比如2周後5%的未檢出率,3周後1%的未檢出率,4周後0.1%的未檢出率)。但是為了考慮到小概率漏檢或未查出的分布,會建議進行二次複檢,至於是四周,六周,或者是三個月複檢,就看醫生自我的嚴苛要求和程度了。同樣是對於艾滋病恐懼症患者也是一個道理,就像咱們成都市恐艾干預中心以前給大家所說的,如果四周以後,您自己覺得自己在什麼時候就屬於小概率以外了,接受那個小概率發生的可能性,就把那個定義為您自己的艾滋病窗口期就行了,畢竟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百分百,醫學更是沒有百分百,百分百就是在給自己抬杠,俗稱「杠精」,已經是屬於心理學恐艾干預的範疇了。在目前試劑的基礎上,四周以後還未查出的概率已經都是屬於千分之一以內的概率了。重點的不是在於艾滋病窗口期是多久,因為艾滋病窗口期就是21天以內(大概率分布在該區間),而是在於窗口期後的小概率漏檢,那就是需要自我結合自己的性格心境來進行定義了,這個才是作為每一個恐艾症患者朋友尤其重要的參考。我們也不建議大家,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所謂的「效率」,為了避免具有強迫症焦慮症等神經症障礙對自己反覆詢問,就以百分百,絕對這些詞語來安慰恐友,實則除了短暫讓恐友舒服以外,這種從根本上並沒有解決艾滋病恐懼症患者心理障礙和矛盾衝突。

就像和大專家一起閑聊時,說了網路上有人百分百保證高危後兩三周絕對排除艾滋病,專家則表示異常驚訝,再三叮囑大家不要聽信於網路,不可取也不專業。其實大家有可能會發現恐友的特性,就算給予其完全保證,該名患者過幾天又會像一個復讀機一樣的反覆來問同樣的問題或者類似相關的問題。所以脫恐並不是靠單方面保證來強制壓制恐慌,促進患者辯證科學的思考,學習自我體驗,無論是臨床醫生,還是心理醫生,還是經過專業培訓的志願者,都應該在這個方面下重點工夫對患者進行循循善導。畢竟,心病還需心藥醫,這不是說簡單的一兩句話就能讓他立馬走出來,能夠幫助其走出來,必然是需要大量的精力付出和雙方建立一個相互了解信任的長期穩定關係。

當然以上的說法主要針對於醫院和疾控的標準血樣試劑,考慮到目前艾滋病自測試紙的準確性及不穩定性,包括類似於郵寄過程中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假陽率假陰率相對於試劑來說要高點,未經專業人員指導進行的艾滋病試紙自測檢測結果不作為我們探討這篇文章的一個參考。下一次,成都市恐艾干預中心有時間將可以繼續溝通一下艾滋病初期癥狀和神經症癥狀的關係。

推薦閱讀:

TAG:艾滋病 | HIV | 恐艾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