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超法師-定慧之路(13)(證悟與悟後修)

第六講

八、證悟與悟後修

今天繼續講關於修觀的問題。修觀就是修慧。

5.增上慢

當一個人完成初果的時候,他應該自證自知完成初果。但是,修行人往往有一個毛病,就是還沒修到那裡,就自以為修到某某果位。就自我肯定地說:我已經修到如此這般了,佛法把未證謂證的煩惱稱為增上慢。論中說,初果向人有時會有初果的增上慢,乃至四果向人有時會有四果的增上慢。增上慢不是妄語,只是他本人不知道,自以為修到那裡了。當增上慢人知道自己是增上慢時,他必須承認自己當時自以為是,不然就是大妄語,你有增上慢嗎?別掉進去!更要小心大妄語哦

6.果定

現法樂住

如何驗證是否證初果?如果你以為你完成初果了,是否真的就完成了呢?初果是放下我見。在《清凈道論》的最後一品,講到修慧的功德說,如果一個人完成了初果,他就能享受一種定,叫果定。果定不是入定,在經典里稱果定為現法樂住。一個人如果完成了初果之後,他要享受證果的快樂,隨時隨地都能夠享受,這就是證果的現法樂住,初果的現法樂住比四禪還要舒服。如果你完成了四禪與初果,你就會知道果定的現法樂住比四禪還要樂,還要舒服。這個樂不是世間的快樂,也不是三禪那樣的快樂,是一種很平靜很舒服的感受。這種感受使你會覺得全身很輕安,一種出離世間的寧靜。當時你對世間的一切都沒有興趣了,心自然靜靜地在現法樂住裡面。

如果真的完成了初果之後,必須是自信地知道有這麼一回事,若要他人印證,就是你不了解何謂初果或者沒信心了,沒信心的原因是聽信那些無四不壞信者認為不可能證初果的說法,比如迷信初果走路時蟲入地三尺(螞蟻都會入地?經典記載阿那律尊者瞎眼,經行時踩死蟲蟻)的說法。所以,一旦你認為你完成了初果,你應該去作現法樂住,如果你體驗到了現法樂住,你就知道及自信有法喜充滿這回事,你也會很自信證果了,確信證果的法樂是現法可以樂住享受的,這時要記得,別讓無四不壞信者知道你的覺悟,他們無法接受你。一個人不論是否通過修行完成了初果,也可以嘗試做現法樂住,如果他真的完成了初果,他一定有資格(能力)享受證果的快樂,就是說,一定要出現現法樂住。如果他沒完成那個果位,就沒有辦法感受了。現法樂住會隨著你的禪定退而退。意思就是說,定力退了現法樂住也退。

在經典裡面說四禪也有現法樂住,然而,由智慧得到的快樂比四禪得來的快樂還要舒服。就是說,一個人從四禪里出來時心念很清凈,遇到任何境界,他都會心如止水。如果四禪的定力沒了,這個感受也就沒了,要重新修回四禪才會有。只要你完成四禪,你就隨時享受從四禪出定給你帶來的快樂。

在受用初果的現法樂住時,有時會弄錯而入四禪,現法樂住不是入定,不可弄錯了,要清楚現法樂住是不須要集中心念而入。當有人在果定的現法樂住時,如果你有能力看到的話,可以看到他頭上會有光向上冒,那光會升得很高。不需要入定,只要心想享受那快樂,他會法喜充滿地在裡面享受法樂,頭上的光就出現了,這是騙不了有能力看到的人。

退現法樂住

經論裡面說有六種阿羅漢,即退法阿羅漢、思法阿羅漢、護法阿羅漢、安住法阿羅漢,堪達法阿羅漢、不動法阿羅漢。其中的退法阿羅漢,就是因為禪定退而退了現法樂住。

可見證了果也會退,很多人不信證果後會退,不信者請參考附錄所例舉的經論,不同部派對於退果的見解不同。佛在四十二章經中說:「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四十二章經不知道出自哪個部派,然而,這個部派認為佛說四果以下還有反覆心,換句話說,到了三果,心依然會反反覆復,就是還有可能會貪染世間,就有可能退果。當然有退也有進,如果你發覺退了,就趕緊修。

7.證果與斷煩惱

證果已斷已知的煩惱

證初果後還要修的是修道所應斷的法:1、欲界貪;2、嗔恚;3、色界貪;4、無色界貪;5、痴;6、慢;7、掉舉。就是不必去修那些破除我見的修法了。經論里把煩惱分為欲界煩惱,色界煩惱,無色界煩惱。小乘部派的『說一切有部』再把三界煩惱個別細分為八十八使見惑及九十八使見思惑,這種講法已經被現在的北傳佛教的學者接受。然而,在經(不是論)里沒有九十八使見思惑的說法,只是把煩惱分為五上分結和五下分結。欲界里的五個煩惱,稱為五下分結。欲界以上的五個煩惱叫五上分結,五上分結就是色界的煩惱和無色界的煩惱。

五下分結就是我見、戒禁取見、疑、欲界的貪和嗔。

貪有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不同,其中色和無色貪屬於上分結。嗔心唯欲界有。痴心通三界。

五上分結是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我慢和痴。其中:

須陀洹果是身見、戒取、疑三結已斷已知,欲界貪和嗔未斷,還重所以來回欲界七次。

斯陀含果只斷三結、欲界貪和嗔薄,修不修梵行都只來欲界投生一次。

阿那含果斷五下分結,即欲界貪已斷,必修諸梵行,所以不來欲界,猶有色與無色貪,所以轉世到彼界。

初果到三果都有掉舉、我慢和痴。

阿羅漢果必修八正道,斷五上分結,不來三界。

初果只斷三結,二果的欲界的貪和嗔雖薄,卻不是完全沒有,所以不可以欲界的貪和嗔來驗證初果及二果。唯有斷五上分結的三果,才可以依有沒有斷貪和嗔來驗證。因此初果雖斷我見,還有貪嗔痴、我執及怕死。

一個人完成初果是斷五下分結其中的三個結,並沒有斷除欲界的貪和嗔。證初果之後,欲界的貪還是很重的,有欲界貪就有嗔心。如果你不明白證初果只是破我見沒有斷其它煩惱,就會懷疑那些已經證初果的人,為什麼還有這樣多的煩惱呢?那是因為你不通佛法,以為放下我見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證初果不必斷除貪嗔的煩惱,只是放下我見,放下我見是很容易的。也因為你沒有弄清楚,於是以為證初果是很難的。其實,所有的果位里,證初果是最快的,我見是一剎那就能放下;條件是你要懂得修,選那些為了見道的觀行。我會一直鼓勵並教導你們,要完成初果不難。但是,請各位不要宣傳是我如此說,如果你去跟人家講說:某某法師說證悟初果很容易,人家就會罵我。他們認為這是很難的。其實在佛教界里有很多人完成了初果,他還不敢承擔自己已證初果,好多人已經非常確定無我見,但卻不敢承認是初果,原因在於被誤導而認為初果是很高深(比如走路時離地或蟲入地三尺)。有些人不知道初果斷什麼煩惱,其實他是證悟了初果的,但是因為聽人家講初果是如何的不得了,比如迷信後人所編篡某部經的傳說:證了初果不會踏死蟲蟻!於是,自己雖然有所覺悟卻不以為是證悟初果。這種人,你讓他做現法樂住,立刻會出現法樂住。

8.禪定里也有掉舉

完成初果以後再繼續修,就不再是破我見了,這時修行的重點是放下五下分結裡面的另外兩個結——欲界貪和嗔。就是說,一個人完成了初果,他還有掉舉等五上分結的煩惱。有人會說,入了禪定不是沒有掉舉了嗎?不是的,入定只是沒有掉悔,在所有的禪定裡面都可以有掉舉。很多人不知道,以為入了禪定就沒有掉舉。佛說進了初禪沒有五蓋的掉悔,但是還有掉舉。掉悔和掉舉的區別是,掉悔是一個人心中後悔、良心責備自己做錯的一些事情。然後他整天想我是一個罪人,我很罪惡,這樣,他就沒辦法入初禪了。所以,掉悔會障礙修初禪。如果一個人整天很後悔,認為自己很罪惡,整天懺悔,是沒有辦法進初禪的。掉舉是整天回憶某一件事情,回憶某一境界。比如說你修完初禪要上二禪時,專心看呼吸、專心觀所修的境界,掉舉心會叫你回到初禪,又在享受初禪的快樂。就是說你修了初禪以後,執著初禪而產生掉舉,你就整天回憶初禪的境界。所以,掉舉很嚴重的人上不了更高的定,可是他不明白是掉舉致使他留在原來的定。他反而會說禪定中怎麼會有掉舉呢?他不知道掉舉是五上分結,是色界和無色界里最嚴重的煩惱。所以,我們要弄清楚,如果進某一個定後心不願意出來,要修下一個定卻又溜回原來的定,就是你對該禪定有貪——色界貪。這個貪就讓你掉舉。另外,就是痴。痴就是無明,就是還有很多東西不知道。完成初果的人會發現還有很重的貪、嗔、我慢的煩惱。修得越深入,越覺得別人修行不如自己,這就是我慢。心念看得越清楚,就發現我慢越重。

修行人都會我慢貢高;除非是阿羅漢,不然就有我慢。

9.定力退了重修禪定多觀遍行五

有些修行者觀心念生滅,觀到正念現前,後來因為做工謀生等種種原故而失去正念,原因是定力退了。這種人必須先修好四禪,然後再重新觀五遍行。不要以為禪定和遍行五已經修過了不必再修。重觀五遍行是為了把你的微細心重新建立起來,重新掌握看到第一念,然後才開始觀心念生滅。如果你對第一念的遍行心所還沒有看清楚就去觀心念生滅,那是自己欺騙自己。所以,練習觀察遍行心所很重要。如果你觀好遍行心所,你就可以去觀五蘊和觀心念的生滅。

10.到煩惱的環境觀心

一旦你認識到無心的時候,如果立刻回到世俗做工做雜務,開始時覺得無法適應,慢慢地定力和正念會退失。應該躲起來修一陣子,訓練保持它,一直到時時正念現前,對任何境界都不起貪嗔。過後你必須出來面對境界,掌握時時保持在無心狀態,一旦煩惱心動,就立刻知道遠離,最終把煩惱放下。修行人進入不同階段,需要到不同環境磨鍊,開始時在修行道場里,一切安排好好,不令心煩亂才能安心辦道,這樣的修行是溫室裡面栽培出來的花朵。修行人達到無心後,就必須去面對暴風雨考驗,若開始時你受不了暴風雨,可以先在溫室里努力修一陣子的,最後還是要去面對令你煩惱的環境,如果你逃避令你煩惱的環境,你依然會面臨起煩惱的一天。時解脫阿羅漢都會因煩惱再度生起而想自殺,何況未證阿羅漢果的修行人。很多人從修學這法門之後,由於立刻回到世俗做工做雜務,最終定力和正念慢慢退失,原因有二,不是寺院日常生活忙碌,沒有自己的修持時間;其次就是寺院功課排得太多,但是與自己的修行法門不相應。

11.八正道的生活環境

證阿羅漢果可能嗎?在南傳佛教國家有可能,中國寺院不太可能,因為阿羅漢是明天死都無所謂了,沒得吃都無所謂了。所以,阿羅漢不為生活操心,但是他要過八正道的生活。當今很難看到環境符合八正道生活的寺院道場,在寺廟裡的種種事務根本不適合阿羅漢來做;一般寺廟裡有很多不符合戒律的生活,雜務太多而且干擾修行的生活。大多數修解脫道者,需要的是遠離繁瑣的世俗,要有自己的時間,所以要躲到一個比較自由的地方去修。在現代的寺廟裡很難自修,寺廟裡只適合一起共修。寺院安排的時間、那種生活、還要辦事情,很難與你的修法相應,你不能安排符合你自己的功課。比方說,在早課前入了定,三小時後出定,你要被罵了。嘿,你這懶惰鬼,不來做早課啊,吃飯時間你不來吃啊!當你修觀修到很投入的時候,有人來打岔了。所以說寺廟生活只適合大家一起共修,可是修行進度是不共的,寺廟共修不適合個別人修行的生活。如果,你要磨練你的心念,你要做無心道人,在寺廟裡可以磨練。但是,你要完成阿羅漢果,在寺廟就很難。寺廟裡很多事情令你無法完成阿羅漢果。比方說,寺廟裡有抽籤,阿羅漢不可能做這種事情。還有,寺廟裡由出家人自己煮飯來吃,阿羅漢只會應供,不吃僧人煮的食物,更糟的是凡夫比丘認為他是白吃的懶人。不可以講太多,講太多就是講寺廟的壞話,由於以上原因,造成修行人只好閉關,或者離開寺院。

就是說寺廟已經形成那種生活方式,所以說你要完成阿羅漢果,寺廟生活是不適合的。但是,在南傳佛教的一些國家的寺廟就適合,在大陸一些持戒的道場也比較適合。也就是說持戒的道場要過堂、行堂,出家人不應當行堂。出家人行堂必須作凈,不然就是犯戒。所以,很多因素使到修行人要離開寺院。如果你要完成阿羅漢果,要過八正道生活只能獨居住山。但住山還是有問題,阿羅漢不能自己煮飯。山上誰來供養啊。住在城市,你去乞食就會被公安抓去,這要看你們的緣了。

11.入空定

前面說到修到無心道人,還有一個階段要修。那個階段是很多修行的方法都要達到的。就是你會進入一種光明,這個光明很難分辨,怎麼說很難分辨呢?因為有些人在初禪就看到光明了。有些人在初禪到四禪都會看到不同的光明,在觀心念生滅的當時也可以看到光明。在論典里說證阿羅漢果前要入金剛喻定,在南傳佛教裡面叫做證入空定,就是要證空性。入空定的時候,會見到一種光明。他是怎麼進入這個光明的呢?此定不允許從禪定入,四禪八定無法進金剛喻定,必須從修觀來進入,要以智慧觀心念來進入。進這個定之前有一種現象,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你們可以去查一些人死了又回來的死亡記錄,看看他們怎麼經過死亡的經歷,證入空定類似死亡的經歷。證入空定者先有脫離身心的現象,最後會出現光明,在南傳佛教里有人說這是證了空定。如果你們繼續修下去的話,你們可以去體驗證入空定。你們可以去查看一些早期禪宗祖師有講到,修行人預知死期到時要如何入滅。換句話說,入涅槃就是懂得怎麼去死亡——善逝,必定先以智慧覺悟不生不死,然後入涅槃時先感覺身體的死亡,最後證實心原來是不生不死,明明了了脫離了死亡過程的迷惑境界。在密宗裡面有講到死亡的階段會經過法性光明的階段,而且說在當時若心不迷以為死亡,則可以證悟空性,但能做到死亡時不迷惑的人太少了。

問答

問:進入空定出來的人會怎麼樣?

答:進入那種狀況的人出來以後,他會覺得不但沒有修的人,也沒有什麼法好修的。如果按照經典的說法,從空定出來以後覺得無修無證,就是所作已辦。然而,他更應該知道一件事情,就是知道沒有下一生。如果他以為無修無證就是所作已辦,還不能確定自己沒有下一生,其實他還未完全解脫。

問:一個人證了阿羅漢果,他還會不會退?

答: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說法。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異部宗輪論》,裡面記載了各派對於證果的不同的見解。這些不同的見解在討論證果後會不會退呀,怎麼樣才叫證果呀,大家有不同的說法。有的部派說初果不會退,理由是初果屬於慧,不屬於修道斷的煩惱。認為見道時是智慧斷見惑,一見之後就永遠見,不會退。但是有些部派說初果也會退。至於阿羅漢會退的說法也有幾種,南傳佛教說不退,其它有不少部派說阿羅漢會退,而且退的等次不同。(請參考後面所錄的《中阿含·大品福田經》)有些部派則說阿羅漢會退到初果為止,因為那些部派說初果絕對沒得退。但有些部派說阿羅漢會退到連初果也沒有了。另外,有些部派還說,阿羅漢只是退了現法樂住,但是死的時候還是阿羅漢;因為病、因為種種因緣,定力退了,一些煩惱又生起來而退現法樂住,但是他們說阿羅漢絕對不要那些煩惱了,只是因為他的定力不夠,那煩惱浮現而已。各種說法都有。我的見解是初果與不退法阿羅漢不會退,余者會退。

問:初果還會輪迴嗎?

答:還要呀。最多七次呀。

問:他還會不會去做畜生呀?

答:不會了。各部派都說初果絕對不會墮落了。

問:他還會遇到佛法嗎?

答:根據初果的因緣,他一定會繼續修行,一定會遇到佛法,不然他無法在七次輪迴之內解脫。如果你害怕受輪迴苦,證了初果後可以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往生什麼品知道嗎?至少中品啊。下品是凡夫,中品是證果的人,上品是大菩薩。

問:那羅漢呢?

答:羅漢如果發心成為大阿羅漢,這種羅漢還是要再來這個世間。至於沒發心的阿羅漢已入涅槃,當然不會再來世間。但是羅漢再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大阿羅漢再來時不是以應化身來,是以神通變化身來這個世間。但是中國人相信,阿羅漢還會繼續以應化身來。比如說濟公活佛就是個例子,還再來投胎,又來渡眾生,繼續與眾生結緣行菩薩道。

問:他還會迷嗎?

答:多數還會迷。雖然有隔陰之迷,宿世因緣會令他繼續去修行,而且很快又覺悟。甚至完成初果者轉世到沒有佛法的地方也會修行的。因為業習的力量推動,先碰到外道,就先修外道法,比如佛在世時的外道弟子。在無佛世時,最終他也會自己證悟,這時,凡夫看他是外道的神仙,佛稱他為辟支佛。

問:如果他已經證到了某個果位,他再來的時候,一定還會證到這個果位吧?他還會遇到佛法嗎?

答:請放心,修行的因緣不會斷滅的。能證果就說明與佛法因緣很深,遇到佛法時必定會修。就算沒遇到佛法,他也會自發修行,最終會成為辟支佛,只是當時沒人知道他的修證。

問:入定和中陰身看到的光一樣嗎?

答:在入定時也能看到光,中陰身也可以看到光。但是不一樣的。在不同的定中看到的光都不一樣,而且,在不同時候相同的定的光明也不一樣。定中的光明是由清凈心所形成,中陰看到的光明是善業所形成。

問:如何修滅盡定?

答:修觀達到無心過後,可以進一步修五、六、七、八的無色定。如果你定力很好,修完五、六、七、八定,最後你可以進入滅盡定。能進入滅盡定的人肯定至少是(身證而得)三果。進入滅盡定時,有人會頭低下來。其實,觀心生滅觀到無心時,有時頭也會低下來。原因是高度無心時,心就不控制身體,頸項失去控制而頭就會低下來。所以,有些入無心定的道人,當他的頭低下來的時候,別人還以為他在打瞌睡。敏感的人一靠近他就會有想入定的感覺。四禪八定都是有心定,入定、出定、在定都自心明了。滅盡定是無心定,無心定是入定、出定、在定都無心。滅盡定的步驟:一開始上坐的時候,先心想我現在要進入滅盡定,然後入四禪八定里觀生滅,之後你再不可以有進入滅盡定這個念頭。因為是無心定,不可以象四禪八定那樣心想進就進。只有三果以上的某些定解脫的聖人,到四禪八定以後自然地進入滅盡定。另外,滅盡定是無心定,他出來的時候也是無心出定。

禪定相關經典

在修法上別聽信理論家,一定要依過來人的指示去修,這時依人不依法。有所證悟時別以老師印證為權威,也不可以找非同見同行的人釋疑,必須自證自知這時,應當依據經典,依法不依人。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佛法 | 四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