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城】歷史煙塵中的元上都

一本叫《考工記》的書中記載了中國古代先民想像中的理想都城: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都城的形式從古至今一直在發展變化,先人的理想藍圖,後人既有所採用,也有所棄用。

漢長安城,宮殿面積在城市中佔據的比重頗大。到了隋唐時期的長安、洛陽,居民區面積大大增加,故而有外城、宮城兩道城牆。到了北宋時期的汴梁,則營造起大內、皇城、外城三套城垣,功能區分明確。而到了明清時期的北京,如果不是因為外城沒有修完,也許應該是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由內及外四套城牆(北京(上))。這種城牆層數的變遷意味著更多人口聚居在首都,也意味著城市功能區的區分更加明確,功能更加完善。

今天要講的元上都,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的大草原上。元上都所在的地方,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平均海拔超過1200米。

元上都由忽必烈下令營造,設計中充分吸取了中原文化,屬於「三套城垣」的都城,其中三道城垣是宮城、皇城、外城。

外城(下圖綠色框)形狀極為方正,邊長大約2200米,外城牆上共辟有四門,南一門,西一門,北兩門,城門外均建有瓮城。城牆外有護城河。

外城的東南角是皇城(上圖藍色框),皇城亦十分方正,邊長大約1400米。大概是為了節省材料和工時,皇城的東、南兩段城牆與外城重合。皇城城垣辟有六座城門,南邊明德門,北邊復仁門,東西對稱各開二門,六個門外都有瓮城。城牆外也有護城河。

皇城中心是宮城(上圖紅色框),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540米。宮城辟有三座城門,南邊御天門,東西對稱各開二門,分別是東華門、西華門。宮城正殿稱作大安閣。城牆北邊正中設穆清閣。

由於風吹雨淋,加上保護意識不夠,昔日馬可波羅所見巍峨的元上都城牆已經頹圮大半,建築遺存稀少,遺址也漸漸被牧草掩蓋。如果不是專家學者的努力工作,一座都城就要湮滅在歷史煙塵中了。我們要保護好文物古迹,把更多的景色留給我們的孩子們。


比起元上都,元中都的保存狀況更加不好。

元中都在今天河北張家口張北市,始建於1307年,它的建造者為忽必烈的曾孫海山。元末明初明軍在該處設置興和所。元中都現存兩套城垣,分別是宮城和外郭,外郭外是否還有城牆,尚有爭議。

宮城形狀方正,東西寬550米,南北長610米。宮城東西南北各有一門,北門下發現舊時排水的「水門」。城牆殘高五米,四角有角台。宮城中央是正殿的台基,兩層,呈「土」字形,出土了十分精美的漢白玉螭首。

宮城外有外郭,外郭南北長900米,東西寬750米,遺存更少。據說元代有兩都巡幸制,元朝皇帝,冬春住在大都,夏秋住在上都,中都其實並沒有怎麼被用過,加上中都附近缺乏建築材料,所以可能未建完就停工了。


還有幾乎啥都沒剩下的遼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不過遼上京城牆上的馬面(城牆上向外突起的那個東西)痕迹留下來了,西邊還有一個瓮城的痕迹。

瓮城和馬面如下:

怕大家搞不清楚城牆在哪,專門做了一個動圖如下:

2016年在遼上京發掘出三座六角形塔基,由塔基推斷是三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塔。

像元上都、元中都和遼上京這樣的大都城,由於政權的衰敗而消亡在歷史中,成為再無人居住的死城,只留下風沙牧草,空惹唏噓。有機會真想去親眼看看啊!就讓歷史和時間震撼我吧!

一個么么噠,mua~


weixin.qq.com/r/iSgkPCP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