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什麼超能力,我只要復原力!

老闆決定安排我去另一個城市上班,本來還不覺得什麼,但是聽說那邊的領導不好相處,據說總是會在意某些細節,整天盯著業績指標不放。聽完之後整個人都有點精神煥散,焦慮不已。我一邊跟自己說:「沒事的,我可以的」。另一個聲音則在說:「哼,有那麼好的工作輪得到你嗎?肯定是塊硬骨頭。」

越想就越焦慮不安,毫不誇張地說,我不只一個晚上夢到這件事,夢裡的內容離不開:跟領導可以和平相處嗎?跟那邊的同事可以打成一片嗎?那邊的客戶難不難溝通啊?……真的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啊。

剛好最近在看久世浩司所寫的《復原力》這本書,我才知道我這種情況就是「對未來的消極預測」。

《復原力》的作者久世浩司,曾任寶潔公司和SK-II等品牌的管理相關工作,後專攻復原力研究,講授最新的心理學理論與方法。現為日本積極心理學學校校長,資深復原力教練。

復原力是指:「面對逆境、困難或沉重壓力時自我適應的精神力和心理過程。」本書正是教我們利用復原力來避免不安的控制、正面面對不安和通過不安來發現職業生涯的轉機。

一、如何避免不安情緒的控制

久世浩司就用自身的例子,跟我們分享了一個這麼一個故事,告訴我們,避免被不安情緒控制,有3個步驟。

有一天作者做完了手頭上的事情後,就在網上閑逛,接著在亞馬遜上看到了別人給自己的書寫的書評。書評的打分還挺高,但是作者認為那些評論的內容卻非常苛刻,幾乎是對他本人工作的批判。當時他就被一種強烈的不安情緒影響到不能投入到工作當中去。

即使被負面情緒包圍,但久世浩司還是很清醒,知道自己不能被這種不安的情緒控制。於是他採取了以下的方法。

首先,察覺自己的情緒。

通過三分鐘正念呼吸法,作者的心情終於平復了下來。他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包含著憤怒和不安。憤怒的是匿名寫書評的人文字非常刻薄;不安的是有可能因為這篇書評導致沒人買他的書。

然後,「馴服臆斷」。

為什麼用「馴服」這個詞呢?久世浩司在他的另一本書《抗壓力:逆境重生法則》里把臆斷分成7個類型,分別以「犬」來命名。在被書評影響的這件事上,引起作者不安就是那7個類型當中的「擔心犬」。因此,馴服這隻「擔心犬」,事實上就是讓自己不被這種不安情緒所支配。

最後,排遣自身的情緒。

作者認為壓抑自己的情緒是不健康的,向信賴的人吐露,情緒就可以得到整理。在他跟妻子分享了這件事情後,妻子對他的擔心——看過那篇書評的人都不會買他的書提出質疑,她認為一篇書評並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而且也有一些人買書都不看書評的。

到了這個時候,作者那顆不安的心終於陰轉晴,因此,下次應對不安要採取上面3個簡單的步驟,作者親測有效。

二、正面面對不安的負面情緒

1.認清自己是「愛擔心」還是「防禦性悲觀主義者」

作者在前言里就說的:所有人都會感到不安。感到不安就會擔心,擔心的大多數都是往不好的方面想的,這種預測未來不會順利的心理傾向,就是悲觀主義。

我們通常都以為相對於悲觀主義,樂觀主義更容易獲得成功,但作者告訴我們,美國的精神分析師朱莉·諾勒姆博士發現了另一種類型的人,稱之為「防禦性悲觀主義者」。這種類型的人有接近於悲觀主義的傾向,但是卻也能取得跟樂觀主義同等甚至更高一等的成績。

書中有一個自我診斷表,可以測試一下自己是不是屬於防禦性悲觀主義者。在這裡是不是發現了不安也並非一無是處了?是的,而且還很有積極意義。

2.化不安為幹勁,進入「心流」模式

對於防禦性悲觀主義者來說,不安情緒更是家常便飯。要緩解不安,多休息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化不安為幹勁,讓自己更有動力去開始工作,從而進入心流的狀態,也就是作者說的埋頭模式。

心理學對「心流」的解釋是:高度專註於某件事甚至到了忘我的狀態。然而,進入心流模式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1)明確的目標

(2)做有挑戰性的工作

(3)及時反饋

3.完成更高難度的挑戰

把不安的情緒當成一種激勵,這樣反而會我們專註地投入工作當中去,完成更高的目標,從而令我們實現自我進步。在作者看來,進步就是:「掌握能夠達成更高目標的能力。」當然,這個進步的前提是我們已經達到心流狀態才可以獲得的。

三、通過不安來發現職業生涯中的轉機

如果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位置一無所知的話,通過「S曲線」就可以幫助我們來預測轉機何時會到來。它是倫敦商學院的教授查爾斯·漢迪博士於1995年首次提出來的一套理論,它包括了四個階段。

(1)創業期。這是一個起步階段,大家都會熱情高漲,直到遇到一些麻煩導致事情停滯不前。需要不停地去試錯,才能有機會取得進步。

(2)成長期。這個時期,成長會非常迅速。比如一些商品的促銷和廣告將產生明顯的效果。

(3)成熟期。這是發展得最快的一個階段。擴大組織,新增人員,吸引了掌聲,等等。但是千萬別以為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這個時候往往伴隨的危機也是最大的,比如說競爭對手打價格戰。

(4)衰退期。正如電池的電會用完一樣,成熟期過後就是衰退期了。

但是漢迪博士的這套模型告訴我們,要規避事業衰退,應該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的成熟階段,採取畫出下一個成長曲線的行動」。

把這個模型運用到職業生涯當中去的話,就是在我們越是達到工作成熟期的時候,職業生涯的「轉機」就離我們越近。作者建議我們,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著手尋找下一個工作目標了。

當然,這個時候也許還會伴隨著不安,但是不安也是有兩面性的,就取決於我們把它看成是障礙,還是把它看成一個有激勵功能的開關,選擇後者,我們在職業生涯中就可以繼續成長。

看到這裡,我開頭的問題都解決了。實際上,這也是我職業生涯當中的一個轉機。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接受它。跨過去這個轉機,我將得到新一輪的成長,就像書中這幅圖一樣,在成熟期的時候,迅速畫出新的曲線,職業生涯的高度實現新一輪的提升。

把《復原力》當中提到的方法運用到自已身上,這其實也是一個驗證的過程。與其懷揣不安,倒不如把不安轉換成一種能量,專註於眼前的工作,實現自我的成長。就像作者說的:

自身的成長感是金錢難以替代的,它能為我們帶來長久的幸福感和充實感。

推薦閱讀:

TAG:職場 | 自我成長 | 走出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