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積木寶貝分享】為什麼孩子總覺得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好?

01

一個朋友抱怨:真煩人,這孩子出去玩,總不願意回家。

我問:那你心裡什麼感覺?

她說:我都已經讓你出去玩了,回到家還跟我慪氣,怪我不該喊他回來。哪怕提前約定了那個時間回,他也是一幅很沮喪的樣。

她又負氣地補了一句:再這樣,以後不帶他到別人家裡玩兒了!

我望著她一臉的愁容,笑了,說道:是不是你想說,我都讓你在外頭瘋了這麼久了,你還不知道我對你有多麼好。那乾脆不讓你出去,你就知道我現在對你的好了。你心裡其實下意識做了個比較:在孩子心裡,家裡不好,外面好。

她一時語塞。轉而一臉釋然,喊道:是這樣的哈!我就是這麼想的!

這其實是一個很常見的小故事。孩子覺得別人家裡更好玩,別人家飯菜更好吃,別人家玩具更好玩,別人的媽媽更溫柔……等等。這個時候,若父母覺得煩惱,抱怨「我已經這麼……他怎麼還……」,甚至因之困擾,很有可能是,父母自己的分離焦慮被勾起來了。

直白一點說,就是,你看我們家也很好啊,媽媽很好啊,你怎麼就不知道呢?你快回來陪陪我吧。我很需要你。我需要你的關注。

搞明白這個過程中自己內心的那些小心思,可以避免很多育兒中的尷尬,也更加有利於孩子成長。因為你知道,孩子越來越對外面的世界感興趣,那幾乎是種必然——除非你一直佔據孩子,不允許他長大。

下面的內容,我們從孩子發展的角度,繼續去為你解讀,為什麼你的孩子有時候會那麼眼饞「別人家的xxx」。讀完你可能會釋然地發現,原來如此啊!

TA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嘗試一切所看到的東西,開始了對這個世界的探索。

02

可以說,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眼饞別人的東西,這個特點從他們能看清楚眼前的東西時就開始了。

還記不記得,當TA還是幾個月的嬰兒時,看到你吃東西,就會咽口水,流口水。不管什麼東西,放到TA嘴邊,TA都會用舌頭舔一舔。等TA再大一點,就會抓你手中的東西。這個世界上的任何東西,對於人生之初的TA來說,都是新奇的。TA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嘗試一切所看到的觸碰到的東西,開始了對這個世界的探索。

只不過,我們那會兒會很願意看到這樣的場景,因為要滿足TA的手口的敏感期,促進TA的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

還因為那時TA面對的人是「我」,而不是別人。

但其實,對TA來說,我們手裡的東西和別人手裡的東西並沒有多大區別,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把所有能夠看到的,拿到的都當成是自己的。所以,即使是不認識的人手裡有TA感興趣的東西,TA也會很自然地去要。

漸漸地,當TA走出家門,開始和其他人接觸,見到了更多的東西。當TA還像以前一樣,眼饞別人手裡的東西,去觸碰去搶別人手裡的東西時,我們有了顧慮,有了各種擔心。

我們會擔心,會不會讓別人不高興,會不會讓別人覺得孩子沒有規矩,沒有教養。我們會擔心,別人手裡的食物是不是不健康,玩具干不幹凈。

等孩子再大一點,交了更多的朋友,表現出更喜歡別人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有了付出努力而不被孩子認同的挫敗感,甚至從內心深處產生了焦慮——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媽媽已經不再是最初那個什麼都最正確、什麼都最好的人了,TA的每一次自主選擇都讓我們有了分離的感覺。

這時,不少媽媽會感到煩悶、困惑:

孩子為什麼會更喜歡別人的東西?要怎麼改變孩子的這種壞習慣?

當她們這麼問時,重點其實並不是「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而是後半部分的意思——「要怎麼改變孩子的這種壞習慣」——她們想要通過改變孩子的習慣來讓自己好受一些。

孩子的自主選擇讓我們有了挫敗感和分離焦慮感。

03

然而,既然孩子眼饞別人的東西最主要的原因是好奇心的驅使,是探索世界的需要,那隨之而引發的行為習慣也就無所謂好與壞了。所謂「壞習慣」,只不過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和大人的社會規則產生了衝突,孩子的自主選擇讓我們有了挫敗感和分離焦慮感。

所以,實際上媽媽們最需要的答案應該是,要怎麼在保護孩子好奇心的同時,讓他學會遵守社會規則,並且讓自己的挫敗感和分離焦慮感減弱一點。

這樣一來,問題就好解決了。

比如,我們鼓勵孩子去和別的小朋友交往,當他眼饞別人的玩具時,我們可以問他:「看起來很好玩,寶寶是不是也想要玩,那我們問問xxx可不可以也讓我們玩一玩,好嗎?」這樣,在幫助孩子分清「我」和「他人」的界限的同時,也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比如,當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正在玩一個他本來不怎麼喜歡的玩具,突然來了興趣,要搶著玩。

不要對孩子說:「你不是有一個一模一樣的嗎?在家也不玩,在這裡怎麼就搶著玩了?」

孩子的這種心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人是社會性動物,有時候我們需要通過別人的行為去滿足自己的自戀——同樣的東西,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喜歡玩,那玩起來沒有多大意思,而如果還有別人喜歡玩,甚至搶著玩,那它自然就有了更大的價值。所以,這時候,更好的解決孩子衝突的辦法是,提醒孩子可以「輪流玩」「一起玩」或「交換玩具」,而不是無意義的指責。

比如,孩子在外面眼饞別人的零食,誰給他,他都往口裡放。

這時,更好的解決辦法是:在平時給孩子購買不同種類的零食和水果,讓孩子品嘗到更多的食物,同時和他約定好——「一次只吃一個」「別人分享的食物,要得到媽媽同意才能接受。」並通過教育視頻或者圖片的方式告訴他,哪些零食(如薯片)對身體不好,要少吃。

當他對零食的探索欲得到了滿足,當別人手裡的零食對他來說已經沒有了新鮮感,他就不會那麼眼饞了。相反,如果我們採用了批評、指責和禁止的方法,那麼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叛逆心理,讓他更想要嘗試別人手裡的零食了。

再比如,你辛辛苦苦給孩子準備了豐盛的晚餐,可他吃一點就沒了食慾,還說xxx的媽媽做的菜比你做的好吃。

這時候,千萬不要氣急敗壞地說:「那你去做他的孩子,天天去他家吃飯吧!」要知道,孩子這麼說只是因為在別人家偶爾吃了一次和媽媽每天做的完全不一樣的飯菜,他喜歡媽媽做的飯菜能夠經常變換花樣,滿足他的新鮮感,僅此而已。

所以,更好的應對方式是,問他:「xxx媽媽做的是什麼菜?你跟媽媽說說,媽媽也學著做做看。」又或者,你能讓孩子參與到飯菜的製作過程中來,讓他因為有了參與感而更加喜歡吃家裡的飯菜。


推薦閱讀: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