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父母為什麼從不肯誇你一句??

1.

在黃建新2005年導演的電影《求求你表揚我》里,范偉扮演一個做了好人好事,三番跑到報社要求登報表揚自己。他的父親當了一輩子勞模,現如今卻患了重病,不過他有病不醫,還把國家給的救濟金拿出來捐給希望工程,有生之年最後的一個心愿,就是希望聽到兒子被表揚。

為了這封報社公開的表揚信,楊紅旗(范偉)到處奔走相告,可這件事遲遲沒有結果。

這部電影籌備了三年,看過的人都知道,看似荒誕的劇情背後,揭露了很多東西,尤其是道德。但是除此之外,也讓我想到了另一件事,為什麼楊紅旗這麼軸?非要表揚?做了好事不能寫在日記本里嗎?非要刊登在報紙上嗎?

很重要一個原因是,父親的心愿。他這個報紙不是為了登出來拿給別人看,是要拿給他的父親看。雖然觀眾知道了他確實做了好人好事,報社記者知道他不是騙人,當事人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不肯說出口),但是,他的父親沒有參與事件的發生,而是一個等待結果的角色。這個等待的結果到底是什麼,需要一步一步去證實。

雖然這件事也無可厚非,讓父親高興沒什麼不對,畢竟是最後的心愿了,做為兒子,怎麼也要努力爭取。但是,對楊紅旗的父親來說,為什麼兒子得到表揚這件事,這麼重要?自己做了一輩子勞模,也得到了勞模的稱號,最後關頭為什麼國家給了錢不去治病,還要拿去捐?無私付出不求回報嗎?是內心的正義感嗎?還是對外界表揚的在意?

如果是對內心的堅持,那為什麼想要看到兒子被公開表揚?不應該是做到問心無愧就行了嗎?

所以,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測。

那就是,父親,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讓他人看到,需要外界的認可。兒子是為了得到父親的認可。而這個認可,就是表揚。

2.

小的時候,表現好的話,老師會給你貼一個小紅花,就像電影《看上去很美》里的那樣,而方槍槍(董博文飾演)總也沒得到小紅花,付出了很多努力之後卻無濟於事,終於對小紅花失去了興趣,他編故事,給小朋友起外號,罵老師,可他真的是壞孩子嗎?

他問,「為什麼我沒有小紅花?」為什麼呢?這個問題讓人心疼,為什麼一個小朋友,本該是快快樂樂的年紀,卻沒有得到過正向的表揚和鼓勵呢?哪怕是一朵小紅花。成年人的教育里,缺少了什麼呢?

3.

我們中國的文化里,有一條叫做,做人要謙虛。所以很多時候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說,你這裡不好,你那裡不好,但是很少說你真棒,你是我們的驕傲。

在他們那個年代,跟親密的人在表達愛意的時候,說一句「我愛你」都夾雜著八分羞澀,過多的辭彙他們即使心裡是開心的,也很難表達出來,因為他們實在是不擅長像當代年輕人一樣甜言蜜語。

但是有一件事,那就是,我們是需要被表揚的。尤其是,來自我們最親密的人的誇獎。?

有很多人,從未得到父母的誇獎。無論多麼努力,也從沒得到過誇獎。

我有一個好朋友,她讀中學的時候,吃了一道菜,叫做可樂雞翅。她覺得很好吃,所以一直記在心裡,跟朋友認認真真學習如何做可樂雞翅,想要暑假回家的時候給父母做來吃,結果,還沒開始做,她媽媽直接沖她來了一句,「可樂雞翅?不吃,可樂絕對不能喝,碳酸飲料對身體不好。」

她給我打電話,大哭一場。覺得自己明明心裡是在想著父母,但是也太打擊了吧。我說,那他們有沒有說過你什麼地方做的好?她想了很久,說從不記得。

?在成長時期,我們對自身和外界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因此我們不知道怎樣去評價自己,只能求助於父母,所以其實在這個時候,得到了父母的肯定,長大後會變得自信。但是總是得到批評和指責,我們也會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甚至懷疑自己。

4.

有很多完美型人格,就是這樣產生的。

小時候班裡有個男孩子,他的爸爸送他學習書法,於是他對自己要求很高,每次寫字一定要整整齊齊,看上去非常漂亮,只不過,問題是,他寫字的速度非常非常慢,以至於所有人都交作業了,但是他寫了又撕掉,寫了又撕掉,不肯出錯一次,最後趴著桌子上哭。

他說,我每天寫作業寫到晚上12點,爸爸希望我字寫的好,但是又罵我我寫的太慢了,我覺得自己特別沒用。

他委屈,他難過,他認為自己不夠好,這樣的心情,我們能夠理解。

希望變優秀,是每個人的願望,在實現願望的路上,有些人缺乏支持和鼓勵,埋著頭走路,而有些人昂首挺胸,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輕易氣餒。

如果你是成長在從未被表揚過的家庭里,那麼現在,我們長大了。

雖然我們希望父母能夠理解自己,支持自己做的決定,但是如果我們一直在等待父母的認可,可能也會被困在父母的觀念里。

有時候你說父母總是在試圖控制你的生活,實際上也是因為你太在意他們的看法。建議就是:希望你能堅定自己的判斷,愛自己,並且,知道自己很優秀。(這其實也是對我自己說)

好啦,Nico小姐姐愛你們。

歡迎下載Nico App:Nico


推薦閱讀:

TAG:親密關係 | 父母教育 | 學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