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淺議——公孫丑章句下·第四節

原文:

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飢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他日,見於王曰:「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


自譯:

孟子到平陸去。對那裡的大夫說:「如果,您的警衛員一天三次失職,你會開除他嗎?」那大夫說:「不用等三次,就叫他走人。」

孟子接著說:「這樣的話,您失職的地方也很多。年景不好時,您的子民之中,年老體弱而死在溝壑之中的,年青力壯而流離四方的,有幾千人啊。」那大夫說道:「這不是憑我孔距心的本事能處理好的事啊。」

孟子又說:「如果,有一個人接受了別人的牛羊,替他看管,一定要為牛羊找到牧場和草料。如果他找不到牧場和草料,是該把牛羊還給主人呢?還是站著看牛羊餓死呢?」那大夫說道:「這……是我孔距心的罪過啊!」

另一天,孟子拜見齊王說:「大王手下管理都邑的大夫,我了解其中的五人。明白自己有失職罪過的,只有孔距心。我向您稱讚他。」齊王說:「這是寡人我的罪過。」


見解:

在這裡,可以看到孟子對失職這種事的看法。

失職有兩種情形:治理心態惡劣,治理能力不足

如果治理心態惡劣,上級起初就應認識到這一問題,而不該予以任用;縱使當初沒有認識到,發現他心態不正,也應當立即予以開除。齊王手下的大夫,多數心態不端,自己不僅沒能處置甚至也沒發覺;這就是為何孟子告訴齊王孔距心的事之後,齊王會說:這是我的罪過了。

而治理能力不足,不是賴在崗位上的理由。所謂「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孟子打得「受人牛羊」的比方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且更淺顯易懂。

為何孟子要在齊王面前稱頌孔距心呢?雖然他對於失職,自己沒有形成上述認識;但在孟子的譬喻和引導下,他能認識到問題,且打心眼裡覺得自己做的不對。暫且不談他後來做的如何,像孔距心這樣有所反省正是一切的開端;並且,畢竟「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一個人開始有向好的苗頭,怎麼能不由分說地潑冷水呢?

歡迎列位共談共學。有所疏漏,煩請指正。

推薦閱讀:

TAG:孟子 | 國學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