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電狂響影評||被多個國家翻拍的神片,終於讓中國人玩壞了?

完美陌生人

》看了2遍,《來電狂響》看了1.5遍,來談談我的感受(有劇透)

文/非相君

先科普一下,這部電影改編自2016年的一部義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原作因為劇本巧妙,早已名聲在外。希臘、西班牙、土耳其、法國、韓國、墨西哥多個國家都翻拍過。

《來電狂響》保留了原作的核心內容:七個好友聚餐,有人提議玩一個遊戲——與在場所有人分享當晚收到的每一條信息、微信和通話內容,由此引發了各種夫妻之間的猜忌,最後鬧到不歡而散。

作為看過原作的人,對影片中懸疑的部分已經瞭然於胸。所以尋找兩部影片的差異之處,成為了另一種樂趣。

總體來看,《來電狂想》對原作的深度做了很大的閹割

原作中的男同性戀佩佩,在影片中變成性取向正常的韓笑,可能是同性戀的話題在國內比較敏感,主創故意避開不涉及。

人物性格的改變也使得一些劇情邏輯上不合理,原作中的女主人心理醫生是個腹黑心狠的女人,因為她的情夫就在面前,所以才敢賊喊捉賊提議玩這個遊戲。

《來電狂響》的心理醫生戴戴是一個柔弱無力的人,看不出她會想害什麼人,由她提議來玩這個遊戲,就變得很怪異了。

原作中對於人性醜陋的探底,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表現。《來電狂想》就像隔靴撓癢,避重就輕,不敢去撩撥人性最深處的黑暗

電影大部分場景都在房子里,沒什麼變化,這很像傳統的舞台劇,很考驗演員的演技。《來電狂響》演員的演技實在是很尬,動不動就大吵大鬧,強行「耍狠」。什麼是「耍狠」?就是黑幫片那一套,我總結了「耍狠」的三板斧:一是叫囂,二是放狠話,三是砸酒瓶

《完美陌生人》探討人性,人是主要的,手機只是配角。而《來電狂想》中用了很多的內容去渲染手機給生活帶來的變化,顯然是把手機當成了主角。

手機只是一個工具,造成的結果的好壞,是取決於使用者的本質的。忠誠的人有了手機,依然會是忠誠的,想偷腥的人沒有手機,還是會有辦法偷腥的。把所有都原罪都推給手機,這樣的觀點顯得很幼稚很片面。

除了對原作中一些東西進行本土化,電影的主創們還夾雜了很多「私貨」,例如外賣小哥因摔倒導致超時被辱罵,女主播鏡頭前強顏歡笑其實是因為有個殘疾弟弟,小護士深夜值班與大洋彼岸的男友視頻……看得出主創們想塞太多的東西到電影里。作為一部喜劇片,麻煩你純粹一點,講好一個故事已經很不錯了,觀眾真的需要這些「廉價的人文關懷」嗎?沒有深化主題而是一味地堆砌內容,只會弱化情感,讓電影流於膚淺。

說了那麼多槽點,那麼這部電影有亮點嗎?也還是有的。

電影里的聚餐以一場婚禮的舉辦開始,以一場婚禮的被砸結束,這個設定也很有意思,表達了婚姻的脆弱。跟原作的以月食事件始終相比,少了一些魔幻主義色彩,但顯得比較接地氣。

原作的全職主婦的「不穿內褲」改編成「不穿內衣」,雖然沒有李楠脫掉內衣的鏡頭,但是細心的觀眾可能會注意到,李楠走出廁所後,內衣的帶子不見了。後面李楠為了掩飾自己沒穿內衣,耍了一個小心機,準備掀起裙子讓吳小江看內褲,還好被吳小江死死按住兩隻手,才沒有出現馬賽克畫面。這個地方改編點比較出彩。

心理醫生戴戴一番親密關係的C-P理論,也引發了賈迪,小江,文伯三個男人的集體自嘲,他們一個有顏值,一個有錢,一個有地位,卻在這個「田園女權」盛行的社會裡都混成了一個屁(P)。

雖然說電影的劇情很狗血,但這不都是從新聞上扒下來的故事嗎?上司侵犯下屬、窮小子傍上富家千金、出軌女閨蜜、女主播與金主私下進行色情交易……這不就是現實社會的眾生像嗎?現實社會可能比這個還狗血。

傻白甜嬌嬌前半場一直裝瘋買傻,傻到賈迪的老友們都在暗示賈迪是有心扎她車胎都看不出來。後面卻僅憑閨蜜朋友圈一張照片,就發現賈迪出軌了。印證了那句老話——女人在發現老公出軌這件事上,智商不亞於福爾摩斯。

結尾時,黑化後(放下頭髮)的嬌嬌對賈迪做出最後通告,只要你以後一心一意對我(做我奴隸),前面的事情可以一筆勾銷。這個場景像是編劇在自嘲,「劇本寫得再爛(不出來)沒關係,(我們可以改編別人的),爸爸投錢給你拍。」賈迪之所以選擇閨蜜,因為在她面前自己可以不用裝,當他放棄坐跑車而選擇去被圍毆時,他已經完成了一個編劇的人格升華,賈(假)迪變成真迪。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從劇本上來看,改編別人的9分劇本,就是改垮了也不會跨到哪裡去。從成本上來看,這部沒什麼外景、沒什麼特效的電影,簡直是太省成本了,肯定是穩賺不賠。

原作《完美陌生人》在今年5月被引進國內,雖然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但因為水土不服,只創下了五千多萬票房的成績。模仿者《來電狂想》兩天就超越了這個成績,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戲碼在此上演

咋看之下,《來電狂想》的商業模式跟國內某互聯網巨頭很是相似啊,看別人的東西好,就拿過來改一改自己用。一直在模仿,從未虧過錢。

好的電影就像一劑苦口良藥,品嘗時會讓你不好受,但卻能讓你得到某種治癒。但國內的觀眾就像一個還不成熟的孩子,沒法接受那些苦口良藥式的悲劇電影。

為了減少病人吃藥時的抗拒,人們給藥片包裹上一層糖衣。同樣的,國產電影要是想要讓更多觀眾接受,就得裹上喜劇這層糖衣。像《我不是葯神》和《無名之輩》,都是包裹著喜劇糖衣的悲劇內核電影,所以能夠票房與口碑雙收。

《來電狂想》會改編成喜劇的道理就在這裡。畢竟生活都已經那麼苦了,過年過節的,觀眾到影院看電影,不就是圖個開心嗎?

喜歡的這篇文章的話請點亮你的?贊?

文/非相君


推薦閱讀:

TAG:喜劇 | 來電狂響(電影) | 中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