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名賞析(萱草生堂階)

佳名賞析

萱草生堂階,但陟屺瞻馳。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故而,孝是做人之根本,孝是人倫之基,孝道思想也體現在名字上,比如這句「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就常被用作人名,如~閻立本

,杜道生,來矣鮮(來知德)。

下面講兩個出自詩經,有關孝親,思親的名字~

卞孝萱 朱屺瞻

先談談卞孝萱,的萱之意,萱草,一種草本植物,傳說可以使人忘憂,因此有「萱草忘憂」之說,其實也就是現代說的黃花。

詩經,《衛風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最後一句「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意思大概是哪裡有萱草,以解我憂呢?

這種說法還有《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

白居易,詩《酬夢得比萱草見贈》

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借問萱逢杜,何如白見劉。

老衰勝少夭,閑樂笑忙愁。試問同年內,何人得白頭。

也是一首以萱草解憂為意象之詩。

「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勞心插。」劉禹錫用杜康散悶,蘇軾用萱草忘憂。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萱堂代指母親。

那麼萱代指母親,出處何在?見之於《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朱熹注曰:"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

以思母,孝親,為內涵的詩詞有,[唐] 孟郊的《遊子》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元] 王冕《墨萱圖 其二》

萱草生北堂,顏色鮮且好。

對之有餘飲,背之那可道?人子孝順心,豈在榮與槁?昨宵天雨霜,江空歲華老。

遊子未能歸,感慨心如搗。

另外,椿萱並列,代指「父母」。

唐.牟融《送徐浩》詩:「知君此去情偏急,堂上椿萱雪滿頭。」

明.湯式《一枝花.子弟每心寄青樓受人曲》:「椿萱衰邁,松菊蕭條。」等等,而卞孝萱之名,自然是孝敬母親之意了。

這裡談談卞孝萱的事迹,卞孝萱(1924-2009.9.5),江蘇揚州人。著名文史專家,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劉禹錫年譜》、《唐代文史論叢》、《劉禹錫叢考》、《元稹年譜》、《唐人小說與政治》等。

卞孝萱,出生在一個破落的書香之家,他父親便去世了,從此家道中落。舊社會的婦女是不能拋頭露面,打工謀生的。因此先生與十九歲的寡母相依為命。靠賣古董以及親友援助和母親為鄰居做針線活的收入,維持生活。孤兒是寡母的唯一期望,並不識字的母親愛子情切,望子成龍,卻無力為他提供好的教育條件。為教五歲的兒子識字,每天先向鄰人學會幾個字,然後再回家教兒子。這樣的母親怎能不讓兒子感銘終生,如此環境下受到如此的身教怎能不使先生磨練出一心向學的恆心呢?長大以後,為了報答母親養育和教育之恩,卞先生就起名為「孝萱」。(參考相關資料)

後來卞孝萱也一直孝敬母親,直到母親去世,可謂是學林中孝親的楷模了。

再看,朱屺瞻

屺瞻出自,《詩經.魏風·陟岵 》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

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

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猶來無死!

《毛詩序》曰:「《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國迫而數侵削,役乎大國,父母兄弟離散,而作是詩也。」

可以說,是一首思念父母兄弟之詩,第二段,也就是朱屺瞻之名,所出之段,大意是「登臨荒蕪山崗上,遠遠把我媽媽望。似聞我媽對我道:我的小兒行役忙,沒日沒夜睡不香。可要當心身體呀,歸來莫要將娘忘。」飽含對母親思念之情!

錢鍾書指出:「然竊意麵語當曰:『嗟女行役』;今乃曰:『嗟予子(季、弟)行役』,詞氣不類臨歧分手之囑,而似遠役者思親,因想親亦方思己之口吻爾。」《管錐編》

朱屺瞻是近當代著名書畫家,出生於是清末1891年,江蘇太倉人,原名朱增鈞,八歲時喪母,九歲入私塾學習,受教於童頌禹先生,童先生每次帶領大家讀詩經,讀到《魏風·陟岵》,都看見朱增均淚流滿面。感其思母之心殷切,先生為其改名「屺瞻」。

朱屺瞻學文之外,也跟著塾師學畫,後來多方求學,探索中國畫的畫法,逐漸成為國內極負盛名的大畫家,他於1996年離世,是有名的「壽星畫家」。

名為屺瞻的還有一位清代著名的書法家何焯,字屺瞻。

何焯是江蘇長洲,康熙年間生人,他與朱屺瞻相似,幼年喪母,他本來字潤千,後因思母不忘而得字「屺瞻」。

何屺瞻工於書法,其書體秀蘊不俗,氣韻生動,故與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並稱為康熙年間的「帖學四大家」。

他不僅書法成就很高,而且學問十分廣博,清初學者李光地,考據學者閻若璩皆是其師友。

他一生著述頗勤,有《詩古文集》、《語古齋識小錄》、《道古錄》、《義門讀書記》、《義門先生文集》等。

因此,可以看出屺瞻一詞,無疑成了,思母之代名詞了。

相關詩詞還有,[宋] 洪皓《木蘭花慢·屬三秋正半》

屬三秋正半,暮雲斂、月舒圓。誤警鶴鳴皋,棲烏繞樹,魑魅驚旋。尋常對三五夜,縱清光、皎潔未精妍。須是風高氣爽,一輪絕後光前。

無偏。故國迢迢,千萬里、共嬋娟。但陟屺瞻馳,高樓念遠,寧不凄然。天涯更新雁過,□哀嗷、出塞影聯翩。空俾騷人嘆羨,向隅耿耿無眠。

宋 · 蘇泂《曹娥江 》

月下傾殘酒,風前讀斷碑。

采江那有意,陟岵不無悲。

樹影經船疾,灘聲到枕遲。

重來更何日,放棹欲何之。

筆者寫到這裡,也不禁感嘆中國傳統文化之飽含人情,而富有傳統文化的名字,其中的內涵,還需要我們發掘。

推薦閱讀:

TAG:取名 | 名字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