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也不知道,只有父知道」是否與三位一體矛盾?

【太24:36】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唯獨父知道。

【可13:32】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唯有父知道。


感覺題主對聖經很執著。

那麼我想問

如何知道聖經本身就不是人的產物?畢竟聖經本身就是人寫的。

如何知道唯獨聖經這個概念不是人的產物?會有一個人在沒有接受教義灌輸前,自己讀聖經獲得「唯獨聖經」這種概念嗎?

聖經上面有寫:

聖經都是 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提摩太後書 3:16 和合本)

但如何知道聖經上面寫的聖經就是你讀的那個版本的聖經呢?畢竟各個版本的聖經有哪些篇目也是人來確定的。

另外,聖經上面說聖經是神所默示的,就真的是了嗎?畢竟聖經上面這句話也是人寫的啊。

古蘭經和摩門經上面也有寫,它自己是神的啟示,不知道為什麼你們都不信。

我一個朋友說,他挖了他家後院挖出一塊石板,上面寫著:「現在的聖經只有小部分是神的啟示(這是神說的)」

我說,那石板在哪裡?他說,剛準備挖出來結果就粉碎的變成土了。

你們有人信嗎?反正我是信了。


@和平大使 :聖經可能確實是為了讓我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吧,可是這就存在一個漏洞,就是不求甚解的人反而能信得輕易,難道不求甚解被 神看為美德嗎?

:其實聖經從來沒有這種主觀故意,聖經只是一個考驗,並沒有希望誰看不懂,只是說大多數人都沒有能力看懂。神也從來不關心,你是否相信或理解那些教義。神要的只是你是否有行公義好憐憫的心。

上帝賜下Bible,並不是讓人直接相信的,是讓人在不斷的質疑里了解什麼是信的磨刀石。它不是個答案集,而是一個寫滿了證明題的習題集。它更像是一本寫滿了各種「哥德巴赫猜想」的集子。

哥德巴赫猜想在引導數學家不斷的走入對數學更深的理解,看見更廣的數學世界那樣。bible里這些命題也引導人不斷在自己的時代思考什麼是正義,什麼是憐恤,什麼是傲慢,什麼是軟弱,以及什麼是愛。

  • 「公義在我,我必報應」——那麼為什麼似乎有明顯的惡人壽終正寢平安喜樂而且子孫滿堂?
  • 「凡尋找的,必找見;敲門的,就給他開門。」 那麼那些明顯的邪教徒如何解釋?

你可以選擇認為「這隻能說明這些經文都是鬼話」,也可以選擇「這意味著公義、報應、尋找、找見、敲門、開門有比我原來預想的更複雜的意思」。

很多基督徒誤以為自己覺得信就是信,自己覺得不信就是不信。其實他們根本就不明白信到底是什麼。「讓自己滿意的信就可以算信」這種邏輯直接產生了白蓮版基督教,在中國也可以被稱為中國特色基督教,即對自己智力越鈍化,越可以壓榨出更多的「信」來。越是成熟的思考者,越是不會隨便自稱「信」,而只是會積累一堆問題。但是別看他們不隨便自稱「信」,其實他們要比那些口口聲聲「堅信不疑」的「忠誠衛士」、「基督精兵」與上帝的關係親近得多,哪怕他們甚至口說未信或者不信。那些「基督精兵」根本不明白上帝是何種胸懷。

換一個角度,看到哥德巴赫猜想,宣布「直接相信」的,是不是一個「作者」看了會覺得值得稱許的態度?你「信」?你這個「信」法,把這道題里真正要說的東西一股腦拒絕了。上帝要的是那個在讓人絕望的困難中不懈求證,既不因困難就放棄,也不因困難就「宣布相信」的信法。要的是你「信不足,望不竭」的信法。信不足,望不竭,斯有愛,這就是愛的本質。

信是一種練習,你不必把習題集全部做對,你就學會了數學。不是要到你把世界上的一切數學都領悟,你才享有數學給你的幫助。更不能靠你裝作學會,保證學會,恐嚇同學用不許質疑的態度對待上帝給出的每一道證明題去交換。始終不放棄的懷疑、以及真實的站在兩個立場上永遠更深入的研討本身才是得救之道。

在這條路上,並無「絕對確信」這種東西。上帝早已明白祂親手設計的人類根本做不到後者,他又怎麼可能把拯救的機制設計成要人類做到後者才頒發給他呢?一生懷疑卻從未因不能解決懷疑就拋棄神的人才是神眼中人可以做到的最純真的信。

不離不棄的懷疑才是信。Doubt,懷疑,並不是信的反面;懷疑是人的軟弱(not necessarily in a bad sense),卻是上帝的工具,籍此將人帶入真理。上帝要使用懷疑,我們卻不敢懷疑。信的反面是什麼?當然是不信。不要被中文翻譯迷惑了,faith和believe中文都是信,然而對於後者,雅各說「鬼魔也信,卻是戰驚」。信上帝的信是faith。所以以後不要再說「做個決志禱告你就得救了」那樣的傻話了,那不是真的。什麼是faith,faith是我們的一生,不是一生中的某個時刻。因此faith一個最大的特點是「持守」或者翻譯成「堅持」Perseverance。faith既是信心也是忠誠。不信unfaithful,不是你可能會懷疑你的愛人,而是離ta而去。不是你在某一刻有doubt了就變成了不信,而是你是否即便有doubt,卻不停止追問、不停止盼望、不停止愛、不停止抓住上帝不放!

信就是不捨棄的懷疑。懷疑是信中的望,不捨棄是信中的愛。如今有信,有望,有愛,其中最大的是愛。沒有這個愛,也就沒有這種望,那麼說信和說不信都是虛妄的。


回答題主問題:全知全能,無所不在,因此不應存在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子也不知道,只有父知道」是否與三位一體矛盾?

答:

人類所使用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極其有限的,上帝所使用「屬靈語言」遠遠超過二維語言的邏輯,甚至翻譯成二維語言時會完全不符合其所使用的語言的邏輯。

其實這種「屬靈語言」,每個人的潛意識都會一些,有些難以用二維表向語言去表達。人類在表達的時候會搜索合適的辭彙,但有時候這些辭彙是不足以表達原意的。

現在我用有限的語言和理解力去描述一下,當然很可能會有錯誤。

凡事物都有「前因」,例如桌子的「前因」是一塊木頭,木頭的「前因」是一棵樹,樹的「前因」是一粒種籽,種籽吸收陽光而長大,所以種籽的「前因」也是陽光,陽光的「前因」卻是太陽裡頭的核反應...這樣一直追究到「宇宙最早的第一因」,「宇宙的第一因」必定是「永恆」的,不然,宇宙豈不是在時間中突然從無變成有的嗎?因此,真正的神必定就是「永恆的第一因」了。神創造了「宇宙」也創造了「時間」和「空間」。這是說,在未有時間之前,神已經存在。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神也是無所不在無形無體的神。人的肉眼只能看見「可見光」所反射的物體,看不見紅外線、紫外光、x光等光線。神的存在超越了時間和空間並不適合任何物質界的定律。

《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聖經》說:「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很明顯這裡說的道就是「宇宙最早的第一因」,道衍生出了一,再衍生出二,最後衍生出三,而這裡的一二三仍然是道,由於一二三彼此與道相互聯繫,而且均超越物質界呈現無限性,所以道獨一同時又具有三個位格。

神的兒子作為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物以先,神的兒子是被神生(genitus)的,或許可以理解為神的兒子是神的衍生物,一樣也是自有永有。由於神本身是無限的,那麼被首生的神仍然是無限的,而人卻是有限的。1+1=2,所以兩個不同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個人,但是無限+無限=無限,所以不同的神仍然可以是一個神。

一個精神分裂的人也會有兩個不同意識主體,但仍然是一個人。一個精神分裂的人就可以看成是一個人兩個位格。

但是同樣是神的耶穌為什麼會和聖父的認知能力有差異呢?其實神格身份的聖子耶穌的能力和聖父的能力幾乎是一致的。只是我們看到的只是肉身身份人格化的耶穌,由於神從無限穿戴肉身進入有限所以能力被限制。這也是為什麼神對物質世界干預能力有限的原因。

而耶穌說的「子也不知道,只有父知道」,是作為他人格身份的耶穌不知道,但祂本身的神格是知道的。


我做過類似的闡述。

創造與管理的分權問題,一個三步走的問題。

首先是創造與管理一體。這種觀點的人強調上帝創造世界,並且認為創造者管理世界是必然的。但是這種思想過於簡化,經不起推敲,一般適用於無腦傳教。

後來人們認識到,創造者不一定是管理者,於是有了三位一體的說法,把創造與管理繼續合一。三位一體逐漸成了基督教很重要的一部分。

上面兩種說法特點是,不管是第一種說法的單獨神,還是第二種說法行使管理權的那位,必須是一個人格神。

只有人格神才能傳下說法與做法,指導人類,只有人格神存在,典籍才擁有神聖性。只有人格神存在,作為代理,基督教才能存在。

那麼,三步走的最後一步,其實是否定基督教的,否定人格神。創世與管理依然分開,行使管理的卻不再具有人格,而是冷冰冰的規則,比如萬有引力,比如能量守恆。這規則自然存在,卻不需要借基督教的嘴告訴大家,而是人類可以自行發掘,自行利用,是為科學。

持這種思想的又不是無神論,可以稱之為自然神論。

人類能夠摸索出規則,就可以加以利用。而創世的則不參與管理,有點像東方神話中盤古的概念。

牛頓一直是個神學家,很有可能他對於科學的態度,就和三步走的最後一步是相似的。

只不過這種思想,動了教會利益的根本,人人可以學習科學掌握規則,還要教會何用?只能垂死掙扎,咬定了管理者的人格屬性。


三位一體中的「三位」是指三個不同的位格,父一位、子一位、靈一位;三位一體中的「一體」是指同一個體系,他們都是神、上帝。

其實你可以借鑒「黨」這個概念來理解神、上帝,比如「黨」並不是指某一個人,而是指一個組織,在這個組織里不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平民百姓,每一個黨員應當是平等地位的,在黨員民主生活會裡都叫同志,但是每個黨員都有自己負責的事情。

同樣的道理,神、上帝不是指某一個特定的神,而是指一個組織(一個體系),就像「人類」這個詞一樣,是泛指一個物種,不是特指某一個人。在上帝這個體系組織里只有三個位格:父、子、靈,這三個位格在上帝這個體系組織里的地位也是平等的,但是三個位格都有自己負責的方面。

黨是由人組成,人的身體是物質,所以可以用「個」來做量詞,套用「三位一體」的概念來比喻可以說我黨是「一個組織」有五千萬個人,這叫做「五千萬個一體」。

神不是物質,神是靈,因為不是物質就沒有量詞單位概念,因此不能用「個」只能用「位」,一個體系叫三位一體。

你引用的經文告訴我們,父知道的日子子不知道,這恰恰說明了父神和子神是兩個不同的位格,負責的方面也不一樣。


問題不成立。

第一,矛盾不矛盾不是你自己說的算的,也不是我說的算的。一千個讀者可以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可以有一千個《聖經》。因為聖經本身僅僅是一部歷史文獻的合集,就像《資治通鑒》一樣。而《聖經》之所以能夠成「聖」,正式得益於一整套由基督傳給使徒,並且代代相承下來的有生命的傳統。聖經與聖傳本是一體,好比一個人的頭和身體。如果強行把一個人的頭和身體分開,會發生什麼?所以聖經不是隨便哪個人拿起來讀一讀就可以通曉天地了。(當然,具體是哪個聖傳是另外一個問題。我作為正教會的慕道友,當然會說東正教的聖傳。)

第二,聖經是上帝用人類可以理解的方式,向人類啟示了有關他的知識,而非對上帝本質的完備描述。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啟示,則人類不可能了解有關上帝的任何知識。因為上帝超越了人類的認知能力。而聖經好比一作橋樑,是上帝用不準確的,人類的,有限的,「粗淺的」,「通俗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他自己。所以聖經中的邏輯矛盾是由於邏輯本身與人類認知的局限性造成的。而且聖經中的矛盾只會造成人類思維邏輯的問題。所以用「聖經矛盾來證明上帝荒謬」這個想法本身在邏輯上就是荒謬的。就像你拿著一本汽車說明書,不可能造不出一輛汽車。也好比一個人沒有帶身份證,你不能說他就不是人。

第三,孤立的經文無法解讀經文本身的含義。這個很好理解。我說一個「一」字,請問這是什麼意思?「一」看似簡單,但有很多意向,而由這些意向引申出的哲學意義更多,比如,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趙州禪師講「萬法歸一」,王陽明講「知行合一」,畢達哥拉斯學派講「一是純潔的」,黑格爾講「一與一切」。同樣是一個字,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有非常不同的解讀。經文同理,缺乏上下文,無法解讀。

即便有上下文,解讀也會有不同的含義。舉個我們國人更熟悉的例子,《論語學而》中有一句話:「無友不如己者(君子不重則不戚,學則不顧。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楊伯峻先生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來往」。南懷瑾先生認為,這句話是對上文子夏所說的話的回應。子夏說,交朋友就要交有知識有品行的優秀的人。而孔子回應說,沒有不如自己的人,別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自己做錯也要改。蕭民元先生認為,這裡「不如」與前面的「主忠信」連在一起,說的是「不像自己一樣重視忠信的人」。缺乏「忠信」的人,很難成為君子,不要與他們交朋友。陳志歲先生認為,這裡講的是,人各有所長,虛心學習。做錯了不要怕悔改。這與《論語述而》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傳達了同一種思想。聖經的解讀與論語的解讀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也就是,在有上下文的情況下也會出現不同的理解。

第四,這段經文到底說的是什麼?首先來看上下文:

24「當那些日子,在那災難以後,太陽就變黑了,月亮也不發光,

25眾星從天墜落,天上的萬象震動。

26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滿有能力和榮耀,駕著雲降臨;

27他要差派天使,把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地極直到天邊,都招聚來。

28「你們應該從無花果樹學個功課:樹枝發出嫩芽長出葉子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

29同樣,你們甚麼時候看見這些事發生,就知道他已經近在門口了。

30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一切都必會發生,然後這世代才會過去。

31天地都要過去,但我的話決不會廢去。

32「至於那日子和時間,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天使和子也不知道,只有父知道。

33你們要小心,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期甚麼時候來到。

34這就像一個人出外遠行,把責任一一地交給他的僕人,又吩咐看門的要警醒。

35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家主甚麼時候來到,也許在黃昏,也許在半夜,也許在雞叫時,也許在清晨。

36恐怕他忽然來到,發現你們正在睡覺。

37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是對眾人說的,『你們要警醒』。」

馬可福音 1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 CNVS

作為正教會慕道友,我聽到的解釋是這樣的: 我們不應該算計末日審判哪天來,然後跟上帝玩時間遊戲。因為這樣對我們自己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把人類與上帝分立的,不是上帝立下的條條框框,而是我們自己的私信與私慾。這些東西無法一兩天就改過來,而是需要長期的培養與修鍊。我們應該從每時每刻做起,通過聖子,潛心悔改,虛心學習,恭敬謙卑,不驕不躁,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做一個優秀的,真正的人。我們的每天都應該像末日審判前的最後一天一樣度過,這樣生命才不會被浪費。而聖子是上帝向人類最完美最終極的啟示,是所有人的模範與導師。如果聖子都出於謙卑,而選擇不知道這個答案,我們人類就更沒有理由去胡思亂想這些問題。


以下照我所知道的,嘗試講清楚其中的和諧

神是「全知全能」的,同時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又各有特性,互不相悖。「全知全能」是神的屬性之一,這一屬性同時也與神聖潔、公義、良善、慈愛等屬性相和諧。那麼可以說,神是「不能」犯罪、「不能」不照公義審判人、「不能」不向他喜悅的人施慈愛的——這些絲毫不會違背神「全能」的屬性,神的「全能」從來與任何罪惡的「能」無關絲毫。

神是「全知」的,父神知道末了審判的日子,也本在父神的預旨之中。同時,父神也要將這個奧秘向聖子隱藏,聖子就順從了父神的旨意——正如他順從了父神的一切旨意。比如,【太16:53-54】」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耶穌基督本「能」,但他因順服父神就甘心被捕被人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卻絲毫不影響耶穌基督「全能」的屬性。照樣,關於審判的那日,聖子也順從父神的旨意,也絲毫不影響聖子「全知」的屬性。聖子的「全知」與聖子對聖父的「完全順從」,這兩個屬性必然是和諧的。這樣美善的「全知」才是真正的「全知」

聖子的不知(末日),是因著對聖父的順服而「不知」,三位一體的神是全知的。如果有人不認同這真正的全知,拿人自己對全知的要求去要求神,就任憑他吧。他就好比要求「全能」的神要「能」犯罪一般,是全然荒謬乃至邪惡的。與自己美善屬性相悖的神豈是真神呢?但耶和華是獨一的真神,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

而聖父甚至將「那日子」向子隱藏,我們更當愈發敬畏,存警醒的心,因為在意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

盼望以上內容稍微將其中的疑惑解釋清楚


家裡買房子,媳婦知道要買了,但啥時候買,還是在老公下決定的時候。

這能說是家裡人有矛盾嗎?


現在你找個二流網路寫手穿越到幾千年前寫的東西都比聖經要有邏輯的多。


尼西亞會議確立的同質論consubstantialis,只是表達子和父有同樣性質、相同屬性而已。在宗教語境下,每個人類也是同質的,但顯然他們不掌握同等的知識。

當然,這完全是基督教內部的自我神學解讀。以我的主觀理解,就是這個窟窿不算特別大,在已有理論上稍微扣一點細節,就可以補上了。如果想拿這個駁倒信徒,對面又不是stereotypical的無知教徒,很可能會被化解,建議找一些現在還沒有公論,或者各勢力各執一詞的爭議。


每次都要提及聖母 必須提醒是童貞聖母

如果少了童貞二字,就很容易讓人想到............呵呵樂

這個就是目前最大的矛盾了


推薦閱讀:

TAG:聖經 | 基督教 | 三位一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