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來自烏鎮的旅行報告

◆魔鬼藏在細節之中,在這趟還沒有抵達終點的高鐵上,我想回味一下江南水鄉烏鎮之魅。

正解局出品

在江南,水鄉古鎮,曾經是很普通的存在。因水而生,因商而盛,他們生長於每一條大河埠頭。

但現在,時代喧囂。你累了,想要帶著家人,找一個夢裡江南一般安靜的水鄉古鎮,真的是難上加難。幸好,難是常態,但還有例外,比如烏鎮。

這幾天,我第一次去了烏鎮。那裡正在舉辦戲劇節,於戲劇的烏托邦氣息里,有一些難以言說的情緒在流動。

魔鬼藏在細節之中,在這趟還沒有抵達終點的高鐵上,我想回味一下江南水鄉烏鎮之魅。

1. 人是自信的,笑意妍妍

江南有六大古鎮之說,美其名曰:碧玉周庄、富土同里、風情甪直、夢裡西塘、水閣烏鎮、富甲南潯。我去過其中四個,算上這一次的烏鎮,就是五個。但坦率地說,這中間的有些古鎮(不點名了)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並不是這些古鎮建築不漂亮,風景不夠好,實在是因為商業化味道太濃,人去得太多。在這些景區里,三步一攤、五步一店,售賣著全國景區都大同小異、千篇一律的紀念品。游在其中,就像在逛菜市場一般。熱鬧,但未免會嫌棄它的煙火氣太重。

這其實也幾乎是所有古鎮都面臨的問題:過度的商業化,產品的同質化,基礎設施落後。但,在烏鎮,這些問題並不存在,至少我還沒有發現。

即拿各大景區最常見的紀念品商店來說。走在烏鎮街頭,稍作留心,即可看出烏鎮的商店數量、布局、經營內容一定是有某種強制性的規定,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惡性競爭,在商業化與風貌保持之間,做到了恰如其分的平衡。最重要的是,這些商店也不會拿著一個大喇叭在哪裡招攬顧客。

這需要超強的控盤能力。與幾家店主聊了聊,才聽說如果要在烏鎮開店,必須要有商業計劃書,賣什麼東西,什麼方式賣,什麼價位,都要寫得清清楚楚。提交景區審核之後,如果你的東西對遊客、景區有好處,是一個加分項,那就會已比較優惠的價格租到門面。反之,則就要被拒之門外。

烏鎮的手工藝品商鋪

有人說在烏鎮的飯館裡吃飯,永遠不用擔心上當受騙。因為景區規定了「每一條白水魚,每一盤河蝦都列入指導菜單,菜單上面標註著用料、配額、價格和投訴電話」。在烏鎮,接觸到的所有工作人員,保潔阿姨、保安、售票員、客棧老闆、飯店服務員,都是耐心的,溫和的,笑意妍妍,帶著自信。

以我在烏鎮的幾天里的體驗,確實如此。

2. 水是流動的,有魚在游

在烏鎮,體驗到了許多魔鬼細節,比如它的風貌保持力度。

烏鎮的整體風貌保持得異常完好。在烏鎮,幾乎看不到割裂天際的高壓線、電信線。據說,早在2003年,在烏鎮西柵開發時,主事者就前瞻性的要求所有管線都鋪設入地了。這種看不見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考驗一個景區運行能力的根本保障。

烏鎮西柵

查一下資料就發現了雖然早在1991年,烏鎮就被授予了「浙江省歷史文明名城」,亦因是茅盾故鄉而頗具聲名。但實際上,當時的烏鎮古鎮格局雖在,但面貌已是破敗不堪。在世紀之交的時候,烏鎮的境況被三句話概括:一片老房子,一片新房子,一片破房子。

而現在,這是我見過的最地道的江南水鄉了,石板路、搖櫓船、青石磚、吊腳樓、老宅子。據說當年烏鎮的開發者去安徽、江蘇一帶收了大量舊石板、舊木料門窗,用來修復烏鎮建築,修舊如舊。讓人驚訝的還有,貫穿烏鎮的河流里的水是真正流動的,清澈,碧綠,臨欄觀望,會看到小魚兒游來游去。

今昔對比,過來人陳丹青的一段話道盡箇中滋味「1995年元月和十月,我與木心先後潛入東柵,貼著牆根走,東張西望,憮然感慨,認定這輩子再也不來烏鎮了。一晃十九年過去,想想吧,那會兒哪曉得烏鎮有個陳向宏,更是做夢也夢不到東柵西柵能有今天啊」。

那些網上流傳的各種小橋流水人家、月光下槳聲燈影里的烏鎮美圖,去了才發現竟然是真的存在。

3. 木心之外,還有茅盾

在烏鎮的大街小巷,我不經意地聽到了很多次有人在聊木心,在店家的櫃檯上看到擺放的《文學回憶錄》、《雲雀叫了一整天》。木心是烏鎮的文化底蘊來源之一,是許多人不遠千萬里追來的理由。

木心美術館

其實,在烏鎮,木心之外,還有茅盾。魯郭茅巴老曹,是現代文學史上響噹噹的大家,中學生必備的習語和常識(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但我很慚愧,除了讀過一些魯迅、老舍、曹禺的作品外,其他幾位大家都不甚了了。去了烏鎮才知道這裡是茅盾的出生地,而且存有故居,是全國重點文保建築。茅盾著作等身,留下了1200多萬字的作品,烏鎮常常出現於茅盾的筆下。比如這段:

「缺少那交錯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聽說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總有點難以構成形象的罷。」

這是茅盾在《大地山河》中對烏鎮水閣、搖櫓船的描寫。在烏鎮的夜色里,枕水聽月,讀到這一段,分外感到動人。

茅盾故居

除了讀過幾篇與木心有關的回憶錄之外,我對木心並不熱衷。但這一次,卻意外在木心美術館裡受到了一次衝擊。

坐落於烏鎮的木心美術館臨水而立,狹長簡潔,主要陳列的是木心的畫作、手稿和遺物。美術館的二樓,有一塊區域陳列了木心的幾頁手稿。手稿上的字體異常狹小,密密麻麻,遠比一般人所寫的字體要小,燈光黯淡,周邊還有半高的牆體圍著。

木心美術館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木心的手稿,以為字體如此之小是木心的習慣如此,江南水鄉才子,天性耐心寫小字罷了。但心中卻對黯淡的燈光不滿,覺得設計者不夠人性化,這麼昏暗的燈光,實在不適宜欣賞。

在回到一樓之後,我看到了更多木心的手稿,字體大方,疏朗有致,常常是大大的一頁紙,可能就寫了幾行詩,和二樓的手稿完全不一樣。

短暫的疑惑之後,我猛然大悟:二樓單獨陳列的手稿是當年木心於黑暗的獄中所寫。因為在獄中,為了節約紙張,所以寫的密密麻麻,字體小到不能再小。為了給參觀者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設置了圍牆和昏暗的燈光。

木心的手稿

這是設計的魅力,也是知木心者才能做出的閑閑一筆。不知道木心美術館裡有多少人看到了這一點。

4. 一個叫陳向宏的產品經理

假如將烏鎮當作一款互聯網時代的產品,誰是它的產品經理呢?答案是陳向宏。在烏鎮,關於他的傳說是這樣的:他是桐鄉的一個公務員,生長於烏鎮,十幾年前,當地發生一場火災,陳被派來處置善後事宜。然後就陰差陽錯的留了下來,主持烏鎮的開發。

他的開發是成功的。這從一個細節里就能看出來:烏鎮的幾乎每一個建築、每一塊磚瓦在設計之初,他都親手刻畫下草圖,一筆一畫,精確工整,宛如一個建築系畢業的設計師。而且更難得的是,他還具備濃厚的文藝情懷,為了曾經的夢裡江南水鄉,可以錙銖必較至完美呈現。這種加諸一生的認真與浪漫,在循規蹈矩的公務人員隊伍中,並不多見。

陳向宏

追尋烏鎮成功的因素,可能有很多,比如清晰的產權結構。從公開資料上看,烏鎮的所有權歸屬於浙江桐鄉市政府,經營權歸屬於烏鎮古鎮旅遊公司,避免了很多古鎮產權不清晰帶來的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的麻煩。

再比如超前的概念打造意識。梳理一下烏鎮官方的宣傳文案,可以發現從1999年烏鎮開發保護至今,經歷了觀光旅遊、度假休閑和文化小鎮三個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他們都因時而動,又能迎勢而上,從早年的簡簡單單的旅遊業態,發展到今天很少有人能夠想到的,一個江南水鄉,憑什麼能打上互聯網的烙印,成為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個中緣由,政商運作考量之外,恐怕更多的還是離不開烏鎮對流行趨勢的主動把握。

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

在他身上還能看到成功者所難有的反思精神。烏鎮的遺憾。在原來的計劃中,烏鎮東柵、西柵是連通的,但因為開發至中途,因資金鏈緊張,只能放棄。而這一放棄,就再也回不來了。有心者會覺得西柵東大門的商業街與烏鎮風貌不太協調。箇中原因也是因為2004年底,如陳所言「我工資都發不出了,公司從來只進不出,唯一出的一次,賣給了一個開發商,3000萬付工程款。現在經過這裡我都高興不起來。」

可惜的是我仍無緣向陳向宏求證這些傳聞,探尋更多關於烏鎮成功的秘密,而只能從烏鎮人和媒體上流傳的一些隻言片語中推斷。

5. 年輕真好,理想真好,戲劇真好

在烏鎮幾天,恰逢第六屆烏鎮戲劇節。雖然並非一個熱愛戲劇的文藝青年,但我還是被烏鎮戲劇節的陣容震驚到了:黃磊、賴聲川、孟京輝、田沁鑫《茶館》《北國之春》《黑暗中的舞者》《大眾力學》。即使是我這個門外漢,也感受到了這份豪華。

黃磊、賴聲川與孟京輝(從左至右)在烏鎮戲劇節上的合影

在烏鎮逗留的時間並不長,但無處不在的狂歡氣息,我無法逃過。戲劇節的十天里,在這一個小小的鎮上,近2000場各種演出,這是怎樣的一場盛宴?我在回程的火車站、高鐵上,還看到了、聽到了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在熱烈的討論著剛剛閉幕的那些關於戲劇的故事。我這一個青春已經消逝無己者也情不由衷地參與了進去。

烏鎮戲劇節

這是我第一次到烏鎮,但不會是最後一次。如果你也去過烏鎮,看過那裡的小橋流水人家,讀過木心的「從前慢」,看過那裡的《茶館》,在這裡留言說一說好嗎。年輕真好,理想真好,戲劇真好,這一路上,我們從來不孤獨。

烏鎮一角的戲劇節海報

2018年10月30日匆匆於旅途中

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正解局(ID:zhengjieclub)


推薦閱讀:

TAG:古城古村古鎮(旅遊) | 旅行 | 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