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

這是一場戰爭,一場開啟「新時代」的戰爭,大家回想一下,中國歷史上還有類似的戰爭嗎?沒有吧,可能中國歷史上的戰爭很多,從另一個角度來想,時代的轉變有哪些?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是禹傳啟家天下開啟的,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是戰國變法確定的,這些都不是靠戰爭開啟的吧!既然將一場規模不大的、還是對外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我們就得給及足夠的重視。要全面理解與分析這場戰爭,就得把握戰前雙方的情況,就像孫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此時的中國既不知彼,也不知己,故每戰必殆。

當我們看到1840年,希望大家注意,以英美法為代表的西方怎麼樣呢?是工業革命吧,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說,在經濟上,英國基本完成工業革命,美法即將完成;在政治上,英美法都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並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對吧?也就是說西方國家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到18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已經開始200年了吧,結束也有150多年了吧,這樣一個強大的、近代化的資本主義工業國撞過來了,我們什麼樣?戰前的中國與英國對此,他是近代化的,我是中世紀的,他是資本主義,我是封建主義,他是工業國,我是農業國,他是機器大生產,我是手工的自然經濟。兩大帝國一撞,誰頭朝下,已經註定了。我不是不希望中國贏,是中國沒有希望贏!有人說,這是英國蓄謀已久,因為英國慣於用武力征服與侵略他國,整個世界近代史,這樣的醜事英國干多了去,一開始,英國有沒有必要不採取其他手段就直接抽你?這對它而言也是不划算的,1792年,英國曾派馬嘎爾尼訪華,就是希望中國能打開國門以通有無,而乾隆的回復是: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看看皇帝的這番話,是什麼的體現?是自然經濟或小農經濟的體現吧?我什麼都有,我自給自足,我不需要你的東西,話說的這麼牛,你覺得乾隆強悍嗎?我不這麼看,兩千多年的小農經濟培養出來的就是小農民,小農民做大了,就是小地主,小地主做大了,就是大地主,乾隆就是個老地主,其思維就這樣,乾隆全然不知世界已經進入商品市場化,市場全球化,更不要提此後的資本與經濟全球化,強悍的話語在全球化面前顯得忒無知。一個極好的主動打開國門的機會溜走了,歷史告訴人,要麼主動,要麼被動,在時代潮流面前誰都迴避不了,主動的就是改革開放,被動的就是近代淪喪。

外交協商無法打開中國國門,因為中國嚴格執行閉關鎖國政策啊,英國就想了一個歪主意,走私鴉片,從1799到1839,四十年間,鴉片貿易增長了十倍,數以萬億的白銀流失,中國原本不是一個產銀的國度,到今天也是這樣,中國歷史上的白銀是明朝開始增多的,自新航路開闢後,世界白銀主要產自美洲,運往歐洲,最後有一半的流往中國,中國雖然不喜歡外來貨物,但西方人喜歡中國的東西,長時間裡中國一直是白銀的凈流入國,而走私鴉片,讓不產白銀的中國成為了白銀的凈流出國,這將給中國經濟帶來重創,大家想想誰會為此來買單呢?是普通民眾啊,民眾使用的是銅錢而非白銀,之前是一兩白銀兌換1000銅錢,白銀大量流失後,物以稀為貴,一兩白銀兌換2000銅錢,這就意味著銅錢貶值了,而明朝張居正改革以來,收稅只收白銀,不收銅錢,國家徵收同樣的稅,卻讓民眾承受了雙倍的壓力。這就是外來侵略所帶來的民族矛盾會激發國內的階級矛盾,後面馬上要學習的太平天國起義就是如此。鴉片貿易不僅傷害了中國經濟,還加速了政府官員的腐化,侵蝕了軍隊戰鬥力,扭曲了中國人的身體與精神,故有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大家都知道虎門銷煙是鴉片戰爭的導火線,仔細體會下這句話的邏輯,它是不是暗含林則徐挑起了戰爭呢?這顯然對我們的民族英雄不公,為何禁煙?是出於道義。我希望大家在這個事件上理解為英國走私鴉片與中國禁煙運動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

戰爭爆發了,英國在整個戰爭中兵力最多時有2萬餘人,而整個中國有80萬清軍,而直接參与這場戰爭的有20餘萬,並且戰場是在中國境內進行的,主場作戰應該對中國有利,但奇怪的是,這場戰爭中的絕大數戰鬥是英軍以多打少、以逸待勞,你們能理解嗎?英軍全為海軍,遠征中國雖要跨越大半個地球,但他們是坐船來的,在行軍中,可以吃飽睡足,而清軍得知英軍前來,靠得是兩條腿奔波,幾萬清軍其先鋒三千人剛到前線就被兩萬英軍發現了,英軍一擁而上,以多打少,打贏就撤了,後面大部隊再到戰場的時候,敵人早沒影了,只得再用兩條腿沿著海岸線追英軍。當戰鬥打響了,英軍火炮能射5公里,而清軍的常規精確「導彈」還是使用了數千年的弓箭,而非常規的紅衣大炮還是當年康熙爺爺打老毛子的博物館古董,這個紅衣大炮的設計技術還是明末的,用17世紀的武器來打19世紀的戰爭,用後腳跟想想就知道結果:英軍一分鐘40發炮彈,清軍火炮3分鐘一發,難怪林則徐哀嘆「器不良技不熟,不務此,既遠調百萬貔貅,恐只供臨敵之一哄。」也就有後來的中國學習西方器物的洋務運動。打到1842年,道光說不打了,我們來談談吧,簽了《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大家在條約中找一找,哪些內容與英國發動戰爭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首先我們來看看英國侵華的根本原因是什麼?1785年瓦特發明改良蒸汽機並大規模應用於工業生產,人類跨入「蒸汽時代」,機器大生產變革了人類的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擺在英國面前的是幸福的煩惱,機器生產要吃的——原料,機器產出要市場,到了1840年,在全球尋找原料產地與銷售市場成為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他們把眼光投向了東方,針對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英國採取了「炮艦政策」。就算沒有中國的禁煙運動,英國也會發動侵華戰爭,因為它急需中國市場,而《南京條約》里,最能反映英國需要的就是要求中國開放通商口岸與關稅協定。

說及關稅協定, 這裡有個細節,在兩國談判的時候,英國提出:希望中國大皇帝制定一個統一而公平的稅收…中國方面就反問:什麼樣的關稅才是公平的?是不是要雙方協商而定呢?英國喜出望外「對,是的!」就這樣,雙方協商中國對英商徵收5%的稅。當英國人拿著條約走了,美國人來,好嘛,簽個比英國更好的《望廈條約》,法國人來了,簽個比美國更好的《虎門條約》。當時中國方面處理美法條約的官員叫耆英,當他處理完兩個條約後,很得意的宣稱「中國自有外交以來,最偉大的外交成果在我手中誕生了!」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想的哈:我跟英國簽訂條約,現在美法來了,如果我們不跟後者簽,他們跟英國人長一個樣,他們極可能冒充英國人來和中國做生意,他們會感謝英國而仇視中國,現在我給他們了一個比英國人還好的條約,他們就會感激中國,而英國則認為美法不勞而獲,就會與美法產生矛盾,最好雙發打起來,我大清最後來個漁翁得利,把你們都給收拾了…看看吧,這就是當時中國「職業政治家」的外交思維,最後美法英掐起來沒?沒有,英國拍著美法的肩膀說:小美,小法,幹得不錯!我們誰上都一樣好。如何理解?大家還記得《南京條約》的附件有個內容:片面最惠國待遇——如果中國給了他國優惠,就必須給英國同樣的優惠。沒有近代化的頭腦,要辦近代外交,想不賣國都難!

如果1842中英貿易為100指數,隨後雙方貿易會上升,將近300多,但到1854年,又回復到97,上升的原因很簡單,中國被迫打開了國門,後來下降又是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自然經濟具有排斥性,國門剛打開,外來資本主義必然衝擊本國的自然經濟,會導致它逐漸解體,但也僅僅開始解體,它仍然具有很強的抵禦能力。這個時候,英國商人與政府發現之前的戰爭白打了,於是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也趁著中國內亂,1856年英國聯合法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了《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這個時候北方鄰國沙俄趁火打劫,通過幾個條約強佔了中國東北與西北達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加之此後蘇俄策劃外蒙古獨立,中國近代領土大為縮小,主要與我們這個北方鄰國有關,近代中國,除了俄國,日本也對中國提出了相當大的領土要求,與之對應的英美法德對中國的領土要求較小,也就是說日俄與英美法德對華外交政策不一樣,而一國外交主要取決於該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他們都是資本主義國家,都需要市場,但日俄是落後的,帶有封建軍事的帝國主義國家,而英美法德是先進的,日俄在爭奪中國市場中必然競爭不過後者,索性直接把中國領土變為日本或俄國的,這樣他們就達到了壟斷的目的。而這些列強幹的這些事留給我們的是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化。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