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忮不求」,孔子推崇這種人,但現在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了!

世界是平的。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時代讓我們曉得了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面貌

無孔不入的媒體,無所不在的網路,萬能的智能手機,各種各樣的視頻、音頻、圖片和文字工具,都讓我們有一萬個渠道獲得五花八門的信息內容。

於是,不管是大明星、大老闆,還是國王、公主和王子,所有大人物的名字都讓人耳熟能詳,似乎他們就像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可以隨意對他指手畫腳、評頭論足。

但這是一種錯覺,而且是帶有危險性的錯覺。

通過浮光掠影般的了解,你覺得里那些人很近,可實際上你們之間的距離猶如天塹一般。

比如你有機會在公共場合看到了某個「大人物」,你敢,或你能夠像平常一樣對他侃侃而談、嬉笑無忌嗎?

或許這時候你會體會到你們之間的巨大差距是客觀存在的,階層無形的鴻溝就在那裡,讓你望而卻步。

因為懂得了差距的巨大,許多人就徹底的絕望了,生活並不像網文小說中有隨隨便便的逆襲之路,人生的每一個台階都是那麼的艱難和漫長。

有時候你會清晰地感受到一根線,看似很近很容易,但實際上要逾越過去可能會是整整一代人都無法突破的關隘。

每一條魚都天生就想躍龍門,可龍門高千丈,魚的一生也難以跳到兩丈高。

你奮鬥一生的目標不過是別人的起點,這種還是幸運的,好多人努力一生都還夠不到別人的起點呢。

說手機里那些每天都被人提及的名字也許是太過遙遠了,我們或許可以說一說自己身邊認識的某些做官的、有錢的傢伙。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在人際關係中也是適用的。

俗話說,窮人也有幾個富親戚,而經濟情況差一些的、社會地位低一些的人在面對比他們更高一級或幾級的時候,能夠體現出他們自身的品性高低來。

窮人對富人,或平民對官員,一般來說會有三種態度。

1.有求皆苦。

如果懷著巴結人的心理,自然就會矮人一頭,仰著頭看人家,說一些廉價討喜奉承的話,想的是以此達到沾光的目的。

但是呢,他雖然是在討好別人,可心裡又對別人有嫉妒的念頭。

2.故作姿態。

這種是比較婉轉的巴結,就像老百姓說的「當XX還要立牌坊」,既想要討飯,又拉不下臉、放不下身段,自己心裡糾結、打擂台,別人看著也費勁,還不如第一種人痛快乾脆。

看似清高,看似聰明,實際上一眼就被人看穿了小把戲。

3.不忮不求

這四個字是孔子《論語》中的話,原文是: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翻譯一下,大意是孔子說,穿著破衣服和穿著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起而不以為恥的,(這樣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

《詩經·邶風·雄雉》里說,「不嫉妒,不貪求,為什麼說不好呢?」,孔子的學生子路聽後,反覆背誦這句詩。孔子又說:「只做到這樣,怎麼能說夠好了呢?」

虛榮和嫉妒,是人性當中根深蒂固的頑疾。

上面所說的兩種人,都是想要得到別人所擁有的,都想要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對於比他們富有的人,又是嫉妒,又是討好。

想一想你自己,比如你開小樂馳,朋友開大賓士,你們車子停在一起,你心裡是什麼滋味?

或者你騎著電動車,路上碰到開小轎車的朋友,臉上笑嘻嘻,心裡苦兮兮,酸甜苦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先不說人家有沒有物質上的優越感,只論你真情實感、有沒有動心?

還是有的吧,或多或少而已。

想起王陽明在考試落第時候的一句話,當時王陽明連續兩次科考不中,要知道落第對讀書人是一件大慘事,多少人寒窗苦讀十多年就為了一個科考得中,所以很多讀書人一旦看到榜上沒有自己的名字,無不失魂落魄,就是嚎啕大哭、斯文掃地的也大有人在。

但王陽明說了一句橫掃一大片的話:你們以落第為恥,我以落第而動心為恥。

所以,「不忮不求」,其實是一種聖賢的境界,你能想像王陽明這樣的聖人會對上官做出卑躬屈膝、伏低做小的媚上之態嗎。

就是李白,也都是放言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可知做官之難,也就是王陽明這樣的聖人才有「不忮不求」的道行。

對我們平常人來說,「不忮不求」可以作為對自己人格的一種磨礪。

「不動心」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絕對可以做到不嫉妒人家,其實每個人的人格和生命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命途所向,先別管別人如何,坦然面對自己就好。

儒家講得就是一個「窮則獨善其身」,可是能夠接受現實,正視差距,心地坦然的人終究是不多,所以孔子才那麼稱讚顏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如果你覺得這些很容易,那麼你可以試一試自己穿著破衣服、一副貧寒的樣子和一群有錢朋友一起把酒言歡的樣子——當然你要是很有錢,這樣做只會體現你的個性——實際上這說明的是一種人格的修養,孔子、仲由、顏回、王陽明都是這樣的人。

對了,還有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為大丈夫也。

我們如果真到了貧賤的境地,別說「不能移」,難說會不會移到爪哇島去。

人生就是修行,這裡給大家說一個訣竅,「不忮不求」其實是一個「念起即覺,覺之即無」的慢慢修養、漸進的功夫。

都是平常人,平常心看就好。

西方文學名著《簡愛》中,貧窮、地位低下的女主角愛上了貴族男主人,她對愛人說:

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你難於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於離開你一樣。可上帝沒有這樣安排。但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過墳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這種由於地位懸殊和金錢多少造成的對人精神的戕害,是非常嚴重的。

嘴上說不在乎很容易,心裡「不動心」很難,就像簡愛這個女人,嘴上說平等,心裡不也是小情緒逆流成河嘛。

最後,與「不忮不求」對應的就是嫉妒、討好的人,這種人對比自己強的人是曲意奉承,對不如自己的又是優越感十足。

所謂小人,如果可以辨別的話,「媚上者必欺下」就是了。

推薦閱讀:

TAG:孔子 | 儒家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