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隨筆:話說家人

家人,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有血緣關係或者附則在血緣關係周邊的一群人。

最近被家人拉進一個學習群,進群後沒有多想以為這是一個學習分享交流的地方,把我自己寫的文章順手轉發分享在群里,沒有想到的是一次簡單的分享引來群主的一片疑問,當時沒有看到信息,過後才看到,我不僅也有了疑問,學習交流的群難道不能分享生活隨筆得文章嗎?我用簡單的回復跟群主溝通了一下,群主還是有些勉強,分享文章也就作罷了。順手翻看了群里的聊天記錄,才知道這是一個以群主為主,對群友稱作家人的學習群。

我在想既然你把群友稱作家人,那麼為什麼不能讓群友分享自己寫的文章呢?文章只是生活隨筆而已,既沒有營銷又沒有廣告的,不影響群的學習主題呀,群友是家人,那麼家人的意思你理解嗎?為什麼把群友稱作家人呀?

於是我就想寫一篇關於家人這個詞的文章,家人本身是個很親切溫暖的辭彙,家人的應用範圍應該很小而且必須是在一個族群里,這不是一個廣泛的辭彙。一個群既然把群友稱作家人,那麼你的群就應該是群友們的家了吧。

家的定義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家人在家裡就是合作親密的關係,家人在家裡是可以分享交流的,家人之間既能享受彼此之間帶來的溫暖跟關愛,又能享受彼此之間的監督和利用。如果說你的群有主題,有限制,那麼請你不要把我稱作家人,我們只是萍水相逢的群友而已,你的群也不過是自嗨的聚集地,不是家。

家人這個詞最早是在一位認識多年的網友那裡聽到的,我們03年認識,08年她開始做某利的直銷員,後來做得特別好,級別也升到了高位,有一次她要演講,特別想邀請我去她們聚會的演講現場聽她演講。那時我還在工作沒有時間參加,她就把演講稿發給我看看,在她的演講稿中我第一次看到了家人這個稱呼,當時就這個稱呼問題跟她一起探討了一會,我說:你這裡用的家人這個詞是不是用錯。她告訴我說:沒有用錯,在我們這個團體里都是這麼稱呼彼此。我不屬於她們的團體,後來也沒當回事。

去年隨著微信朋友圈的擴大,經常被拉進營銷推廣群里,才發現原來家人這個詞已經被大家使用的這麼頻繁這麼泛濫了。

在這類群里無一例外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你被稱作家人,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雖然你被稱作家人,但你在群里只是一個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的家人,在這類營銷推廣群里你的唯一作用就是花錢跟接受,沒有發言權,沒有交流權,一切由群主決定。

比如賣水果的,賣衣服的,賣課程的,賣茶葉的,賣玉石的,賣醫療的,賣傢具的等等,不管群里的信息多麼豐富,群成員有多少,群主獨大,把他想灌輸給你的東西強加給你,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這樣組成的群你覺得是家嗎?被稱作家人的你舒服嗎?現在只要被拉進這種家人類型的群里,我都選擇了退群。

後來發現家人這個被歪曲了詞在群情激昂的傳銷演說中應用最多。有幾次我被拉進網上被稱作是家人的演講群,出於好奇聽過幾次演講,感覺不好,見識一下即可。不知道那些被家人打動了的群友們最後的結果是什麼?你如果有這方面的經歷的話可以跟我聊聊。

家人是個很溫暖的辭彙,有血緣關係以及附則在血緣關係上的人都能這麼稱呼。最親近的有父母,兄弟姐妹,兒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結婚以後夫妻雙方和夫妻雙方的血緣親人以及附則在婚姻關係中的近親都能稱作家人,婆婆公公,岳父岳母,妯娌,連襟,姑嫂,叔嫂,姐夫,妹夫,弟媳,大兄哥,小舅子等等,這些家人在農耕社會時代就是親戚,他們的作用特別大,蓋房,種地,紅白事,都離不開他們的相互關照和扶持。這群人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就是客家排屋,客家圍屋,福建土樓。人們為了更好地生存把家人集中在一起同心協力一起勞作,一起打獵,一起防禦著。

家人也不僅僅是一個稱謂,而是一個由紐帶維繫的情感群體,家人之間不用強化彼此的作用,他們會主動地按各自的血緣、紐帶決定其親疏遠近的關係,自覺遵守自然形成的規則,成為族群中的一員。

家人必須是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你對待家人的態度就是你人品的最好體現。家人是一個比親人還廣泛一些的用詞,家人之間相處的時候必須互相尊重相互理解,面對家人說出的應該是舒心又暖心的話,也應該有誠懇善意的批評語。他們是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一群人,當你生病了他們會照顧你,當你難過了他們會安慰你,當你成功了他們會為你驕傲,他們惦記著你吃飽穿暖沒,時常提醒你別累著自己,不要遲到,注意安全,一邊告訴你別亂花錢,一邊又怕你出門受委屈。總得來說家人相處很好的是家庭和睦的基本條件。

做為網路用語的家人就是一個變味了的稱呼,看似表面上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其實只是給各位群友做了一個框子而已。一聲家人叫的不是溫暖而是約束你的枷鎖。

當你不能用家人的態度對待別人的時候,請你不要隨便把他人稱作家人,請你尊重家人這個稱呼,不要把家人這個詞泛濫使用了。

用原創的文字記錄生活的點滴,讓溫暖在字裡行間流動。生活隨手記,溫暖自然出。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隨筆 |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