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性格不好的父母,怎麼改變自己的人生?


不要想去改變他們,不可能的。

也不要期待與他們和解,除非你能接受徹底放棄自己的生活,與他們糾纏一輩子。

如果你想給自己和下一代開啟一個新的人生,就是不斷努力,現在在地理位置上遠離他們,再從經濟上徹底與他們隔斷。減少寒暄互動和聯繫。

生理和心理上的遠離,是唯一出路。不斷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不把這種烙印帶給下一代已經算是成功了。


最討厭有人提到的所謂的接納、和解的論調了。

稍有忤逆,就能哭哭啼啼罵你翅膀硬了不孝順……

講話要小心翼翼,不然不知道哪句話又傷了他們那脆弱又敏感的心,又得哭哭啼啼罵我一天,說我嫌棄他們了。

動不動就一哭二鬧三上吊來威脅你,

都五六十歲的人了,還指望他們有任何改變了,那就是你太幼稚了。

所以沒辦法接納,更沒法和解,只能走的遠遠的,盡自己該做的義務而已。

也以他們為鏡,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做他們這樣的父母!


我個人經歷,我的父母性格都不好,都是無法冷靜思考,遇事就慌,然後指責他人,對別人大喊大鬧的人。

首先父母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很大,如何去改變,我覺得學校環境占很大一部分。我在小學時性格深受父母影響,脾氣十分火爆,就不受其他小朋友歡迎,但是那時都小,不在乎。但當我初中和高中時,在校時間越來越長,人就不能忍受被排擠被指責的孤獨。就會改變。去學習身邊的人的處事方法,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時間一久,性格就會被打磨的圓滑許多。

其次,是學校教育方面,我覺得我改變的關鍵有我們初中的「心理健康課」,學校社其的目的應該也是想引導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可能很多學校都沒有這樣的課程,但我覺得這樣的課程應該普及,並可以受到重視。

最後,總結一下,身為學生我在校時間比在家多,受其影響也多。我認為改變自己的關鍵,首先就是和性格好的人相處,去多看多學,讓自己身邊有良好的社交環境,慢慢的受環境影響性格就會變好變陽光。其次是不要和性格不好的人一般見識,不要去和他們吵,因為公道自在人心,吵架的輸贏並不重要,還會影響自己,得不償失。

希望大家都可以變得越來越好,樂觀陽光去生活???


不知道提這問題的朋友幾歲? 無論如何,都要勇敢。

"播種性格,收穫人生。"

父母性格不好,他們自己會收穫不好的人生。

至於你人生的好壞,要看你自己怎麼播種。

改變人生是一個大問題,影響因素可太多了,父母會對你的人生有影響,但那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所謂 "盡人事,聽天命",天命改不了,那麼想要改變人生的話,至少要讓自己做到 "盡人事" 吧,就你具體的情況來說,你認為父母性格不好,會影響人生。那就和父母分開住,自己住的話至少要先找份工作、養活自己吧?

最後,以我和父母多年來想要互相改變性格的經驗來說:

每個人都想變好,但是沒有人想要被改變。

他們是改變不了你的,而你更別想改變他們。


有個朋友的留言,我覺得有必要認真回答一下,當作補充吧:

這二位朋友好,看到你們在我的答案留下 "想要離開人世" 這樣的評論讓我很吃驚,我覺得自己也很有義務和二位聊聊。

我的判斷,你們現在應該還在讀書階段,生活的選擇基本都還掌握在父母手中。如果不是開玩笑的話,能說出 "不是我們不會養,是你自己太沒用" 這種話來傷害子女的父母,確實是水平很差的父母。

我從小到大學畢業,身邊的同學、朋友也有太多的垃圾父母,他們根本就不懂教育子女,有的甚至連 "愛" 都不懂,羞辱孩子的,罵孩子的,甚至是打孩子的比比皆是。我想告訴你們,你們雖然還小,但是你們的意識已經覺醒了,你們的判斷沒有錯,這樣的父母確實是垃圾,他們是糟糕的父母。我見過太多人,小時候被這樣對待,他們一直到現在還認為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有這個權利對他們這樣做。可想而知,這樣的傻子以後成了父母,又會比他們自己父母強到哪去呢? 就從這點來看,你們雖然小,但是我篤定,你們要是再過十年、二十年後自己成為父母,一定就比你們父母要強!

至於,父母如果對你說出這些話你要怎麼辦?

那還能怎麼辦? 理都不理他們啊! 該吃吃、該喝喝、好好活著、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人生成就,等到拿到這些成就的那一天,踏踏實實地說 "我今天之所以能取得這個成就,全都靠我自己!"。

關於 "養育之恩"

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不要把養育之恩看得那麼重,那麼神聖。我敢打賭一直到今天,咱們這兒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因為懷著 "結婚就要生個孩子" 這種順勢、從眾的心態把孩子生下來的,他們當初根本沒有想過要 "賜予你生命" 這件事,這社會上絕對會有很多人希望自己根本沒有降臨在這個世界上,他們還抱怨呢,"我根本不想來到這個世界,父母也沒經過我同意,憑什麼就把我生下來!"。以此看來,生了孩子的父母,不但不應該感覺自己偉大, 而是應該感覺虧欠自己的孩子,他們應該拿出自己可以創造的最好的東西去愛自己的孩子才對。法律也有規定,成年前,養育孩子、讓孩子受教育也是父母的義務,孩子也有權利得到這些。

所以吧,生了孩子,對孩子沒什麼恩,繼續養了孩子,也只能說你沒有犯法而已,如果不愛孩子,雖然不犯法,但是缺德。

沒上大學之前,每天的生活基本就發生在家庭和學校,你把這個家、以及父母當成自己的全部,可以理解。但是我真誠地告訴你,等你成人, 自己出去生活後,原來的家只是你生活的一小部分,生活還有太多有意思的東西等你們去經歷: 和自己喜歡的女孩兒在一起,通過自己努力得到了更好的工作,發現了一個新的愛好,和好友一起旅行探險,美食、電影、書籍、遊戲、音樂等等等等太多了! 隨便找到哪一個自己喜歡的,都可以讓你快樂、有激情地繼續生活下去。

既然都已經來了,就別那麼悲觀。勇敢活下去,好戲在後頭。


說說自我鬥爭的經驗吧

首先是脫離他們的影響範圍,這是最重要的,環境造就人!把能帶給你的影響降到最小。獨立居住,生活,儘可能的少讓他們參與,盡量多於優秀的人接觸,學習他們的優點,自己欠缺不擅長的部分,慢慢去模仿他們的思維方式。之後了解自己自己的問題所在,多看心理學,性格相關的書和文章,清楚的了解到父母哪裡做的不對,自己哪裡受到他們的影響。最後是改變,了解的多了,當自己在生活中出現模仿他們的行為和思想時,第一時間提醒自己,時間長了慢慢就改變了,我用了差不多了十年,建立了現在的思維行為模式。偶爾回去與他們接觸,又會不自覺的出現過去的行為模式,沒關係,當你發現的時候,就是已經意識到自己所在並且在改變了。

現在有一個很流行的看法就是父母不用經過考核就能當父母不配,甚至於父母皆是禍害。我認為這種看法對父母那一輩而言是不公平的,他們那個時候能夠餵飽自己已經不易了,當時的社會發現也接觸不到科學育兒的學習。都是言傳身教,父母的父母如何教育他們,他們就這麼模仿著去做。我們現在現代社會知識和經濟都爆發的時代,去抨擊他們各方面都匱乏時代的問題,是不是也有些想當然了呢?時代和生活狀態會影響人的性格及心理,他們不願意突破,故步自封,不想嘗試新鮮事物,守舊。但他們也有他們的美德,勤勞,節約,堅強,努力。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繼承學習到的。

更多時候,作為已經有了獨立思想的人,比起去挑揀他們的不足,更需要的是接受他們問題存在的現實及客觀原因,之後去完善自己,有了了解,才有改變,有了理解,才能建立更好的性格。


擁有不好的父母,我們的人生從此變得暗淡?

答案:未必。

01 不爭的現實——擁有糟糕的的父母我們誰也逃不掉

人最持久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更改的關係就是親子關係了。

這種關係在我們出生前就確定,而且一旦確定下來,就是一輩子,每個人被迫擁有了自己的父母。誰能成為你的父母這件事,作子女的毫無選擇權。遇到優質父母那是你幸運,更多的人會遇到糟糕的父母。

糟糕的父母長什麼樣?

有的父母很殘暴會瘋狂打罵孩子;有的父母很自私日子不好過拉著孩子進墳墓;有的父母自身問題喪失正常養育孩子的能力;有的父母自己很糟了卻熱衷在孩子身上複製自己;有的父母有各種原因和理由讓孩子自生自滅「野蠻生長」;有的父母又是把孩子徹底困住了手腳並拿走其夢想;有的父母是自己孩子成為剩男剩女的締造者。

無論父母是好是壞他們會伴隨我們一生,每個人的身上留下了太多太多父母為我們打下的印記。

即便父母逝去,我們身上的那些烙印還在,我們誰也逃不掉。

02 你有得選——不做糟糕父母的複製品,不做原生家庭的犧牲品

我們不能更換糟糕父母,糟糕父母且終身與我們相伴,這聽上去讓人好絕望,好悲哀。

無法選擇自己有一個怎樣的父母,但我們可以去選擇怎樣去應對這個事件。我們不能改變過去的事情,但是可以改變它們對我們的影響。

是的,我們還有得選,可以不做糟糕父母的複製品,不做原生家庭的犧牲品,我們還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

一位發展心理學家Werner,曾經對698個孩子從出生開始進行了長達32年的跟蹤研究。

在這個過程中,她監測著這些孩子遭受壓力的情況:從子宮內起遇到的不順、貧窮、家庭問題等等。這些孩子中有2/3的孩子來自基本穩定、成功和幸福的家庭。另外1/3的孩子則被標記為「有風險的孩子」。??

她很快就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在被標記為「有風險的」孩子群體內部,不同的孩子應對風險的表現也是不同的。

這些孩子中,約有2/3「在十歲前出現了嚴重的學業和行為問題,或者有少年犯罪記錄,精神疾病,或者青春期懷孕等」。

而其餘1/3卻成長為「有能力、自信和充滿關愛」的人。他們取得了學業、家庭和社會意義上的成功——而且他們總是隨時可以把握住新出現的機會。

她發現, 這些孩子擁有一種被心理學家稱為「內部控制點」的人格特質。這些孩子相信: 是他們自身,而不是環境影響著他們的成就。他們擁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核心是相信人的命運更多是由自己掌控。

擁有不好的父母,如何改變自己的人生。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03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並積極行動

首先,嘗試解凍僵硬的、充滿不滿和抱怨的親子關係。

接受我們的父母就是普通人,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不是完美父母,你也不是完美小孩呢?所以,我們必須相互容忍,辛苦且堅強地活下去。

我們的父母曾經也是苦難的小孩,也是他們原生家庭的受難者。也許只是他們現在沒有覺知到罷了。他們在用自己已知的最好的方式愛著我們,他們不知道、不懂得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對待子女。

為什麼他們如此糟糕了就是不願意改變?還抱著這樣態度的人,其實是你自己不願意改變。

之前講過關於父母這件事我們沒得選,父母要不要去改變,我們也難以去控制。除了去理解父母,接納他們,我們真的別無選擇。

要不就在憤怒、痛苦中走父母的老路,不知不覺要麼成為父母的複製品,要麼成為原生家庭的犧牲品。

其次,看到父母給自己帶來的限制。

父母給你帶來限制都有哪些?它們怎樣影響了你?

這樣我們能更清楚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真實的樣子。

就拿我說吧!某種角度上講,我也擁有一位不夠好的母親。我的成長倘若與母親聯繫在一起,頭腦里閃現出的故事或畫面幾乎是糟糕的。

母親不夠親昵、不夠溫暖,有一種隔離和疏遠感。幼小的我總會在吃飯時無意的把飯碗打碎,打碎了碗挨母親罵,下次吃飯因為恐懼會繼續打碎碗。

母親不喜歡小孩子多且太吵鬧,小時候我從不敢把小夥伴帶來家裡玩。小小的我,在街上太想要買東西時我便說:「媽媽,那是什麼?」我委婉地提出也被她委婉的拒絕。

一直按照父母標準行事,我是最聽話、最認真的小孩。這就讓我成為一個很壓抑的人,不會表達自己。

從小就覺得自己的家不溫暖,好冰冷。在家裡,母親不是念叨父親、就是在念叨我。我和父親習以為常的忍耐,整個家的空氣都涼涼的,壓抑得讓人窒息。

到後來我母親身患抑鬱,更理解為什麼小時候我沒有親密感的獲得,家庭氛圍為何如此很壓抑。緣於母親沒有更好的方式或能力撫育我,也不會經營她的愛情。

還有受母親影響我也是先天抑鬱氣質的女性。天生抑鬱素質的我,總是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事情可能存在的風險,過高估計事件的負面影響。常活在「我不夠好」的自我否定中,因為不夠好不敢去展現、不敢去表達、小心謹慎著。

梳理這些因父母帶來的限制和影響,真不是去憎恨父母把自己害成這樣。而是更好認識自己,認識家庭,認識父母。明白阻力,都是為了去更好掌控人生。

其實父母大多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好,我的母親也一樣,不可否的是她仍然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我的人。

最後,發現並利用自身的資源,做好自己。

薩提亞家庭治療信念強調:

改變是可能的。即便外部的改變非常有限,內部的改變仍然可能存在。

每個人,都擁有讓自己成功應對和成長所需的內部資源。

之前談到我受母親影響屬於抑鬱人格。人格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只要不過度,仍是健康人格;任何人格都有優勢,也有其劣勢。

既是??抑鬱人格,我就把它優勢發揮到極致,揚長避短。

大學畢業我後就一直在高中學校做心理教師。抑鬱素質的我在做心理諮詢時,人格特質的優勢就得到發揮,情感細膩、有同理心、容易跟來訪者共情。

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就是做心理諮詢師的料,有了更強的職業資格感,同時更堅定了以後職業發展目標。

也因為自己學心理學,母親原發性抑鬱症一發病情況就很重,還好得到相對靠譜的照顧,母親病情算是穩定了下來,堅持正確的治療還可以正常生活。

04 寫在最後的話

擁有性格不好的父母,你也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即使我們已經被"被動地"塑造成了一個樣子,我們仍然擁有改變的資源、力量及方式。永遠不要拒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可能性。

用李松蔚的話,「與原生家庭和解的過程,是與世界和解,也是與自己和解。需要跳脫,需要擔當,需要勇氣」。

願你我共勉!

[OK今天就說到這裡,喜歡可以點個贊。有類似關於原生家庭和親子關係問題,也可以私聊我,我一定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其實比較無奈的,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比我們想的還要大,還要深,還要根入骨髓。

我們總能在自己身上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即便我們深惡痛絕。

——填坑待補


我們每個人都保存著「原生家庭」的烙印,

除了學會了愛,也學會了「恨」,

學會了自我批評,學會了自我貶低……

我們沒有學到如何管理表達情緒

如何管理情緒……

但當我們發現了自己的「烙印」,也就是我們再一次改變的開始。

那些學會的,會慢慢得到修正

那些沒學會的,也會一點點地得到補充。

做父母是世界上最難的一件工作,可是世界上任何工作都需要培訓上崗,而只有這個最難的事情不需要培訓。而也就是因為沒有唯一標準的父母培訓,然後造就了不同的原生家庭,造就了不同性格的人。

能擁有一個有愛、溫暖、和諧的原生家庭,是一件莫大的幸福與幸運的事情。

可以猜想到,敲下這個問題的題主,想必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家庭里主要的角色便是父母,性格不好的父母,形成的便是糟糕的生活環境,不幸福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問題是代代相傳,父母也曾是受過傷的孩子,所以我們對他們不能只有責怪,最應該做的而是自我救贖。

父母經常吵架打架鬧離婚,支離破碎的家庭,讓自己沒有安全感。

父母性格不好,自己很難去理解他們,感覺沒有人愛自己,所以想逃離,也想著自己不會變成他們那樣。

......

「活在糟糕的成長環境里,我該怎麼辦」,相信這是所有覺得自己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始終困惑的問題。

應該怎麼辦?

接下來分享我在心理fm看到一篇作者為Zoi的文章中提到的3個做法。(作者簡介:Zoi 前世界五百強外企HRM,現主播、自由撰稿人,一個溫暖的表達者。我可能比你更懂你。微信公眾號:黑夜裡的光(ID:zoi-17))


1、認清現實,越早越好

這點很重要。

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在高低不平的石頭路上行走,被磕絆跌倒。他哭、他鬧、他罵、他氣,可路面還是那個路面,不會因為他情緒激動就變得平坦。

如果這個時候,身邊有細緻的大人能貼心地扶一把,當然更好,可如果沒有人幫他,甚至身邊的大人只會橫加指責、打罵,那麼他哭到最後,終究還得自個兒爬起來。

現實里,我們都是那個學步的孩子,只不過有的人學步環境天生優越,有的人缺乏幫助。

沒有平坦大道,沒有關愛扶持,孩子的哭、鬧、罵、氣,這都在所難免。抱怨、譴責,這是內心對現狀的對抗,更是因為現狀不能依照自己的理想去改變所衍生的不滿。

可惜的是,這種對抗對於既定現實無效。和石頭、和不能改變的人較勁,充其量,都只能算孩子氣。

不管現實中的你是否仍是小孩,身處這樣的環境,越早認清現實,放棄無謂的對抗,越早減少徒勞,卸載不必要的壓力。

意識的改變,一定先於行動。將意識調整至正面狀態,才能從心理層面避免更多衝突,把自己從抱怨和內耗的深坑裡撈起來。

成長,有時是場痛苦的接納,沒有誰一開始就心甘情願。

但若能早點開啟,受益的人,終究是自己。

2、把對外的依賴,轉變為對內的關注

要讓人無視身邊的環境,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人的本能都會依賴自己的養育者,以及自己所處的環境。

有些人的養育者就是不能給予安全感和愛,甚至在他們的生命中投射很多陰影。

不是每個原生家庭都能讓孩子享受充分安全的依戀關係,糟糕的成長環境帶來的是孩子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毀滅情緒。

我知道,那些沒有良好原生家庭的孩子,內心充滿不甘。你們可能還沒享受過家庭的溫暖,就被迫走向成熟。那份痛苦和遺憾,我都明白。

所以,我更要說,就是因為沒有可供依賴的環境,才更該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這種強大不是要你多麼強勢、多麼蠻力,也不是要你立刻就隻身闖蕩賺錢獨立,而是讓你現在起學會照顧並培植你的內心,讓它更安穩和更強大,讓它能支撐你在世間抵擋風雨。

歷史上有眾多出身不好卻功成名就的偉大者,現實中也不乏家境惡劣卻收穫美滿人生的平凡人,他們都無先天環境可依靠,卻能過上理想人生,靠的無非就是那顆堅毅勇敢的心。

很多人會說這個好難,擔心自己做不到。

沒錯,這個當然難,而且過程會很長。

但它卻是每個人能夠選擇和把握的命運。

我也知道,有很多人,在自己內心力量不夠時,下意識想要尋求和依賴外界幫助。比如,沉浸在網路世界,比如,現實里一遇到自己覺得聊得來的人,就立刻投入百分百的信任和情感。

我想說,尋找朋友當然好,但前提是你得先學會獨處。

無論現實社會還是網路世界,人際交往裡都充斥著大量的真與假、虛與實,你不能確保此刻你遇見的這個人,就一定是真心或長久的可靠朋友,你也不能保證,現在的良好關係將來就不會發生改變。而且,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過度依賴,也容易讓後者產生壓力,影響關係的正常發展。

所以,學會獨處,學會在心中撐起一把自我庇護的安全傘,即使外面風雲變幻,你不至於無路可退,無處可躲。

你的內心,才是你自己最終極、最可靠、也能夠最強大的退路。

和沉浸在現實或網路、無休無止的埋怨、憤懣相比,你是寧願一直遙遙無期的被動痛苦下去,還是不甘此生、迎頭痛擊做點什麼走出困局?

窮則思變。

與其等到痛苦無窮大時不得不改變甚至全線崩潰,不如現在起就開始,找對路子,找准方向。

而內心建設,一定是成長路上最重要的突破點。

3、自主教育,主動出擊,活學活用

很多人會問,怎麼做才算建設內心?

我一直相信,讀書是了解自己、解決人生諸多困境的、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誰的問題都算不上特例或先例,那些我們現在覺得是天大的難題,歷史上早有人遭遇過、攻克過,並留下過寶貴經驗。

我們要去做的,只不過是通過後天的自主教育,去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條路,然後借鑒、思考和改變。

每個人的問題不盡相同,多看看別人走過的路,多聽聽別人留下的心得,慢慢的你就會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但我不得不提醒你:心動不等於行動,借鑒不等於盲從。這句話有兩個意思:

1、如果你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也看到了別人的方法,卻不願意主動改變,那麼困境依然不會改變。

有的人,每每看到切中自己要害的書籍或文章,會驚呼自己的狀況是如何的一致。可是,激動過後,繼續延續過往的心理和行為軌道,一切照舊。

那麼,再多次的怦然心動,也拯救不了自己的人生。

2、不能完全照搬別人的經驗,你得主動思考、反覆總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也沒有一模一樣的人生問題,別人分享的案例和方法,最大價值在於給其他人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思路和經驗模型。

不能總指望著有哪個大神能全程指導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問題自己最清楚,只有經過自己的大腦加工,才能把別人的優秀經驗轉化為最適合自己的出路。

糟糕的成長環境,對個體成長的影響的確很大,但並不代表它就能把人的一生給一錘定音。宿命雖然不可選擇,但命運卻能通過後天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自主把握。

積極、勇敢地追求後天的自我教育,這才是真正決定你人生幸福與否的終極要素。

&>&>&>&>&>&>&>&>&>&>&>&>&>&>

在這裡

我想對所有深陷原生家庭困擾的小夥伴說:

我知道你現在的成長環境很糟糕,但你要相信,你絕不是世上唯一的苦孩子,你更要相信,你有能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雖然這條路有點長、有些難。

多去看看心理學的書籍,聽聽成長類的節目。既然你喜歡玩手機,我也想建議,你能否減少一些對遊戲的依賴,抽出時間去看一看人物訪談這類能賦予你正向價值觀的節目,比如,我推薦你看看《朗讀者》這個節目。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去看病、住院。如果想改變,讀書,就是最有效的良藥。

也可以和信任的人傾訴,包括我。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每一個要超越原生家庭的孩子,都是一個人在孤獨地與另外一個世界戰鬥。

我知道,你,你們,都不容易。

但也請明白:原生家庭是我們的起點,但絕不會是人生的終點。

加油!

我,還有很多的我們,在彼此看不見的歲月里,為你,和千萬個你們,打氣。


1

我不相信這世界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即便我對自己很了解,對孩子很好,和老公關係也很融洽,且認為我在教育方面超越了起碼自己的父母,但是我還是認為,我的孩子會有一天對我提出不滿,說我不是好媽媽。

我其實也很期待這一天,因為起碼她會去努力認識自己,掙脫我對她的束縛。

我相信沒有不愛自己小孩的母親,父親且不論吧,可是每個人愛人的方式不一樣。

有人的愛是熱烈且激情的,有人的愛冷靜又理智的。

有人的愛就是打罵攻擊,有人的愛就是恨。

還有索取的愛,還有專制的愛,還有令人窒息的愛。

可是這些都是愛,因為愛是一個相互的過程,一面是付出,一面是在別人的反饋中認識自己,愛是一種需要被確認的行為。

但是每個人愛人的方式不一樣啊,有的人會積極反饋和確認別人的愛,有的人並不會,甚至當你表達愛意的時候,還會得到完全相反的反饋。

2

早上我們在孩子外婆家,我女兒嘟著小嘴就在我臉上親了一口,那時候我的感覺是,天啊,不要啊!

可是我還是接受了女兒對我的很親密的表達。

當時我媽媽站在我旁邊,我媽媽就看不下去了,我就順口說了一句:去親親你外婆。

結果,我女兒屁顛屁顛追著她外婆跑著要親,她外婆一路逃竄,邊逃邊說:討厭!小討厭!不準親我!

我媽媽不愛我女兒嗎?

不是的,她很愛她的小孫女。

但是,她有一種我認為是肢體親密障礙的問題。

從小我和我媽媽感情很親密,但是卻從來沒有親密的肢體互動,我和我爸爸就更加沒有了。

但這個不是他們的問題,放在當年的時代背景下,能和他人保持親密肢體互動的,也應該非常少了。

當年那樣的時代環境,不牽牽手,不親吻,談不上對,但是也談不上有問題,大家都這麼做的。

可是放在現代,誰說我不碰我自己親生的孩子,這就大概率會被認為有病了。

在我們古代,更是不會有親密的肢體觸碰,那就是非禮了,每個人都必須守好自己的本分。

成年人沒有分家,還和父母同住一起,在一些時代就是違法的。

所以說,每個父母愛自己的子女,還具有時代背景。

我們現在的所處的時代在飛速的更替變革,僅僅10年前的思想放在現在都不見得適用了,更別說20、30年前,我們還是孩子時候,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

過去棍棒下出孝子,那個年代,哪個孩子不是被打大的。

為什麼過去被打的孩子容易出息?

因為在過去工作環境里還有一種人情和天命因素,不去爭搶,該是你的就會是你的。

溝通這件事並不重要,不去把事情問到底,接受表面的現象,這就是統治階級的要求。

這種情況下何必去培養一個會溝通的孩子,話說多了可能丟的不僅是工作,還可能是命。

時代要求你成為一個守好自己的人,再培養一個乖孩子,不爭不搶。

但是沒過多少年,整個社會環境變化了。

老好人開始吃虧了,不委屈自己,為自己爭取權益成為一件重要的事情了,思想開始活躍了,經濟收入不一定來自安守本分的一份工作中了。

那麼再培養一個乖孩子,就變得不討好了。

父母會開始注重培養一個比較全面的孩子,更注重孩子的內心了,會希望孩子不要再受到自己在工作中受的那些委屈。

然後一部分人認識到,不暴力培養的孩子,會比暴力培養的孩子更內心充實,新一輪父母開始選擇了不暴力和溝通。

可是,誰知道未來的時代會成為什麼樣,也許天道又輪迴了呢?

3

父母性格這件事,一樣具有時代特色, 父母的成長也反思,可是不一定能有我們現時代的眼界。

我們之所以認為他們不好,無非是我們成長進步了,他們卻還圈在他們的過去里。

一方面,我們要學會讓他們融合到我們的時代里,爭執必不可少,保持有底線的愛。

告訴父母自己很敬愛他們的同時,守好自己不要被侵犯。

另一方面,我們要學會去理解他們的歷史。

所謂的歷史,是客觀而不可改的,總有一堆事促成我們形成這樣的性格,而不是那樣的性格,理解的基礎上去溝通,就可以讓愛的方式變得比較可控。

4

總之,世事無完美,沒有打倒我們的,都只是一場偉大的打磨。


越長大越發現原生家庭帶來的一些不可逆基因,這時候就是去了解,然後克制,接著改變,最後去接納它。對,就是接納。我們在成長的過程就是完善自己得過程,但這條路是沒有盡頭的,這就導致沒有人是完美的,誰都有缺陷,所以感覺還是要以一個成熟的心態去對待自己的父母,去對待自己


可能我不會先告訴你怎麼辦!但我會先說影響,高曉松在奇葩說上面也聊過原生家庭的問題!他自己談論到,以前他聽到這個詞就會覺得(什麼東西,狗屁不通..類似)現在發現影響真的是非常大的!回過頭來一看自己最討厭的那10年真的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所以您的問題其實題目挺大的,落款是「人生」!所以可以會聊的多一點!

我們或許真的很不接受我們的父母,但是我們要知道,父母傳遞給我的東西,其實烙印在我們身上,我們長期一定是用著一個相對同樣的模式去「伺候」我們父母那種固定的模式.而這種慣性便是原生家庭的影響!這種模式表現出來的可能是和父母絕對的相反,或者是更過剩,父母不是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我們的模式固然不會太平衡!這種模式首先從潛意識反應,倒是思維,行為的某種模型,不想被父母影響,但其實不可能不被影響!然後會不會影響人生,尤其在現代這種交際相對密集性社會,可想而之!

那如何改變,這其實真的是一個慢活,細活!首先我們要研究我們的父母,如果是讓人難受的行為,一定來源於,怕,缺乏(尤其包含害怕失去控制)!那我們要逐一的去體會,我們的心裡變化,面對他們我們的思路和反應!然後我們日常生活中,這些東西父母傳遞給我們的怕,和被動形成的模式,在生活里,怎麼提現的!檢查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以及消化帶來的結果,理解成因(這裡我們涉及到個人的歸因能力,盡量審視自己的板塊)!

慢慢的這個模式,你會越來越清楚,再逐漸我們一點點改變自己的心念反應,變能打破原生家庭的業力模式,甚至打破自己的生命業力模式,變不僅僅是改變人生,而是能把握人生!


我不知道如何去告訴放下處於這種環境下或者曾經有過類似經歷的人應該怎樣做。

因為我太知道這其中包括了哪些殘酷,她們一定也曾無數次掙扎,無數次反抗,最後卻只獲得了對生活的無力感。

前不久看見知乎上有個問題 :

這無疑是最壞的結果。

儘管我們都不想承認,但多多少少總是會有被父母影響的部分,這也就是我們多次強調原生家庭幸福的重要性。

那些在充滿愛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他們身上那種強大的自信和安全感是我這輩子都模仿不來,無法擁有的。

但是難道完全不可改變麽?並不是。

我不建議在初期談如何改變父母 (這幾乎不可能),我覺得更應該是如何在現有環境下改變我們自身的心態。

(需要注意的是 : 改變不代表做錯,我們做的一切只為迎接更好的自己,)

首先我要明確,父母性格不好,原生家庭不好,童年教育差等等……

但那時的缺愛 教育問題都並不是我們未來可以無理取鬧的借口,也不能成為自己所有負面性格 行為的理論依據。

童年之後還有許多年,骨骼停止增長後,心靈還在成長。

我們的漫漫餘生,不是為了展示最初的疤痕,而是用來糾正當初無法掌控的錯誤。

要是想徹底擺脫父母 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影響。首先自身就應該刻意去忘記這些。(沒錯,就是刻意忘掉)

你的父母是你的父母,但是也只是你的父母。他們是他們,你是你。

好好生活,好好努力,等到經濟獨立就自己獨立生活。蝸居在家裡狀態將永遠不會得到改善!未來也盡量避免和他們一起生活(耳濡目染不是假的)但為人子女對父母的基本關心和財務保障仍需要有,如此即可,


原生家庭的條件是你永遠無法改變的,況且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問題,你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做你認為對的事情,大膽的嘗試。而對於父母,性格不好,但他們也是愛你的,這就夠了。


我爸媽性格就不太好,我曾暗暗下決心一定不要變成我爸那樣總脾氣用事的人,但是現在看來吧,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變成這樣了。我媽總要我去接納這一切,她說人應變的圓滑有氣度,可我認為所謂的圓滑有氣度並不是不斷地接納他們,因為一貫的接納與忍耐會讓自己迷失呀!

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本心,堅持你的看法,你既然不想變成他們,就要時刻保持清醒。怕衝突就把想法埋在心裡。反正說什麼改變父母,放心,不存在的...


如果你無法逃避,那就讓自己變得強大。

當你變得強大以後,你會發現你可怕的父母其實更像是無理取鬧的孩子。

這世上有許多大人都並不成熟,他們可能喜怒無常,可能特別執拗,可能特別情緒化,可能對你苛責或者忽視,甚至自私或者滿嘴謊話。

所以當他們做出這些事情的時候,你要讓自己想像一下,正在朝你發脾氣,說狠話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而是是強大的一方,是照顧和帶孩子的那個。

你要告訴對方,好啦好啦,別鬧了,我知道你委屈,你難過。不可以打人哦,打人是不對的。這樣的話不要再說了哦,我知道都是氣話,你並不是這樣想的,只是被情緒控制了對吧,好啦,沒關係的,別在意……

如果對方身上每天都籠罩著負能量,經常爆發,喜怒無常的話,建議帶父母看看心理醫生,疏導和移除障礙以後,他們會變得更好相處。


不說我父母怎樣怎樣了,反正我一直覺得自己有點慘。

現在自己也沒有改變自己的人生,只是一個苦逼大學生,但是我一直很開心。所以我以下說的不是改變人生的,是改變心態的。

希望可以有所幫助。

第一:關愛他人,不冷漠。人都是群居的,孤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應該學會去關愛他人,這樣才能贏的他人的關愛。有了不錯的人緣關係,心情自然會開心。

第二:自信開朗。自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它會讓你有時候連招呼都不敢和人打,和女生說話都結巴,但不幸的是如果父母性格不好,孩子往往都會自卑。所以越是如此,越要自信。說一兩個變的自信的方法,嘗試去取得一些成就,成就感會帶來自信。多交朋友,好的朋友猶如感情的後盾,也可以讓人變的自信。有時候害羞,紅著臉也堅持將事情做完,多來幾次就不會了。有機會多在眾人面前演講演講不失為一個變得自信的方法。

第三:經濟獨立。如果可以的話,嘗試出去外面兼職,端盤子也好,怎麼也罷。總之擺脫家庭的束縛,見識見識社會,這樣才會有所成長。才會明白錢的來之不易,才會有奮鬥的動力。

第四:善於總結、學習人家的優點。大學才開始看知乎的,以前一直沒有那麼多乾貨可供學習,所以自己的學習對象往往是身邊的朋友。為什麼他可以有好的人緣?為什麼他學習那麼好?可以偷偷的學,也可以直接請教。

——————————————————————

未完待續,看看有沒有人看先。


學會「看見」。

「看見」不僅僅是眼睛的看見,也是心靈上的看見,是指有意識地去觀察、主動地去思考某種現象或事物,了解前因後果,並獲得改變方法的過程。

首先要看見你的父母。

可能我們都以為我們自己很了解父母,畢竟朝夕相處,其實不然,等到我們開始參與父母的人生時,他們大部分都已經度過了二十多年的人生,他們最青春的時光已經過去,人格塑造也已經基本成型,我們接觸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 文化環境和他們都不一樣,如果我們從自己的世界觀出發,很有可能我們無法理解父母的很多行為與習慣,而這時就需要我們去「看見」父母的人生。

如何「看見」父母的人生?

首先我們需要儘可能客觀地去描繪出父母的樣子:寫下父母的基本信息,父母的外貌,受教育水平,職業,業餘愛好等。寫下你眼中的父母的人格特質,如是否情緒穩定,是否盡責,是否外向,是否宜人,是否開放等。

完成這一步之後我們對父母的認識可能會變的更加清晰和系統,接下來我們需要進一步去思考,是什麼讓我們的父母變成了今天這樣:去了解父母人生中重要的事件。了解那些父母生活中的轉折性事件,如輟學、畢業、親人離世,從小到大父母記憶深刻的事,如我爸對某次我爺爺揍他印象深刻,以及可能會讓父母留下情結的事情,如有的父母沒有考上大學而對此抱憾終身。

這會讓你更加清晰地看見父母的成長軌跡和他們人生中的重要時刻。

下一步,了解父母成長時的一個社會和文化環境,之後再思考這樣兩個問題:如果我經歷了父母的經歷的這些事件,我會變成什麼樣子?父母經歷的這些事情當中,有哪些會對他們如今的人格塑造起著重要作用,又會對我造成什麼影響?

以上幾步做完我相信你可以更加理解父母如今持有的觀念和行為方式,是理解,不是認同。你會知道,父母發展成今天這樣不僅僅是出於個人的想法,而可能還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父母可能在他們的環境中已經做到很好了,不能過於苛責他們。而理解的另外一個好處是你可以更加對症下藥,來糾正父母一些不太正確的觀念。當然,理解不代表問題可以解決,也不代表你需要和父母和解,只是你可以抱一種更平和的心態來看待父母不好的性格,也能更清楚地看清父母會帶給你什麼樣的影響。

其次,是看見自己。

看見自己,首先要去覺察到我們自己的想法和人格是怎樣形成的,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及自己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也許有人會說,覺察自己並不難,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覺察自我。然而事實上,我們都會有一些自己意識不到的潛意識存在,這些潛意識以及我們長久以來形成的固定的思維、行為模式很多已經自動化了,而這些行為模式很大程度上和小時候接受的教育、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有關,如果說我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並不是那樣如意,那當我們的自我意識發展成熟之後,應當去對一些不良的行為模式去進行相應的調整,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順暢,如果要進行調整,那首先必須要學會覺察。

覺察,就是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自動化的行為和反應。

上大學時,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一起去完成一項工作,朋友是主要的負責人,我在一旁協助,一番辛苦之後,工作算是順利完成,我沒有給予肯定和鼓勵,反而激動地提出了很多意見,這讓我朋友很是受傷,幸虧有老師安慰朋友,說我情緒不太對,讓朋友別往心裡去。

我後來自己仔細想了想,為什麼我那時會有那種奇怪的情緒反應,我發現是因為嫉妒,那項工作是我們第一次做,而朋友完成的很不錯,我當時在想,自己去做確實無法做到她那麼好,於是我便拚命挑刺,來安慰自己要強的內心。而自己的要強,恰恰是從小培養起來的一種性格,小時候起,父母就要求我要取得好成績,要比周圍的幾個發小都要好,我從下就養成了要比別人好的心態,而這帶給自己的更多是傷害而不是動力,因為總有一些事情,你沒辦法做的比別人好。而認識到這一點,也讓我走出了改變的第一步。

覺察是第一步,當我們認識到我們自己的不良行為模式之後,下一步就是用更加健康的行為模式去替代它,這是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很難卻是改變人生最有效的方法。

譬如當你發現自己的日常情緒是由很多消極的自動化想法產生的,如「我希望身邊的人都喜歡我」,因此你變的過於敏感,總是希望討人喜歡,那你就與這個想法做鬥爭,用「我不需要所有人都喜歡我」的想法來替代它。

譬如你發現自己明明不喜歡父母的性格,卻發現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性格竟然和父母相似,那你就要去思考為什麼自己會養成這種性格,父母以什麼方式影響了你,去阻斷這種影響,然後去看看自己喜歡的性格的人是如何為人處事的,去培養自己為人處事的方式。

譬如你發現自己的思考方式很是落後,那你就通過元認知的方式去提高自己的思考過程,閱讀相關的書籍。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如果持續地努力重塑自己的認知習慣和行為模式,你是可以掙脫以往不良環境加諸在你身上的枷鎖的,但是過程一定不會輕鬆。

最後,是看見社會。

去觀察這個社會的運行規律,了解人性的光輝與弱點。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這個過程我不敢妄言。

但若真的理解了這種規律,那麼取得自己人生的成功應該不是問題。

祝好。


如果你還沒有經濟能力,那麼請你好好學習,盡量保持樂觀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如果你有經濟能力了,那麼請你盡量獨立。能減少聯繫就減少聯繫。

因為如果你遇到一個不僅性格不好,而且還時常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給你添堵的父母。可能你會覺得在家每多呆一秒都是煎熬。

但是,作為子女。父母既然盡了教養義務,我們至少也應該盡贍養義務。


在初中的最後一年,因為我和當時的女朋友剛在一起,每天晚上都會發發簡訊,結果有一天早上走的急手機落在家裡了,然後就被我媽偷看了簡訊,去中國移動列印了通話記錄的單子,然後去學校找我們老師了。我記得老師和我媽都去罵了那個女生。我們倆成績都還不差,也沒有因為談戀愛影響到學習。總之我們是分開了,然後我媽每天都跟著我上學,處處監視,還要晚自習在學校做在最後一排看著我上課。總之在哪個裝逼耍帥的年紀,一個男生的家長天天這樣跟著意味著什麼相信過來人應該都能體會得到。反正從那以後我對家裡幾乎就沒有什麼感情了。其實我也很早就定下來了高中直接出國,這件事發生後半年多我就出了國,然後又因為移民問題整個大學幾乎沒怎麼和父母見面過。現在已經結婚,在國外定居了。父母每年都會過來幾個月一起住,但是我跟我媽幾乎沒有什麼交流,因為我從心底就恨這個人了,也沒有任何尊重的感情。

老婆也勸我和他們溝通一下這件事,但是我也想不到怎麼開口,也不覺得會有什麼解決辦法。雖然父母現在都對我好,但我也很難擺正心態。對他們的隔閡很深。只要和他們住一起,我幾乎就是時刻不開心的狀態。所以,要是有了性格不好的父母還是保持距離,減少在一起的時間,否則性格是會被影響的,不要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遠離!遠離!再遠離 遠離大法好

如果遠離不了 請多熬幾年 然後參照①

僅此一條建議

因為等你遠離後 有了自己的生活 去感受這個世界的一切 不是說外面的都是好的 但是你在問題父母那裡就是身困樊籠 思維眼界局限太大

這個世界美不美好 難道不想自己體驗一下么

不要讓自己困在父母陰影下一輩子

減少他們的參與度

首先能遠離基本最小也要16-18歲 其次就是經濟獨立

在此之前 獨自一人生存下來的幾率太小 沒有自保能力 只能先讓自己活下來

生於父母性格不好家庭的孩子

你們生來是無辜的

父母的問題你是改變不了的

遺傳 潛移默化的影響 不延續下一代 那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有些問題父母也不要自找理由了

父母對孩子發泄的一切惡劣行為換任何同齡人都是講不通的 然而你們對外並不會這樣

證明你們清楚知道對方有反抗能力就不會惡劣對待 可孩子呢?

以上前提是父母真的問題 不是衣食無憂下的偶爾矯情 是還是不是 誰問誰知道


推薦閱讀:

TAG:人生 | 父母 | 性格 | 性格改變 | 改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