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廣超法師-定慧之路(2)[修禪必看]

二、修定的基本方法

修止方法很多,今天,先介紹『出入息觀』。

佛講的出入息觀並不是數息或隨息

佛教的觀呼吸法門稱觀出入息。後來變成數息觀,更進一步發展成六妙法門,於是很多人把出入息觀錯誤地以為是數息觀。數息觀是粗心的方法,比較容易修,唯有妄想雜念很多的人才需要數息。在這裡,我教觀出入息為主要,數息為次要。

根據經典的記載,觀出入息的方法,就是觀鼻端前面的呼吸。佛教里有這樣一句話:『眼觀鼻,鼻觀心』,有人把它叫做『觀鼻尖白』。就是從鼻尖前來觀呼吸,進一步從中觀心,鼻尖白是因為觀到後來在鼻尖見到光明。

1.調身方法

有些人打坐修定不久,會出現一些現象及障礙。比如姿勢障礙、呼吸障礙、身體疼痛等,這些大都是因為身體沒有調好所造成的。

靜坐的姿勢是很重要的,修禪定最好的姿勢是雙盤。但是不一定要盤腿才能入定,重要的是全身放鬆。優波離尊者第一次入定時是站立的,當時他在為佛剃頭髮呢。坐時首先不必設法擺正頭,只要眼睛向前看,頭就自然正。然後眼皮垂下來, 眼皮垂下時別忘了眼睛也下視,眼睛不可向前看,下視後不要理會眼睛,太理會眼睛會產生幻境

每次上坐時,一定要檢查一下全身是否放鬆。我說過,不一定要雙盤或單盤,重點是全身肌肉放鬆。因為如果你靜坐一小時,身上某處肌肉拉緊一小時,一小時後拉緊的部位就要疲勞。有些人坐久了,他的頭就會低下來一點點。低一點點不要緊,除非你進入無心定,不然,不可以頭低到打瞌睡的樣子。

2.調息方法

腹部呼吸方法

呼吸方法有胸部呼吸和腹部呼吸,胸部呼吸會胸悶氣短,所以必須用腹部呼吸。若要坐久或入定久,一定要用腹部呼吸。吸氣時,肚皮要自然漲,呼時自然凹進去,不可用意念控制呼吸。最好的腹部呼吸是吸氣到呼之前,小腹會有一種吃飽飯似的感覺。為了做到這一點,一定要放鬆褲帶,如果你的褲子是鬆緊帶,必須把褲帶拉到肚臍下四指寬。胸部呼吸無法達到很微細,會造成從二禪開始憋氣、胸悶,無法修到三禪。

觀呼吸的業處

即修行用功之處,出入息的業處就是呼吸的動作。從鼻孔到你的丹田、肚臍都有呼吸的動作,觀不同部位的呼吸,對於心念的影響也不一樣。道家觀下丹田,就是觀肚皮上下的動作,是個很粗的呼吸動作。佛家用的方法是觀鼻端前的呼吸,是微細的境界。觀丹田的境界不但很粗,而且心集中丹田會產生內氣的運轉,造成氣感很強。佛教說修定所專註的境界有大有小,觀肚皮上下的境界是比較大,比較粗的。雖然道家修任督脈也能入定,但境界粗,要修很久才能定下來。佛家觀鼻前的呼吸,優點在於鼻端前的呼吸是很微細的,很快就能入定,如果你的心念不夠微細的話,你就觀察不到鼻端前的細境界。

佛教的方法:感覺人中處出入息的相

業處就是修行的用心處,出入息觀的業處是六塵中的觸塵,即觀鼻腔外面呼吸的觸覺,就是人中這個位置。不可在鼻孔內感覺呼吸,而是在鼻腔外的人中處感覺呼吸,當你呼吸時呼吸的風吹過人中。因此,觀出入息時不要弄錯,不要觀鼻腔裡面,而是在鼻腔外面。因為人中處的呼吸比較細,心念粗的人沒有辦法感覺到,所以從觀鼻端前的呼吸,很容易發現一個人平時的心念粗或者細;當他輕易地在人中觀察到有風吹過,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很容易進入微細的心。相反地,心粗的人找來找去都沒有感覺。有些人為了找鼻前的呼吸感覺,找了三天都找不到;因為他的心念太散亂,太粗了所以找不到。一下子就能觀察到的人修禪定就很快入定。

觀察呼吸的感覺是什麼呢?就是八種觸覺:

呼吸的相:出入息的長短粗細冷熱滑澀

呼吸的感覺有長短的觸覺粗細的觸覺冷熱的觸覺還有滑澀的觸覺。觀出入息就是觀這八種變化。

長短以什麼來比較呢?是以前後的呼吸來比較。不是你和我之間的來比較。即呼吸的時候,看下一次呼吸比上一次呼吸長了還是短了,是呼氣長還是吸氣比較長呢?如果呼吸調得很好,就會越來越長。

冷熱則是觀察是呼氣還是吸氣比較熱。但是,當呼吸微細時則冷熱不明顯,此時就觀察長短和粗細。

滑和澀是什麼呢?指的是你呼吸的易難。有時候吸氣比較難,好象有阻塞,這就叫澀。如果容易吸氣叫滑。呼出來也是一樣,也就是說呼吸時,是容易還是難,這就叫滑跟澀。

粗細是指呼吸時風的強度,呼吸的風很強就是粗,風很弱就是細。請記住:要入定不是要求呼吸長,是要求呼吸細。以下是觀出入息的要點:

⒈開始時要觀察呼吸的冷熱感,心不數息也不隨息。

⒉呼吸越細,冷熱越不明顯。

⒊當冷熱不明顯時,就觀察粗細。

⒋呼吸越細,心念就越細;心念越細,入定就越深。

⒌呼吸越長,就能入定越久;長呼吸不一定是細呼吸。

⒍不要留在同樣的粗細長短,要越觀呼吸越長越細。

錯誤的業處:意念人中、注意氣感

觀呼吸時,不可企圖想將心猿意馬抓住,安放在人中這個位置,這種行為叫做作意太甚。觀呼吸時心必須專註於觸覺,心專註呼吸在人中摩擦的感覺。千萬不要沒有摩擦的感覺,硬把心集中在人中,那就錯了。換句話說,不允許將心念集中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包括人中,只允許集中在呼吸上。

觀呼吸除了八種觸覺之外,全身還會產生氣感,即身體中有氣在運轉。練氣功的人都知道,意到氣到。中醫也認為心念集中到哪裡,氣就會跑到哪裡。任何長期靜坐的修行人,都明白有此事。可是,那些不懂靜坐的人,一聽到有人講到氣,就說那是外道。由於我們在鼻端前觀察呼吸,就會有一些氣集中到人中這裡來,這時心要分辨清楚,不可以去觀察氣感,只允許觀察呼吸的風。如果你去觀察氣感,就發現人中越來越重,越來越麻。觀察更久一點,你會覺得整個嘴唇都會麻起來。這時,你除了觀察呼吸,也在觀察麻漲的感覺。呼吸的感覺不是皮膚麻的感覺,所以人中麻的感覺不是出入息觀所要觀察的境界,身體上的痛和麻也不是觀出入息要觀的境界。

那些不懂得如何觀出入息的人,心念往往會集中在兩件事上:一件是觀呼吸,一件是集中於氣的麻、漲的感覺。有些人還集中第三件事,就是他多加一個心念——將注意力集中在人中的意念。要清楚:這三件事只有集中呼吸的觸覺才是對的,其餘的集中都錯。要弄明白這三件事,你才不會錯用心,才能以觀察呼吸的修法進入心一境性。

3.調心方法:

靜坐除了調身——姿勢、調息——呼吸,還有調心,保持正念正知。就是正念正知專心於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

佛教的任何修行法門,都要清楚修法所觀的境界,及如何用心於該境界。出入息觀的修法是以呼吸為境界——觸覺。在任何時候心都要保持在呼吸上,心中的任何感覺必須是和呼吸有關的,比如長短粗細的感覺。你可以起心動念,不過必須是關於呼吸的事,比如想觀冷熱的差別或專心數出息等等。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就叫做心一境性。如果你的心念離開了呼吸——所觀的境,就不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維持的時間有長有短。即使時間很短很短,也是心一境性。在五秒鐘內很集中也是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慢慢延長,就產生定,佛法稱為三摩地。即每一念都集中在同一境界,這就叫入定——三摩缽地。

經行可以克服昏沉和掉舉

有些人一靜坐就會有昏沉、散亂、掉舉等煩惱。凡是靜坐時很昏沉不要硬硬支撐。比如說,坐了十五分鐘以後,覺得很昏沉,可以去洗一個臉。如果你很疲倦,我會讓你去睡覺。為什麼呢?睡眠不夠的話,靜坐時疲倦硬撐著,是浪費時間。不如去睡一、兩個小時,然後再來坐,那效果會更好。靜坐用功要講效率的,不是說我在這裡坐一小時,就是用功一小時。如果坐一小時,心裡老打妄想,那是打妄想一小時。那麼,靜坐時坐得很昏沉,很掉舉,怎麼辦?可以口含一粒糖果或起來經行,經行能克服昏沉和掉舉。如果你靜坐一小時,前面十五分鐘都很清醒,過後都是昏沉的;不如你靜坐十五分鐘,經行十五分鐘。再重複靜坐十五分鐘、經行十五分鐘,那效果會更好。經行也能修定,所以,我不會強迫你們一起坐。但是初學者在早上一定要至少坐兩個小時。其餘時間,你可以坐了經行,經行了再來坐。

對呼吸要念念分明

開始修定時,重點是保持正念,就是不管你坐或者走的時候,都要念念分明。在觀出入息時,要清楚心始終維持在觀呼吸上;除了這件事,其都是錯的。就是說,在觀察呼吸的過程中,忽然想去念咒語、或者想念佛號,都是錯的。那些都是掉舉的煩惱。如果你在觀呼吸的過程中,忽然間看到佛,也是錯的,要斬掉它。為什麼呢?因為出入息觀的目的是以觀出入息達到心一境性——以呼吸為境。凡是離開呼吸的境都是錯。

4.修定時如何經行

經行是怎麼回事呢?是來回地行走著修行。行走時也可以修定,也可以修慧。就是說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

經行的方法

經行的方法就是來回地走,限定在十五步到二十步之間,不可以兜圈子,只能來回走直線。在這來回走的過程中,如何保持正念呢?修慧之前的經行方法是以修定為主,首先,要正念於身體的動作,去注意身體動作以外的事情都是錯的。就是說,腳在走的時候,心要明明了了腳的動作。

如果你走慢一點的話,你可以觀察腳的『上…下…接觸,上…下…接觸』。如果你走快一點的話,就觀察兩腳『左…右…左…右…』地向前走。要這樣觀察,左腳動的時候,心中要知道是左,右腳動的時候,心中要知道是右。此時除了左右腳的動作以外,觀察其它的事情都是錯的,全部心念都要專註在腳的動作上。當你走到盡頭停下來時,你要知道『停』。不但要清楚知道動作,心還要專註地念,做什麼動作就念什麼,如坐時念『坐…坐…坐…』,走時念『左…右…左…右…』,站時念『站…站…站』,轉時念『轉…轉…轉』,你要一面清楚地知道腳動作,一面在心中念著動作。

為什麼要念?是為了加強你的心念的專註,不再做第二件事情。如果突然間注意有燈,就是你的心念已經離開了腳。這時,你必須快點念『知道…知道…』來警告自己。這『知道』就是提醒自己:心現在跑到眼睛這裡來了,快點回來觀察腳。雖然你在動中,心只專註在身體的動作上,這是在動中產生定力的方法。這樣的經行方式就是修定。

經行時的心念要從粗變細

在經行的過程中,心念有粗有細,我們要設法達到細心。當心很粗的時候,你什麼感覺都沒有。當心念比較細的時候,就能感覺到腳的肌肉在摩擦,甚至那肌肉摩擦的聲音都能感覺到,乃至骨骼發出的響聲。如果你走到這樣微細時,你對骨骼和肌肉的摩擦都很清楚,這時必定心無雜念,並且身心也會覺得特別輕安。當心細到很集中時,會出現一種要跌倒的現象!連走路的平衡都忘記了,就是說,你非常專註在腳的動作上。經行來回走的當時,心只維持一件事情,什麼也不管,只要知道腳的動作。當你想起另一件事情,就是妄想、雜念,你要快點念:知道!知道!然後快點攝心回來,小心看著你的腳。

任何時候要保持正念正知

經行要走多久?不限時間,越久越好。能走一小時兩小時更好。如果心很平靜地正念走兩小時,效果跟靜坐兩小時是一樣的。如果你不懂如何經行的話,心裡可能是在忙其他事、打妄想、散步,這不是經行。如果經行走累了就回來靜坐,坐累了就再去經行。明白了嗎?這樣交換地修,你的心就不會覺得坐久了,沒事幹而起煩惱就想休息。身體坐累了就起來走,走累了就打坐,這樣的話,就可以整天地在修行。

如果整天持續地修持,不只在經行和靜坐時,心只專註所修的法門。在其它時間裡,也必須保持正念正知。就是任何時候你都要對自己的心念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當敲鐘時,心想去吃飯,經行修得嚴密的人,就不會匆忙地就走去了,他會小心地看心念如何生起,從想去吃飯開始,觀察自己的所有動作;就跟經行一樣觀察起身、站立、走去、端飯等等,吃飯時心中明明了了,自己正在拿飯碗、正在嚼食物、正在吞咽等等。心裡只觀照當下身心的變化,不會想第二件事情。聽懂我說什麼了嗎?就是只管你眼前當下的動作,心中清清楚楚。不去想其它的事情。這樣的話,修定就會很快。

關於修定,今天就大略介紹到這裡。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