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除了四雙八輩的勝義僧,其餘的出家人都不算僧寶?

上雪下相法師 / 文

問:請問法師,有人說除了四雙八輩的勝義僧,其餘的出家人都不算僧寶所攝嗎?

答:這都是不通事理、不明法義的顛倒惡見,這種人往往以理難事、以小難大,於所學經典不能融會貫通,沒有善知識教誨,或者自學成才,師心自用,不聽不信法師所示。其實不論大小乘,都是有凡夫僧和勝義僧的區別,凡夫僧中皈依的主體則是堪做羯摩的和合僧團和一切持戒、不持戒的比丘僧。

正如佛陀初為提謂商人皈依時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來僧。而此未來僧者,即是指凡夫僧乃至證果的勝義出家僧。若單指勝義僧,那麼勝義僧不屬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證果者,皆是勝義僧,常住此方他方世界,世尊即不應雲「皈依未來僧」,直雲「皈依僧」即可。

例如,文殊菩薩先佛二十年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後於釋迦法中出家。而在未見佛時,一切外道法所不能降。世尊雲,菩薩久住首楞嚴三昧,此即是勝義僧所攝。佛陀乃一切智人,此時已有勝義僧住世,如來不當不知。

又勝義僧中,常住世間者,如兜率內院之諸大菩薩及三果所居五不還天中聖人也,如來大智通,從兜率天將生,示現成佛後,具足三明六通,不當不知此二天有聖人住世。若知而故云皈依未來僧者,此僧定非單指勝義僧,而是指一切凡聖出家弟子及清凈僧團是也。

況且經雲,在家弟子雖然證果後為勝義僧所攝,然僧團做羯摩時,亦當遣除,不得共法。故若有雲僧者必是單指四雙八輩之勝義僧,此即是謗佛謗僧也。緣何?律制僧法羯摩中不得別眾,然如來雲做羯摩時,當遣除在家得果者,豈非成別眾耶?

由此可知,在家眾證得果位,雖屬勝義僧所攝,然不得為人剃度受戒,不屬釋迦法中僧團所攝(故釋凈空雲在家人在一起修行也可以稱為僧,直是胡說八道也)。出家比丘,不論證不證果位,都是一切眾生的福田,都堪做一切羯摩,都可以傳承僧法、傳授居士戒法不斷。隨做羯磨法之不同,又分為一人僧(可做心念),二人僧(可做對首),三人僧(亦是對首),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七品不同。(平常所說之僧團多指此後四品僧,若一個僧團達到二十人,即可堪做一切羯磨,而非其餘的品數不得稱僧也。而僧之和合意,乃是指事和與理和並舉,含攝一切品也。)

不論在家、出家,唯有依戒修行,才能成就定慧,而此戒律之傳承,唯有出家眾堪任之。又此末世之出家僧團中,凡夫僧占絕大數,千僧中尚能感得一位聖賢僧應供。故此末法末世之此方世界中,凡夫僧乃一切眾生的皈依處,是大福田、是大依怙,於諸眾生有大恩德,豈如問者所言,不屬僧寶所攝?此直是屁話也,莫要理會。

引用:

複次,善男子!有四種僧。何等為四?一者、勝義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啞羊僧;四者、無慚愧僧。

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若一來,若預流,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發、不服袈裟,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而有聖法得聖果故,勝義僧攝,是名勝義僧。

云何名世俗僧?謂剃鬚發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別解脫戒,是名世俗僧。

云何名啞羊僧?謂不了知根本等罪犯與不犯,不知輕重,毀犯種種小隨小罪,不知發露懺悔所犯。憃愚魯鈍,於微小罪不見、不畏,不依聰明善士而住,不時時間往詣多聞聰明者所,親近承事。亦不數數恭敬請問,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修何為妙?作何為惡?如是一切補特伽羅啞羊僧攝,是名啞羊僧。

云何名無慚愧僧?謂若有情為活命故,歸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於所受持別解脫戒,一切毀犯,無慚、無愧,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內懷腐敗,如穢蝸螺,貝音狗行,常好虛言曾無一實;慳貪、嫉妬、愚痴、憍慢,離三勝業,貪著利養恭敬名譽;耽湎六塵,好樂淫泆,愛欲色、聲、香、味、觸、境;如是一切補特伽羅無慚僧攝,毀謗正法,是名無慚愧僧。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五》

【何謂「僧寶」】

善男子!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文殊師利及彌勒等,是菩薩僧。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是聲聞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聖道法,利樂眾生,名凡夫僧,雖未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獲無量福。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

復有一類名福田僧,於佛舍利及佛形像,並諸法僧聖所制戒,深生敬信,自無邪見,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讚歎一乘,深信因果,常發善願,隨其過犯,悔除業障。當知是人信三寶力,勝諸外道百千萬倍,亦勝四種轉輪聖王,何況余類一切眾生。如鬱金華,雖然萎悴,猶勝一切諸雜類華。正見比丘亦復如是,勝餘眾生百千萬倍,雖毀禁戒,不壞正見,以是因緣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養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無有窮盡。供養前三真實僧寶,所獲功德正等無異。

如是四類聖凡僧寶,利樂有情,恆無暫舍。是名僧寶不思議恩。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卷第二 報恩品第二之上

2018-4-3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修行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