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作用

修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自己的心得到安定。人生活在世界上,最怕的就是心不定。心不定,氣就散亂。真氣散亂,六神無主,人就無精打采,行住坐卧,悶悶不樂,無有是處。

一個人如果每天神采奕奕,精神煥發,一定是心有所住,心定。心定,然後真氣凝聚,智慧生髮,人就顯得特別精神,而且心情愉快。所以,人總是有所追求。有所追求,就是繫心一處,使心有所依止,達到心定狀態。

社會上的人,有的通過追求名利,達到心定。他們的心依止於名利。有的厭倦世事無常,對名利財色不感興趣,他們會追求精神享受,比如讀書、收藏、書畫、音樂、體育等等。通過這些活動,結識一些朋友,使心依止於興趣愛好上面,志同道合者身上,心有所依,自然心定。心定氣聚,智慧生髮,人就會感到幸福。

還有一類人,對名利、興趣愛好、交友等都沒有興趣,他們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總感覺人生虛幻,一切不實,常有厭世離世之心。這類人需要通過修行來安定自心。因為他們的社會緣分淺薄,對心性比較敏感,適合通過修行,使心依止於自性,依止於性命根源,從而獲得心定狀態。

修行會經歷很多境界。從低到高,由淺入深,逐步深入。修行分為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出家修行,不用考慮生活瑣事,一心精進即可。在家修行,瑣碎的事很多。所以在家修行的難度比出家要大很多。在家修行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工作問題、收入問題,家庭問題等。隨著心性的日漸純凈,人變得喜歡清靜,不喜歡熱鬧,事多。修行人的事情往往相對簡單,稀少。日子過得像白開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天天如此。在清靜平淡的生活中,自己的心性得到凈化,逐漸接近菩提智慧。當心中慧光出現後,內心會獲得極大滿足、非常高興、充滿信心。從此以後,常依止於自心慧光自修自證。而光明逐漸增長,心地逐漸開明,智慧逐漸廣大。這些成就會使自己變得更加自信、喜悅、滿足。

世俗中的人,看待修行人,最關心的是他們的物質生活。靠什麼生活?拿什麼養家糊口?其實,在修行人的眼中,物質生活是次要的,心靈上的安定祥和才是最要緊的。如果能開發出自性菩提智慧,自覺覺他,自利利人,那是最好的。做不到,就獨善其身,管好自己。

有些人學佛修道,總喜歡在經典上下功夫,在文字上費時間,在分別心上面做文章。佛也好,道也好,都是在自己的心地上做功夫,通過修行,解脫心地,使心安定不動。道家稱為清靜,佛教稱為涅槃。所謂不生不滅者,心定不動,智慧應用無窮也。

真修行人,得一句法語,下十年苦功。只在自己心上用力,絕不在文字上下功夫。這樣修行,才能得到真正利益。在文字上下再大功夫,自己散亂慌張的心一刻也沒得到安定,自己圖的又是什麼呢?

老子說,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即。修道到底圖的是什麼呢?心安而已,心定而已。如果心定之中,忽然心煩意亂,說明有事情需要處理。事情處理完了,心又歸於安定。這就是事來應之,事去不留。所謂見性悟道,不過是看透幻相,心歸清靜而已。


推薦閱讀:

TAG:修行 | 內心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