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的階段到底有哪些?

靜坐,又名冥想,打坐,禪坐。名稱無數,所指的只有一個方法。

而在歷史軌跡中,由於各種變遷,靜坐產生了幾十種方法。

靜坐:通過正坐的姿勢,讓身體與雜亂的心靜下來。進入與日常不同的全面沉靜的狀態

一. 靜坐的分類主要有

1.觀修靜坐。觀,就是盯住目標的靜坐法。觀目標也分為多種。

比如,觀幻想中的佛像,觀白骨,觀鼻端,觀白光,觀息等等。觀的目標就有幾十種之多。

代表有:現代版觀呼吸,葛印卡禪修,白骨觀。

2.止修靜坐。止,是放鬆。是靜。跟觀的盯住目標不同,是不去盯住任何目標,全面的放鬆為主。

在古修中,靜坐,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放鬆,松到身體,大腦全面靜下來。觀,反而是後期的練習內容。靜坐的名稱也是由靜而來。有很多人認為,盯住目標能靜。其實,這是一種根本的錯誤。雖然可以初步靜下來,但是,由於盯住需要集中注意力,因此會產生緊張。

而靜,止修是不能緊張的。因此,止的靜坐是需要全面放鬆為主。不去盯任何目標。

止修靜坐,在世界上都很稀少。有出處的是:

《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

楞嚴經

》威德自在菩薩: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圓覺經》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止的概念)

3.止觀雙運靜坐。

止是靜下來,觀是盯著目標。

盯著可以干擾無力分清楚來龍去脈,不陷進去。

靜下來能讓干擾消失減少,從根源消除。

比如:古板觀呼吸。

止觀雙運的靜坐方法只有古人的文章中能看到。現代靜坐中,只有觀,很少有重視止的部分。

二. 止,觀,禪的基本概念。

  《圓覺經》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止的概念)

《圓覺經》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觀的概念)

  《圓覺經》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禪那的概念)

  《圓覺經》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三. 有資料可以查詢的靜坐階段有

1.《瑜伽師地論》第三十卷: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處之一:己一.九種心住,庚一.明體相】

一、內 住 — 於一切外境攝心令住內境。

  二、等 住 — 於內所緣相續安住。

  三、安 住 — 由妄念向外散亂,速當了知,還令安住前所緣境。

  四、近 住 — 於廣大境數數攝心,令心漸細,上上而住。

  五、調 順 — 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於正定心生欣喜。【等同於--第四智:生滅隨觀智】

  六、寂 靜 — 觀散亂過失,於三摩地寂滅不喜之心。

  七、最極寂靜 — 謂於貪慾、憂戚、惛沉、睡眠等生起時,寂 滅令息。

  八、專註一趣 — 謂得任運轉故,精進修習。

  九、等 持 — 由修專註一趣故,能得自在任運而轉。

十、初禪---四禪八定。(同步:四果。)

2.《十六觀智》第四觀智:生滅隨觀智 (udayabbaya nana)

此智是體會身心的生滅並且相續的感覺(妄執身心為相續的錯覺),現在看起來事實上是身心生滅的分離現象——在(修慧)當下。

行道智見清凈。如果修行正確的話,行道智見清凈是此智(第四觀智)所生的觀智,這樣稱呼它是因為它是正確之道,沒有混雜煩惱、貪愛和迷惑。

行法的三相(無我,無常,苦)(注1)都包含在此智之中——因此這個觀智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修行正確的話,在此智可將三相看得很清楚。智慧越增長,煩惱就越斷除;將身觀照得很清楚的話,修行者就可以自己觀察心法了。


推薦閱讀:

TAG:打坐 | 止觀禪修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