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努力,正在毀掉你自己

中等的、可預見結果的事情,必然換來中等的、可預見的努力。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大致是說,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演技似乎不再是挑選演員的最高標準,許多好劇本也因此被一些有流量沒演技的小鮮肉給演砸了。

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流量明星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在默默地努力著。

比如,《武動乾坤》里,楊洋因為拍戲遍體鱗傷,甚至連形象也不要了,在土裡跌摸滾爬是常態。

但結果還是沒能逃過收視率的滑鐵盧。

劇中見到美女時誇張的笑容,調情時的擠眉弄眼,都讓人直呼受不了。

其實,流量明星們的敬業精神並不輸那些老戲骨,只是他們大多努力錯了方向。

太想證明自己,反而用力過猛,暴露不足。

一如在職場上努力的我們,常常拼盡了全力,卻看不到效果。

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努力,是否掉入了3個誤區:

01

目標定得過低,而不是過高

當我們給自己定的目標難以實現時,常常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好高騖遠,目標定得過高?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覺得目標太難實現,往往是因為目標太低,而不是太高。

有研究表明,當人們把目標定得較低時,很難把潛力發揮到極致。一部分原因是目標越低,競爭就越激烈。

激烈的競爭不僅僅會降低我們獲勝的概率,還會影響我們的發揮。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一批學生參加同一個競爭性測試,有的組是10個人,有的組是100人。

結果發現:小組人數更少的學生,獲得的分數越高。也就是說,當學生們知道競爭對手只有幾個人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得更加努力。

這個結論不無道理。如果我們知道競爭對手太多,一來會心生怯意,二來會把失敗歸因於競爭太激烈,而這兩個因素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發揮。

《每周工作4小時》中有一句話非常經典:

中等的、可預見結果的事情,必然換來中等的、可預見的努力。

打個比方,如果你周末計划去郊外散心,你會提前好幾天做準備、進行路線規劃嗎?

不會。大多是到了周末,直接坐上公交或是地鐵就去了。

但如果你的計劃是周末飛到日本去看櫻花,你可能提前兩個月就開始準備了:申請簽證、買往返機票、做攻略。

對於目標也是一樣,定得太低則難以喚起努力的熱情,更別說為其「拋頭顱、灑熱血」了。

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曾說: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更大的危險不在於把我們的目標定得太高而實現不了;而是在設定目標時,我們把目標定得太低而輕易達到。

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270:努力》中說到:大多數人的失敗其實無關天賦,只是缺乏目標,不夠努力而已。

努力作為成功的一種必要因素,相當多人做得都不夠,也不到位。

02

對自己的意志力過於自信

每個人都知道,自律是一個人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而保持自律的核心基礎就是意志力的強弱。

於是,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和自身的意志力作鬥爭:

不甘心渾渾噩噩,於是刪掉電腦里的遊戲和美劇,收拾起床上的懶人桌,決定重新開始,無奈只堅持了一個星期。

想減掉身上的贅肉,養成健康的作息習慣,擁有性感的身材。於是不斷喊狠話、下決心,接著又不斷失敗,總會有那麼個意志力薄弱的時點,一次失守,便全線崩潰。

看了一篇文章,深受激勵,於是告訴自己,接下來一年,要100%努力,脫胎換骨……努力了沒多久,雞湯的藥效便失效了,去年的一切歷歷在目,你仍然是曾經的自己。

當意志力消失殆盡時,你也被挫敗和自責所包圍,信心在流逝,心氣在消解,終於沮喪地承認:我是真的不行……

其實,你不是不行,只是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總認為只要自己拿出十二分的決心,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目標都能達成。

但許多都證明,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如果之前已經消耗了意志力,那麼就很難動用意志力來自律

所以,如果你想要動用意志力做一些事情,比如克制飲食、夜跑等,白天就應該減少使用意志力,做一些不太乏味的工作。

《深度成長》一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說過:「你們會看到我只穿灰色或藍色的西裝,因為我正在努力減少決策。關於我要吃什麼或穿什麼等瑣事,我不想花時間去做決定。因為有太多其他的事情需要我去做決定。」

如奧巴馬所言,每天都高效工作的關鍵因素就是,減少決策,即減少使用意志力資源。

減少決策的核心就是把一件事變成例行公事。比如,從六套幾乎相同的西服中挑選出一套穿上,然後,自然而然地開始當天更重要的任務。

例行公事是創造新習慣和新行為的強大力量之一。

養成新習慣的訣竅就在於,儘可能地簡化這件事,並成功做好它,然後堅持一段時間。

當這件事變成一種習慣,就很難被打破。

03

永不停歇地死磕一項工作

人們總是認為,多延長工作的時間就可以多收些效果。

這就好比,一天能走一百米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米路,如此天天走著不歇,無論走得多久,都可以維持一百米的速度。

但事實上,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愈慢,以至完全走不動。

就像《深度成長》一書中說的:持續不懈的努力,沒有休息和獎勵,久而久之,就會導致收益遞減。

休息和反思會激發一些最有成效和創造性的時刻。這就是人們總是談論在淋浴中可以產生好創意的原因。

法國大數學家潘嘉賚曾經研究數學上的難題時,就有過這樣的經歷,剛開始百思不得其解,後來跑到街上閑逛,原來費盡氣力不能解決的難題卻於無意中輕輕易易地解決了。

可見,真正的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

「會休息」是一種職業能力,和溝通、表達、講演、時間管理一樣,是你實力的一部分。它是慰藉心靈、排遣焦慮的技術,它是冷卻技能、回血回魔的方法。

那麼,休息就一定是什麼都不幹,才最有效嗎?

其實不然,專欄作者菜刀少爺說,休息的精髓,不過兩個字:交叉

他舉了一個自己大學室友的例子:

這個室友是個技術極客,周五晚上從實驗室回來,說了一句讓人大跌眼鏡的話:「這幾天寫代碼太累了,周六我要休息一天,放鬆一下,看看《Linux 內核架構》……」

看如此燒腦的書,還怎麼能好好休息呢?

事實上,休息對這位室友而言,就是換換腦子。

就像現在「多線作戰」的上班族們,花了大半天的時間做一項工作,到了精疲力竭的境地時,馬上切換到另一個項工作,又能抖擻精神,士氣大振。

交叉休息的理論,正是先賢們所說的: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查理芒格曾經說,100個思維模型,就可以解決世上90%以上的問題。

任何問題,任何工作,都有與之對應的方法,只有找對了方法,你的努力才值錢。

願你我都能跳出誤區,找對努力的方向,而不是僅僅告訴自己,我其實可以更努力。

作者:飛白

本文原創首發於微信公號:精讀(ID:jingdu999)。更多書單、導讀、微課,終身成長者共同學習,100天持續行動,請關注微信公號:精讀微信小程序:終身成長詞典


推薦閱讀:

TAG:努力 | 自我提升 | 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