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貪嗔痴性即是佛性?(作者:東方陽熹)—道德真源

來源:道德真源網《東方陽熹心語集》欄目133篇

作者:東方陽熹

  有同學問:「《菩提達摩大師悟性論》中說:『了了見貪嗔痴性即是佛性,貪嗔痴外更無別有佛性。』佛經中又說,佛性本來清凈,本來無染,無修無證,如果說貪嗔痴性即是佛性,那麼,等於無須修治貪嗔痴,即是本來之佛性了,如此說來,還談什麼修行呢?」

  還有一位姓李的同學來信問:「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這怎麼理解?……」

  近來不斷有人提出此類問題,本人雖願解說,但機緣一直不太成熟,昨日恰好又有同學來信請教,故著此文一併予以解答:

  「貪嗔痴性即是佛性」,此是佛言,莫生疑謗,罪過無數。

  貪嗔痴本不自有,乃是自心(佛性)分別妄想緣起的幻相。凡眾不知貪嗔痴由自心(佛性)生,以妄逐妄,起心修心,終難獲得清凈和解脫,故佛說此言。利根者聞聽此法,知貪嗔痴性即是佛性,放下一切分別妄想,息緣忘慮,無相無為,當體即空,即是解脫。永嘉大師云:「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即是此意。

  此法乃是歷代祖師口口相傳,最上一乘之頓教法門,直截了當,最為省力。但鈍根狹劣之輩聞聽此法,不是心生恐懼,就是疑而不信,更有心生謗黷,反墮無間者。

  又有一種冤孽障重、自以為是的狂妄之輩,聞聽貪嗔痴性即是佛性,誤以為貪嗔痴即是佛,「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於是恣情縱慾,放縱貪嗔痴。其不知,貪嗔痴三毒正是使一切眾生迷失本來,墮入三惡道之因。雖說佛性人人具有,本無生滅,本自清凈,本來無染,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但此性卻可變化萬千,正可謂成佛作祖是他,披毛戴角也是他。人們放縱貪嗔痴,只能使自己淪為畜生。毫釐之差,千里之失,豈可不慎!

「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出自《維摩詰經》,其意與上相同,不過有必要進一步解釋一下:

  某些未開悟見性者,以假當真,認幻為實,終日在名相上分別是非善惡,專喜挑他人毛病,評論他人是非。譬如,遇到商人,他說人家有貪心——若是沒有貪心,他做買賣幹什麼?遇到懲惡揚善、伸張正義者,他說人家有嗔心——若是沒有嗔心,他管這閑事幹什麼?遇到在家修行的居士,他說人家有淫心、淫行——若是沒有淫心、淫行,他還娶妻生子幹什麼?此種人即是增上慢人,也有人將此類人稱為「勝意比丘」(見《諸法無行經》)。因為菩提自性本無人我、是非、善惡,所以那些執著於事物表相,落於二元分別,終日尋隙他人毛病,見他人是非者,永難度歸清凈,獲得解脫。

  佛曰:「本來無一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道三界原本就不存在,六道三界眾生的淫怒痴又怎會是實有呢?因此對於已經覺悟自性的佛和菩薩來說,其無論以何種形態化現於世間,皆無礙自性之清凈解脫。維摩詰即是以凡俗身份化現世間的,但其內心的智慧和覺悟,即使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無法媲及。而濟公活佛則是以痴相化現世間的,但其智慧和神通,又有幾人能比?

  因為自性本自清凈,「淫怒痴」只是自心緣起的幻相,「淫怒痴」原本就不存在,所以執著名相、不識自性之人,無論有淫怒痴,還是沒有淫怒痴,皆無法獲得清凈和解脫。而對於覺悟自性者來說,其無論在六道三界以何種形式化現,皆可獲得清凈解脫。故《菩提達摩大師血脈論》中說:「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業。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不得。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迴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它何。」又云:「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慾不除,憑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慾。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慾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凈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凈,染污不得。法身本來無受……。」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是不二法,為利根者說;「說離淫怒痴為解脫」,是對治法,為劣根者說。法無頓漸,人心等差。學佛者只要以修心、明心為本,無論是頓悟漸修,還是漸修頓悟,或是漸修漸悟,只要自己能夠受用,對個人來說就是最好的,本無高下之諍。

上傳:2013年5月18日


推薦閱讀:

TAG:修行 | 智慧 | 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