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基督教而不是其他宗教成為了羅馬的國教?

這裡無意於討論亞威是否存在,亞威是否全知全能全善的問題。

我想問的是,為何別的宗教,比如SOL INVICTVS,MITHRA等等沒能成功成為羅馬的單一宗教信仰?為何羅馬傳統的宗教(信奉IOVE和IVNO)沒能出現一個商羯羅來成功改革?


我之前早就給別人推薦了這本書《基督教的興起--一個社會學家的反思》。(書名應該是這個~)

簡單的說,首先應該認識到當時羅馬傳統宗教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同時人們就已經開始選擇很多「新興宗教」,譬如伊西斯教,密特拉教……基督教只是這些成員之一,它們在「宗教改革」的過程中,有很多共性(甚至包括獨尊一神這點)。其實,就算基督教不會代替羅馬的傳統宗教,也大概會有某個別的教派完成類似的工作。(港真,我覺得,就算異教的新柏拉圖主義教派上台,他們的形式恐怕也會像基督教一樣。)

至於sol invictus信仰,我記得其歷史並不是很久啊,有官方強推的意思,自然沒有群眾基礎了。不能跟密特拉、伊西斯和基督教這樣的新興宗教比。但至於基督教(乃至於其中所謂的正統派)為什麼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除了書里提到的很多因素之外,我覺得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因為希臘羅馬的多神教有一個嚴重的缺陷:缺乏終極關懷

簡單地說,希臘羅馬多神教非常缺乏對死後世界的承諾,只有一個福地Elysium,但那是給英雄準備的,普通人死後只能去哈迪斯的地府受苦,就算不受苦,過得也不能說很好

但是以古代人的科學知識,他們相信死後一定有靈魂,所以這種前景顯然不怎麼吸引人,再加上當時大多數人光活著就很苦,死後的幸福是他們的一種急需的逃避之所,在基督教出現之前,就連一些地方性的小秘教,厄琉西斯秘儀、俄耳甫斯秘儀等等,就因為承諾了死後的幸福,都非常受人追捧,在基督教前後也有伊希斯、密特拉等等崇拜,都承諾了類似的內容

基督教能在商業競爭中取勝,是因為它脫胎出來的猶太教是一種對終極關懷承諾得比較明確的宗教,但猶太教的終極關懷僅限於猶太人,基督教在這一基礎上作出重大改革,將這種終極關懷普及到全人類,也不像各種秘儀一樣需要通過繁瑣艱深的手續,也就是在帝國範圍內第一個提出了信我就能得救的概念,填補了市場空白,最終獲得了壟斷地位

當然,按照這一趨勢,就算沒有基督教,也早晚會有其他宗教提出這個概念,從而獲得成功,只不過基督教恰好是在合適時間出現在合適場合的那一個


這其實是一個動態問題,因為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十字架的時候,羅馬人顯然是不care什麼亞威約書亞的,釘了就釘了,長矛捅了就捅了。在不久之前,屋大維請維吉爾寫詩《埃涅阿斯紀》,讚頌他這一支脈來自特洛伊的英雄們。

七丘之城是戰神阿瑞斯的後裔,羅馬人的祖先由母狼餵養長大,凱撒和屋大維的血統可以追溯到維納斯。

當時沒有人會考慮一個木匠的兒子創建的宗教將成為整個帝國的信仰,但是羅馬的確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他的認同構建。

如果熟悉羅馬的歷史的話,就會知道羅馬從一個城邦國家崛起到地中海霸主的過程中內部一直存在一種爭鬥,就是公民權的擴散問題。

羅馬從建城之後跟和斯巴達類似,是一個血緣社會,只有血統屬於城邦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公民,享有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但是隨著羅馬的擴張,漸漸征服義大利,他控制之下有了一大堆同屬拉丁民族的義大利同盟小弟,被稱為同盟者。

這些城邦一方面作為被征服者需要向羅馬提供各種服務,同時又和羅馬緊密聯繫,但是他們一直都不能得到羅馬的正經的公民權。羅馬這個時候就是字面上的「羅馬人的羅馬」,前91年,護民官保盧斯提議給同盟城市公民權,直接就被刺殺了,這個時候同盟小弟意識到自己永遠不可能成為羅馬公民,和羅馬一體,於是就決定分家單過,羅馬維繫霸權必須鎮壓,一來二去,雖然打贏了同盟戰爭,前90年,羅馬通過了《尤里烏斯公民法》同意給予這些義大利小弟公民權。

這個時候的羅馬就開始轉型了,他從一個單一民族的霸權開始擴撒,他開始變成一個橫跨整個地中海的普世帝國,其上層漸漸變得不在世單純的羅馬人,下層民眾中羅馬人的比例也很低,這個時候就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普世帝國。

一個普世的帝國就需要一個普世的認同,你跟一群色雷斯人講朱庇特的故事,人家根本不會甩你,沖你扔過來一個斯巴達克斯,你跟一群希臘人講講阿瑞斯的故事,你這是同人大戰原設。

另一方面雖然早期的羅馬皇帝們堅持把基督徒喂獅子(其實就是),但是基督教作為一個普世宗教真的傳播的很快,而且很快教會組織就在埃及、敘利亞、希臘以及義大利擁有了大量的信徒,而且最要命的是希臘已經基督教化了。

作為全世界最早的一種普世宗教,搭配羅馬這個普世帝國真的很合適,這是一個彼此選擇的過程。

還有一個就是因為三世紀危機,帝國財政入不敷出,動不動搞羅馬那種祭神慶典真的是燒不起了。而且比起酒神祭祀那種瘋玩意,基督教正常太多了。

相信我,只要是個正常人都會選擇基督教而不是那些古代宗教,浪漫的外衣之下很多智障的反人類內容,這點《金枝》是挺不錯的參考書。

希臘人是當時西方世界站在文化頂峰民族,在非暴力的情況下他們接受了基督教就意味著這個普世宗教可以進入任何一個民族之中。當然基督教本身也被希臘人給改造的希臘化了,眾所周知,羅馬人雖然嘴上說著不要,但他們身體還是很誠實的是希臘人的好學生。

這就跟中國人和印度人當時能夠接受佛教,所以佛教可以從中亞一直延伸到日韓是一個道理。

商羯羅能夠反攻倒算是因為佛教本身誕生於婆羅門教的土壤之中,而且他面對的是印度這個文化單一的群體而非一個普世帝國。就跟道教一樣,從黃巾道到天師道再到上清、全真,怎麼改其實也是中國人自己的範疇之內。

而羅馬人的普世帝國需要一種宗教思想調和敘利亞人、埃及人、哥特人、高盧人、日耳曼人、西班牙人以及最重要的希臘人,將整個帝國重構。沒有比基督教更合適的工具了。

佛教太遠了夠不到,隔壁的拜火教你想用也要問問庫思老同志答應不答應啊,一不留神帝國東部全是帶路黨怎麼辦。

這個過程其實還能找到一個例子,就是薩菲王朝的波斯,在薩菲王朝之前,遜尼派也是波斯的主流,但是薩菲王朝本身出身什葉派,就用什葉派整合波斯傳統,把遜尼派一一剝離,將古蘭經翻譯成了波斯文,完成了什葉派的波斯化和波斯的什葉派化,最終讓波斯復生。

君士坦丁大帝當時就面臨這麼一個情況,整個帝國在三世紀危機之後需要重建,羅馬這個山巔之城早就不在山巔了,他選擇了用基督教來重構帝國。等到了差不多半個世紀之後狄奧多西的時代,他本人就是出身西班牙的基督徒家庭,基督教徒佔據了帝國多數,基督教會已經漸漸演變成統治工具的一部分,推出狄奧多西敕令也就很自然了。

普世帝國需要普世宗教,當然普世帝國被民族國家擊毀是另外一回事,但是選擇基督教肯定是羅馬的最優解,不然不僅東帝國不存來了,羅馬自己都未必能熬過三世紀危機撐到五世紀。


前言:

羅馬人雖然嘴上說著我們重視傳統,但對宗教的真實態度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戰爭一不順利就喜歡在宗教上尋找突破口,比如說布諾戰爭時期從東方引進的Magna Mater,Cicero的On the Nature of the Gods里就很好的解釋了這一點

「The reason why men give to Jupiter the titles of Best and Greatest is not that they the hand that he makes us just, temperate or wise, but safe, secure, wealthy and opulent」

翻譯過來就是:

「朱比特是最高神並不是因為朱比特能把我們變得更有智慧,而是讓我們更強,更安全,更有錢」,看看,古羅馬的哲學家的思想是多麼的樸實啊,我們信讓我們變強變富的宗教,去tmd有智慧~~

對於羅馬人來說基督教據傳幫助康斯坦丁大帝和狄奧多西一世 在戰場上擊敗了敵人,他的信徒摧毀了很多多神教的聖地但卻沒有遭受神的懲罰,這對羅馬人來說誰強誰鶸已然明了了,況且最重要的是,信了教能當官,能減稅,最差還能發麵包,這麼實惠的信仰,為啥不信~~~

作為現代人我們可以說,神保佑xx,可以是多個偶然事件造成的結果,和信仰的改變並沒有因果關係,在狄奧多西一世廢除其他宗教前多神教還是有機會的,如果尤里安多活了幾年,再不濟康斯坦丁早死幾年也行,但是樸實的羅馬人可能會告訴你,你不懂什麼叫吃不到麵包~~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拆成幾個方面來回答

1,時代背景

2,康斯坦丁選擇/改造基督教

3,之後相對和平的轉變,和狄奧多西一世時期的最後一擊

4,為何其他宗教不改革,或者不反抗?

1,時代背景:

  • 從戴克里先開始的四帝共治到康斯坦丁時期,羅馬皇帝們嘗試了一系列的改革,宗教改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這一時期傳統的元老階級被徹底的從軍隊中驅逐了, 新的更龐大的官僚體系建立了起來,這個體系主要由各個城市的貴族,和行省的士兵們組成,以前羅馬精英傳統們服務的目的主要是服務自己城市/神明,而現在變成了服務皇帝,這些政治上的改革給了一個新宗教崛起的契機,同樣的情況同樣發生在屋大維時期,他也是把羅馬的軍事,政治到宗教進行了全方位的重組。
  • 這一時期的官方形象里皇帝已經是和神是同級了,在之前皇帝是神化的人(divus),這個和真的神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像Nero 還有Commodus這種真的把自己當神的,都被羅馬貴族在書里寫成SB了.
  • 在之前的羅馬官方的形象中,皇帝們可以打打擦邊球,比如說把自己(奧古斯都)的雕像的穿著和打扮做的和朱比特一樣,但是畢竟人神有別,在世的皇帝一般是不會直接和神站在一起的(這裡唯一的例外貌似是勝利女神)。
    • ps: 這隻限於官方形象中,比如直轄的城市,官方貨幣等,皇帝私下或者行省的城市並沒有這個限制。
  • 這在四帝共治時期已經被打破了,比如說下邊的這個硬幣就描繪了戴克里先(左)被朱比特加冕,右邊的馬克西米安則是被海克力斯加冕。

  • 在這一時期羅馬皇帝們,已經放棄了以前的和元老們共同治理帝國的表象,從名義到帝國的實際治理都是由新的官僚體系來負責,給了一個新的君主建立崇拜宗教(Imperial cult)的的契機 ,在康斯坦丁之前,這個新的宗教其實是一個東方化的羅馬宗教,這體現在很多事情上重回傳統,但是同時皇帝在這個體系下地位提高了很多,變成了和神同一級。

2,康斯坦丁選擇/改造基督教

  • 作為內戰的勝利者,康斯坦丁的個人家庭環境對他的影響當然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基督教歷史中最重要的事件(沒有之一),但是需要理解的是,他那時候的基督教和我們所了解的基督教是不一樣的,在當時古羅馬的多神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是地區性的,而且都不太一樣,比如有人信仰朱比特(宙斯),但是每個地方的背景故事都不太一樣,有的甚至天差地別,有的喜歡艹牛,有的喜歡艹羊, 有的甚至連名字都不一樣,但是這不重要,因為對於古人來說,神到訪每個地方的形態是不同的,所以故事不同很正常。
  • 同樣的基督教也是由不同的早期的教會領袖建立的,發展了兩百多年,觀點也是越差越遠,這個差別倒沒有上個那麼誇張,更像是DC/漫威漫畫里的宇宙,比如同一個蝙蝠俠的角色在各個不同的宇宙中的經歷是天差地別,但是角色核心的特點還是保留了下來,但是有的可能有超能力,有的則是普通人。 而康斯坦丁做的就是選擇了其中的一個觀點,然後說「組織決定,以後只有你是蝙蝠俠了」,同時東正教的體制也是在他創造/督造的,在這個過程中康斯坦丁大帝完全是主導的一方,他把基督教改造成了適合他統治的宗教。
    • 這當中最直接的改變就是,在康斯坦丁大帝之前,皇帝需要自己去宗教聖地(sanctuary)獲得神諭,而在他之後主教是被召喚到皇帝跟前,這其實從根本的改變了皇帝和神/神的僕從之間的關係。
  • 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地方就是,基督教在這時期和早期相比在神學上有了長足的發展,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宗教,基督教經歷了長期的被鄙視和解釋的過程,已經能用古希臘哲學的形式解釋自己的宗教(代表人物:Origen),到了三世紀末的時候,基督教已然在理論(哲學)上可以從羅馬流行的斯多葛學派(stoicism)來解釋自己的宗教,比如說約翰福音的第一章第一節中「太初,道已經存在,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個道在希臘文里的原文是「Λ?γο?」,直接的翻譯是文字/原因 的意思,而能翻譯成「道」的這個解釋就是來自於斯多葛學派,大概的意思是就是一種存在在自然世界的,影響世界進展的邏輯/有規律的的秩序。
  • 綜上所述,基督教算是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方,正好趕上了合適的事件,我個人的理解是,就算康斯坦丁不選擇基督教,也會選個或者創造個加強皇權的宗教,而且這個宗教要能把老貴族們隔開,如果拋開一神的信仰,這其實就是個新的東方化的君主崇拜的宗教。

3,之後相對和平的轉變,和狄奧多西一世時期的最後一擊

  • 之後的事情也不是一帆風順,不過基督教的運氣還算不錯(當然,康斯坦丁一家子表示就呵呵了),整個基督教化的過程相比其他宗教還是比較和諧的,多神教的老貴族大部分退出了核心政治圈,但是在地方尤其是帝國西邊仍然是保留了影響力,在3世紀-四世紀早期的時候,各種宗教都重新發展了起來,各種多神教的聖地(sanctuary)被皇帝們重建,而且除了基督教自己的文字記載,這一時期的碑文沒有任何的跡象表明基督教有基督教文學裡說的那樣大規模的傳播。

  • 在米蘭赦令(313)之後,基督教的領袖們自動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官員階級(ordo),而且康斯坦丁和他之後的基督教皇帝都在用人上偏袒基督教信仰的人,結果就是官僚和東方的軍隊都很快的掌握在了基督教信仰的人手中。而基督教的傳播也和皇帝的支持密不可分,以前的皇帝會以各種多神教的名義提供娛樂活動和免費食物,現在這個角色由各個地方的主教以皇帝的名義執行,保證了基督教在底層的支持度。 這一時期唯一對基督教有威脅的就是羅馬皇帝尤利安(361年 - 363年),但是可惜尤里安雖然有勇有謀,但是運氣不好,在遠征波斯的時候自己秀操作失敗,搭上了性命(和亞歷山大比差一個Cleitus the Black的水平)。
  • 到了狄奧多西一世的時候,非基督教的宗教都成了迫害的對象,他早期縱容基督教對多神教的各種攻擊(打砸搶),到後來的徹底禁止多神教,並且在冷和戰役(394)中擊敗了多神教為主的西方軍隊,從此基督教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國教。

4,為何其他宗教不改革,或者不反抗?

  • 這和之前提到的地中海宗教的性質有關,同一個宗教不同地方的差異都很大,根本就沒有統一的機構可以組織
  • 同樣的,對於多神教的元老貴族們來說,仍能在行省甚至羅馬城裡繼續自己的信仰,完全沒有必要反抗,等到真的晚的時候為時已晚,況且當狄奧多西一世在冷和戰役勝利後,他收繳了大量羅馬的多神教支持Eugenius的信件,在內戰或者改宗二選一的問題上,羅馬城的元老們很明智的選擇了後者。
  • 總體上來說,從三世紀後期開始,非軍隊的地方貴族幾乎不可能對皇權組織起像樣的反抗,而發起內戰的代價又過於殘酷,同時,最有實力的東方軍隊在尤里安死後基本上就被基督教皇帝和勢力完全控制住了,也極大降低了地方因為宗教原因發起叛亂的可能性。


想要更多了解可以看UCR教授Michele Renee Salzman的這兩本書~~~

Pagans and Christians in Late Antique Rome: Conflict,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in the Fourth Century

The Making of a Christian Aristocracy: Social and Religious Change in the Western Roman Empire


宗教方面,羅馬信奉多神教,且一直善於吸收被征服者的宗教,只需要把新的神加進「全世界的神殿」就行了。他們大多數的臣民也都是信奉多神教的,除了猶太人和後來的基督徒。

有時候一些宗教也會帶來麻煩。187 BCE, 議會廢除了對酒神的信奉,因為體面的人也借信仰的名義去飲酒作樂。

一神教則帶來了不同的問題:雖然羅馬人不干預猶太人的宗教,兩者卻衝突不斷,在66-74 CE的巴勒斯坦起了衝突。不少猶太人因此東遷。與此類似,基督教對一個神的崇拜也帶來了麻煩。但基督教聲稱可以接納所有信徒(universalistic), 並容易產生便於管理的組織(organization). 這兩點和羅馬自己的特點很像,為帝國在最後的幾世紀與基督教兼容殿下了基礎。

三世紀時,基督教已經在羅馬帝國擴散開來。因為羅馬不停歇的征戰、周圍蠻族(barbarians)的進攻、和物資的匱乏,許多人都被基督教中的救贖和安慰而吸引。大帝們最初指責基督教,說教徒帶來了麻煩,並刑法處置了一些教徒。犧牲的教徒成了殉道者(martyr), 反而讓更多人信了教。

311年,伽列里烏斯(Galerius)正式結束了對基督徒的處置,開始讓基督徒為羅馬人民和帝國的福祉祈禱。一年之後,Constantine Augustus夢到如果他展示一個十字架,自己會在帝位爭鬥中勝出。在勝利之後,康斯坦汀合法化了基督教。

此時,統治者們意識到基督教的兩個特點(單一性和組織性)可以幫助羅馬控制對權利的渴望和爭鬥。此後的一世紀內,基督教正式成為了羅馬的國教,其他的宗教都被稱作迷信(superstition)。信奉其他宗教,是要按照羅馬法律處置的。

上面所列舉的幾點可能是基督教勝出的原因之一吧。

參考:Jane Burbank and Frederick Cooper,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and Oxford, 2010. Chapter 2.


我們不妨轉變一下思路,看看羅馬之後誰因基督教獲益最多,很顯然是基督教會與日耳曼王國,這兩者在中世紀共同塑造了歐洲的封建社會,所以基督教的勝利在於它為羅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資源,其中最為成功的方面並不體現在民眾層面,而是體現在羅馬皇帝的「君權神授」化。

「君權神授」是基督教所提供的作用表現最為明顯的思想資源,它在帝國後期重塑了羅馬皇帝的合法性,同時還建築了後來日耳曼王國在羅馬境內統治的合法性。日耳曼蠻族是羅馬人對萊茵河—多瑙河的多個民族的統稱,其實這些蠻族才是我們現代歐洲人的祖先。在帝國的強盛時期,日耳曼蠻族被羅馬軍隊擋在萊茵河—多瑙河防線以東,隨著羅馬的衰落,防線逐漸荒廢,從第四世紀開始,日耳曼蠻族開始入侵羅馬,在西羅馬滅亡前後,日耳曼人已經在羅馬境內建立了多個王國反客為主。很多情況下,蠻族是入侵者和征服者,他們沒有在羅馬領土內統治的合法性,但「君權神授」為他們提供了在宿命和道義上統治羅馬土地的合理性,這並不是說蠻族在佔領羅馬土地後才開始信仰基督教,蠻族大多是在信仰基督教後才開始有了入侵和統治羅馬土地的念頭,在蠻族還在萊茵河—多瑙河東邊時,基督教如同革命綱領般指引他們入侵羅馬。而這種「君權神授」的統治權合法化方式還是羅馬人自己開創的,教會並不在乎君權是授給羅馬人還是蠻族,因為信教的羅馬人與蠻族都是平等的,而羅馬人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對蠻族充滿了鄙夷。

當初的羅馬人選擇「君權神授」作為統治權的合法化方式,原因在於在君士坦丁時期,傳統的羅馬皇帝已經無法再有效的統治羅馬,傳統的羅馬皇帝奠基於共和國時期,羅馬共和國的政體是元老院、公民大會與執政官的三權分立,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執政官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舉產生,一共兩個,在緊急情況下,會選出一個執政官被稱為獨裁官。公民大會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貴族構成。但這一政體隨著羅馬同盟的擴張逐漸瓦解,公民大會因地域太廣代表太多太雜逐漸失去了對政治局勢的影響力。在布匿戰爭時期,頻繁的軍事活動與執政官或獨裁官的大批死亡,使元老院在實質上獲得了獨裁官的任命權,作為軍事力量代表的執政官/獨裁官與作為貴族力量代表的元老院融為一體,貴族與軍隊扭曲了共和國的統治基礎。與此對應,羅馬市內的平民大會由一個城市內的組織升級成了國家構建,成為代表廣大平民利益的政治實體,平民大會選舉出護民官。平民大會與元老院間的矛盾是羅馬共和國末期的主旋律,軍隊徘徊在兩者之中,但大多時候支持元老院,導致由護民官發起的多個改革運動的失敗,使共和國陷入危機。而傳統的羅馬皇帝就是誕生在這個混亂的時期,羅馬皇帝大大地緩解了這個問題。

傳統的羅馬皇帝是羅馬軍隊的首領,或者說羅馬皇帝只有在軍隊中才會被稱為皇帝,而在其他場合併不會被稱為皇帝,對於元老院而言,羅馬皇帝被稱為獨裁官,對於平民大會而言,羅馬皇帝被稱為護民官,對於多神教而言,羅馬皇帝被稱為大祭司。羅馬皇帝是皇帝(軍隊對其首領的稱呼)、獨裁官、護民官與大祭司的混合體,這種混合體由沒當成羅馬皇帝的凱撒所開創。這一混合有著複雜的感情過程,羅馬軍隊在共和國時期是國有的,而且與元老院貴族的關係密切,但在共和國末期,羅馬軍制發生了變革,羅馬軍隊在實際中實現了私有化,在實際上逐漸效忠於個人,這極大地削弱了元老院,使元老院不得不與軍隊合作,將軍隊首領任命為獨裁官。平民大會同時也被兼任獨裁官的軍隊首領利用壓制元老院。相比皇帝、獨裁官和護民官,羅馬皇帝還兼任多神教的大祭司席位可能更具偶然性,因為凱撒最初就是靠當大祭司步入羅馬政壇的。

在回溯了傳統羅馬皇帝的起源後,我們回到原來的問題,在君士坦丁時期,傳統的羅馬皇帝無法再有效地統治羅馬,這不僅僅是一個皇帝的效率問題,而是羅馬皇帝這一社會角色的社會建構問題,這一建構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羅馬人當做效率問題來解決,所以在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前期,羅馬同時存在三四個皇帝,但多個皇帝導致了帝國的割裂,最後依然被一個皇帝君士坦丁所統一,也是君士坦丁頒布了米蘭敕令,君士坦丁之後的皇帝逐漸開闢了「君權神授」的模式。

在現在看來,羅馬皇帝成為「神授」的「君權」,有效地規避了傳統羅馬皇帝獲得合法性的隨意性,在過去只有是有人佔有了軍隊、持有某種社會改革立場或受元老院支持,他就可以成為羅馬皇帝,傳統的羅馬皇帝深受基督教化前的羅馬本地情況影響。「君權神授」成功地將羅馬皇帝這一社會角色從雜亂多變的帝國本土割離出來,成為可以與本土相分離的皇位繼承模式,「君權神授」的羅馬皇帝可以與羅馬本土的各個地方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一距離保證了新的羅馬皇帝不會像傳統的羅馬皇帝那樣經常受羅馬地方的左右。可以說君士坦丁及其後繼者利用「君權神授」的基督教思想資源是以羅馬本土為代價維持的君權,因此後來的蠻族統治者也可以藉助這一模式代替已經不是本土皇帝的羅馬皇帝統治羅馬,教會和日耳曼王國將代替羅馬傳播羅馬皇帝曾經維繫的世界主義。


結論是跟政治掛鉤。

跟其它舊教派新教派相比,當時的基督教更容易被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接受,這一點對於維繫在衰退邊緣的大帝國是比較有用的。

而在君士坦丁承認基督教合法性、慢慢偏向基督教以後,其他教派又更容易被不同政見者利用變成反對工具,那麼進一步遭禁也是理所當然。


《聖經》中有一句名言,「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母耳記15:22】

這句話很經典,每位牧師都奉為至寶。它的意思是說,上帝不需要你獻祭,只要你聽話、服從。

類似這樣的經文還有很多。

  • 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弗5:22】
  • 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地順服。【提前2:11】
  • 你要提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多3:1】
  • 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彼前2:13】

聽話、順服是基督教的上帝對子民的要求,並在《聖經》中一再重申。

所以盧梭才會說,「基督徒宣傳的是服從依賴。其精神太對暴君的胃口,他們總是對此善加利用。真正的基督徒是造出來當奴隸的;」

這是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的原因。

公元192年至235年,50年間,26人成為羅馬皇帝,絕大多數被刺殺,少數年紀實在老邁的才得以善終。為了穩定局面,戴克里先提出「四帝共治」。

紅:君士坦丁;綠:戴克里先

君士坦丁發現基督教一神教比羅馬多神教有更高的凝聚力,抗打擊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也意識到基督教強調服從——自下而上的、無條件的服從,這是他的夢寐以求的東西。

於是君士坦丁提拔基督教,用基督教取代多神教。

果然,君士坦丁在基督教提供的高效組織模式下,迅速消滅的其他對手,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統治者。基督教借君士坦丁之手迅速掃除異己,接管歐洲。

基督教總是善於與政治結合。誕生不久與依靠羅馬皇帝成功逆襲,隨後與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合作,全世界傳教,完成了土地和精神的雙重殖民。

如今這股勢頭正在侵蝕中國。

我感受到最近一段時間在知乎上傳福音的用戶和專欄又多了起來、活躍也起來。

例如:

為了應對這種傳播攻勢,我介紹一下「群體免役」。

如果社會中大多數人接種疫苗,保持對細菌的免疫,細菌的感染鏈就會中斷,疫情傳播就會被控制。「群體免疫」就可以保護到無法接種疫苗的人群。

同樣的,如果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對宗教傳播保持免疫,不聽、不信、不傳,宗教的傳播也會被中斷。「群體免疫」就可以保持到精神脆弱、易受感染的人群。


開始還是要說君士坦丁,首先要噴一下四帝共治這個體制就是飲鴆止渴,不僅不解決問題還會把問題擴大,戴克里先就是只管穩定就沒想解決問題。當時君士坦丁面臨的問題就是基督徒是很大的一隻有生力量,團結且堅定,他們開的條件也不過分,不用就是傻子。戴死後居然被他最煩的基督徒反殺了,也算是報應。

至於為啥多神教沒改革或其它類一神教為啥沒成功,我感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遺產,一神化早,而且入住羅馬也早,很早以前就吃完了底層人民的市場。再么中東這幾個教都有點原始宗教遺病,要改革真心不容易。黑格爾就表達過,中東宗教是從自然元素中尋找了神的碎片來造神,而基督教是從抽象的概念里造神。一個依託自然,一個立足於概念,哲學上就差一道呢。比如蘇美爾系列和埃及系列都因為每年大河泛濫發愁,就有每年世界重建這麼個梗。可其他大部分是非大河文明,就是依傍河流也沒有定期泛濫這茬,get不到這個點啊。這是依託自然條件的,自然條件不一樣代入感不夠啊。但人類思維方式還是差不多的,概念或一些範疇通用,那基督教當然有優勢了。


儒教統治下的中國,人口可以高達幾千萬,甚至是上億人,極具凝聚力,將漢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統一在一個國之中,而這個國只能有一個皇帝。即使發生分裂,分裂勢力的皇帝都將「統一中國」當做第一國策,這普天之下只允許存在一個皇帝。

基督教雖然是一神教,但是羅馬的體量實在過大,大概也有幾千萬個人口,眾多人口肯定會產生巨大的分歧。首先發難的是阿里烏斯教派,一性派、聶斯脫利派也紛紛登場,後來甚至發展到天主教與東正教的互開教籍。即使是在天主的西歐,也未合併為一個國家。

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因為阿拉伯文化圈與波斯文化圈的隔閡,並未統一。

多神教是更不利於國家統一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可以選擇信奉不同的神,最終只能是希臘式鬆散的聯邦。羅馬在短暫的時間裡通過軍事征服,擁有大概幾千萬的人口,要想加強統治,必須引入一神教。當時波斯有個拜火教,但是唐唐羅馬帝國怎麼能認波斯叫爸爸?而猶太教這種猶太人的宗教過於民族性,教義過於狹小,是不適合羅馬的。基督教擺脫猶太民族的束縛,要解救全人類,恰恰是適合羅馬的。但羅馬仍然還是太大太大了,即使引入了基督教,基督的神性、人性仍然開始爭論不休,後來因為東羅馬與西歐的分歧,導致最後的分崩離析。

伊斯蘭的產生,是因為東羅馬與波斯之間的連年戰爭,阿拉伯人既不會認羅馬人爸爸,也不會認波斯為爸爸,最後自己弄個宗教。只可惜一開始就出現了分歧,後來將波斯納入統治範圍後,一神教就控制不住了,只能分裂成兩派。


君士坦丁的父親尊奉無往不勝的太陽神,從而朝一神教邁出了一步。但是,基督教不是必然的選擇——它完全是君士坦丁一時的興起之作。公元312年,摩尼教(Manichaeanism)和密特拉教(Mithraism)的受歡迎程度不比基督教低,而君士坦丁原本很有可能選擇其中一個——如果這樣的話,現在的歐洲就會是密特拉教或摩尼教的歐洲。

耶穌,你要感謝三百年後的大聖人君士坦丁。


公元四世紀之前,羅馬帝國人民大多數信奉Pagan教,不過當時依然有其他數百種小教派。羅馬政府把這些小教派稱之為邪教,基督教也算是其中之一。基督教徒和其他所謂的邪教徒當時都受到了嚴重的政治迫害。

康斯坦丁大帝於公元306年上台,據說他的母親就信奉基督教。在公元312年的密爾維橋戰役之前,康斯坦丁曾命令羅馬部隊在每個戰士的盾牌上畫一些古代的基督教標誌(跟十字架不一樣),並向上帝祈禱。之後的戰役中,羅馬帝國竟然勝利了。因此康斯坦丁決定成為基督教徒,並於公元313年實行了基督教合法化的決議,給基督教徒提供了大量的投資,也逐漸開始拆毀很多Pagan教的傳統寺廟。康斯坦丁的兒子上台之後,繼續迫害Pagan教徒和其他非基督教徒。

由此可見,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不是因為這個宗教有什麼傑出的特點,而是因為我們人類一直都認為自己信奉的迷信是正確的,然後去殺戮和迫害其他那些信奉不同迷信的人。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註:Pagan指的是古代歐洲所有的多神教,和我們平時理解的「異教」不同。


大概是因為自然多神教缺乏統一解釋權吧,皇帝需要一個宗教能夠統一民眾的思想,同時這個宗教能夠被帝國統一控制管理。多神版本眾多重新編輯困難可能每個德魯伊或者祭司講的故事都不一樣。而基督教的文獻相對一致性很高。


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是它的幸事也是壞事,對於羅馬人也是。

羅馬人之前的多神信仰,或者說它融合了它統治下的所有神。當然希臘神話體系是它們的主體,這個信仰對於羅馬人是個癌症,性太過開放了,同性戀,獸交....反正比演的還要誇張。基督教作為一神教,要求的一夫一妻,對於羅馬人來說也是一種治療。然而羅馬人的藝術創作也停止了。

基督教之前是沒有什麼贖罪券那些東西的,羅馬人改造了,成了天主教,東正教。


首先第一個問題,如果不是基督教,那會不會是「類基督教」的東西?

然後,為什麼會選擇基督教或者「類基督教」?

最後,為什麼會產生基督教或者「類基督教」?(中國沒有,印度沒有)或者說原始部落的信仰是如何演變出猶太教的?

呃,看來我也只能挖坑不填了。都是從非洲出來的,想法差別怎麼那麼大呢?造成這種差別的初始原因是啥?這個估計是無從考究了。


因為神看這是好的呀。

下一題。

你們回答的只是神定意以後的實現路徑,並不是原因

這就好像回答「一個人為什麼被殺」,回答成了「因為子彈破壞了生理機能導致了生理活動的崩潰」。——難道該判子彈坐牢么?

其實物理主義史觀只能回答「如何」問題,而不能回答「為何」問題。而「如何」並不能替代「為何」。

只要你問歷史「為何」,你就是在假設歷史是一部有主題的戲劇。

物理主義史觀是不承認這個主題的。歷史壓根也沒有動機,「為何」要在何處安放?


基督教一上來認定人生而有罪,這多麼符合剝削階級利益,被採納為歐洲各國國教還有什麼疑問嗎?相反,類似佛教那種鼓吹什麼眾生平等,儘管只是口頭謊言,不衰落才是怪事


1.當時羅馬的思想相對於來說 深受古希臘影響 特別是亞里士多德 柏拉圖

基督教當時的神相對來說 更近似柏拉圖理解的神 所以受眾很廣 更容易傳播

2.他們的某些障眼法儀式讓信眾接受度增加很多(例如:洗禮讓人產生身份認同 懺悔治病 聖水治病 還有某些其他的東西讓人誤以為自己確實看到神跡 這些東西可以參照張角黃巾軍 那時候的符水治病 懺悔治病 這些在中國的秘密宗教歷史上都有很多類似的 某些特製的水確實可以治療一些病 你不向耶穌基督懺悔 向其他你覺得可以依靠的東西懺悔 向仙向佛向花花草草阿貓阿狗懺悔 只要你覺得你可以依靠這個東西 對某些病確實有效 原理未知 事實確實存在)

3.當接受度不低的時候 打擊越大 凝聚力越大 而且教主在很早以前就預示了打擊 信徒就會更加接受 讓凝聚力更強 信徒的思想會更凝聚 更認為自己信的是真理 對當政者更加仇視 (這個可以參照 中國歷史上的各個在朝代末期以神仙佛名義的起義時傳播的教義中都有末日論的影子 張角:黃天已死蒼天當立 後來的宋元起義有彌勒降世 末法時代 據說以前佛教有彌勒凈土現在基本沒了 就是因為宋元反賊多傳播彌勒凈土 清末太平天國拜上帝教 歷史上這麼多秘密宗教雖然被打擊很多 但是一直存在 為什麼?因為在信徒觀念裡面 你打擊我 這個契合了我的宗教信仰 你打擊我 那肯定是教主說的末世來了 我信的是真理 我要傳播真理 愚夫愚婦爭相蠱惑 向現在中華大地的很多邪教組織的長盛不衰 基督教天主教功不可沒 )

4.人民的愚昧是可以被人利用的 大多數人肯定都是愚昧而不自知也不願意承認的 當時其他宗教很難get到人民對於自身愚昧合理性這個需求

另外問一下有沒有滅宗教的


基督教是一神教,對於多神教的羅馬來說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問題和之前的猶太人一樣,他們都拒絕為了羅馬效力。這也是羅馬統治者迫害基督教的原因。

但是基督教有廣泛適用性,不知在猶太民族中,而且可以推廣到其他人中。

加上隨著羅馬的衰落,在國境附近為了安全,居民逐漸選擇城內居住,城外耕田,更加速基督教傳教。

最後就是歷史的趨勢還是需要出現能夠改變歷史的人,就是君士坦丁。赦令其實是給所有宗教信仰自由的通行證,不過目的和結果讓基督教得到正式的認可。


羅馬國時,當初有影響的是猶太教,而從猶太教分裂出來的基督教其教眾漸多且教義強調當世忍辱來世進天堂,正合。


推薦閱讀:

TAG:基督教 | 宗教 | 羅馬 | 拜占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