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橋話畫: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借道教故事表達避世隱居思想

《葛稚川移居圖》,元代,王蒙,設色紙本,縱139厘米,橫58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畫鑒賞

《葛稚川移居圖》描繪的是晉代著名道士葛洪攜家眷移居羅浮山修道煉丹的故事。近景處,那位牽鹿行於橋上的男子正是葛洪,他身著道袍,手執羽扇,正回首瞻望落在後面的家人,其中有負琴的童子,有抱兒騎牛的婦人,還有隨行其後的女眷;有快步的僕人已負筐籃行至前方,正在溪邊歇擔憩息。沿著山溪往上看去,一路崇山峻岭,丹柯碧樹,溪潭草橋,更於深山之中有草堂屋舍數間,等待已久的家僕正在門口、道中佇立翹望。畫風一反王蒙放逸之風,別具一種古樸含蓄的韻味。?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

畫卷為全景式構圖,但又不像宋畫那樣突出一主峰,而是強調眾多山形所營造的一種整體氣勢和氣氛。畫面以山水為主體,重山復嶺,飛瀑流泉,一派深秋山林佳境,構圖雖繁複但層次井然,山路瀑布引導我們的視線漸漸深入,使畫面脈絡貫通。其中山石以水墨勾皴小斧劈,點染參差,濃淡乾濕,刻畫細密。畫斷崖用斧劈、刮鐵、折帶諸皴法,與他常用的披麻皴與解索皴迥異。而人物、樹木等設色明快但毫無俗艷之感,極富古雅韻味,使全圖充滿生趣,創造出了一個幽深寧靜、遠離塵世的理想的隱居之地。除畫面左下角空出一小塊水面外,其餘處處都布滿了山石樹木,使景緻顯得格外豐茂華滋,這正是王蒙典型的重山疊嶂式。

然而此圖又與他大部分作品風貌相異,如樹葉都在雙勾後填以紅、赭或石青、石綠等重色,樹榦精勾細描,樹形複雜多變,設色五彩斑斕,明處略施赭黃,側壁深暗處則施花青。人物的描法從簡潔中見精工,造型頭大身小,古拙可愛,葛洪身穿道服,手執羽扇,牽鹿過橋時正回首眺望,神態安詳,一派仙風道骨。左下方處的溪水最亮,烘託了葛稚川的形象,反映了當時士人對於隱居的追求。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局部

元代畫家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圖》一反宋人傳統作畫方式,而展示了另一種古樸含蓄的韻雅風格。此類技法的作品相對來說較少,卻富有別緻特徵,章法嚴謹,隱現有荊、關之風骨,然而在筆墨運行及韻致上又是元人的氣息。

畫趣拾珍

元代道教興盛,表現道教故事的繪畫作品也非常多。王蒙雖與葛洪所在年代相隔久遠,但皆出身名門,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征,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從小耳濡目染,青少年時代就以文才聞名,作為一名在官宦之家長大的文人,王蒙的一生中從未斷絕過政治上的追求。經歷相似,他們都曾想入世做官卻遭遺棄,最終都選擇了避世隱居。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局部

王蒙正是借葛洪表達自己避世隱居的思想。但他的隱並非真隱,旦有時局安寧之時,他即出會友、訪友,與當時的一些畫家和文人時常往來合作。在張士誠割據浙西時重視網羅江南文士,王蒙又出山擔任一官半職。未幾年,張士誠被朱元璋所代替,王蒙被迫再次躲入山中。

1368年,明朝建立後,年已花甲的王蒙不顧友人勸阻二度出山任泰安知州。如此眷戀功名終為王蒙招來橫禍。洪武之初,朱元璋的宰相胡惟庸因仰慕王蒙的畫名,曾邀請他到其府觀畫,不料日後胡惟庸因篡權奪位之名被朱元璋鎮壓,王蒙也沒能躲過株連清黨的厄運,可惜一代畫才,落得冤死獄中。?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局部

王蒙的友人倪瓚曾多次寫信勸他真心隱居,安貧樂道,不要混跡官場,「野飯魚羹何處無,不將身作系官奴。陶朱范蠡逃名姓,那似煙波一釣徒」,可惜王蒙沒有聽取,他無法做到倪雲林那樣面對名利清心寡欲,歸隱對王蒙來說只是現實生活中的一條退路,在他遭遇厄運的時候為他提供庇護與治療,因此他在藝術中反覆地構建著一個理想的世外桃源,他和他的妻子、僕人在那裡過著優哉游哉的生活。

王蒙大部分畫作創作於他的隱居時期,筆下的作品也多為隱居、高隱、草堂、讀書、漁隱與山居。不管周圍的風景如何千變萬化,在王蒙的每幅畫中都會出現一個相同的細節,即同樣的男子坐在草堂中讀書,同樣的婦人陪伴在身旁,這幾乎可以視作王蒙精神自傳的一個標誌。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局部

元代受異族統治,漢族文人不受重視,王蒙雖也曾做過一個閑官——理問,但在當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之際,他拋棄了官職,攜妻子張氏隱居於杭州東北的黃鶴山,長達二十多年,過的就是芒鞋竹杖、卧雲望山的清貧生活,他命名其屋「白蓮精舍」,自號「黃鶴山樵」,覽雲觀山,師法自然,又時而下山,往來於黃公望、吳鎮、倪瓚及文人高士間,畫風漸變。隱居如同歸家,一路的好山水能喚醒人們迷戀塵囂之心。

觀其後期的《青卞隱居圖》、《林泉清集圖》及《夏日山居圖》等,從其反覆皴、擦、染形成的明暗光感以及獨特的焦墨擦筆所體現的近實遠虛的透視感,將宋代繪畫的寫實精神以及元代繪畫的寫意意識推進到一個更接近事理的高度。這一切變化,得益於王蒙數十年處身於山水之中,不斷地觀察、寫生、修鍊,才臻此化境。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局部

王蒙在山水畫最大的成就在於創造了以「繁」、「密」為特色的意筆山水風格。他尤長於表現江南植被濃密,草木茂盛的景色。他的代表作品擺脫宋代山水畫構圖必先立賓主定遠近的傳統樣式,開創了一種重巒疊積、縈迴曲折的新章法。他在用筆上追求豐富多變,對自然物象的描繪也極力尋取變化。王蒙還擅長在山水畫中著色,《葛稚川移居圖》與《具區林屋圖》均以色彩展現了山中迷人的景色,清秀連綿的墨色與明艷的重色相唱相和,十分融洽、雅緻。

在元代山水畫四家中,王蒙廣泛地研究元代以前各家各派的畫法,完全稱得上是技法最全面的一位,後世的山水畫家無不稱其為師,從王蒙畫中所能學到的技巧大大超過其他各家。但是藝術帶給人的深刻印象以及巨大的感染力,不是技法之全面和純熟,而是個性之突出、形象之鮮明、境界之特殊以及精神和時代的相通,使人一眼能分辨出它所反映時代的典型風貌。所以,王蒙的繪畫技法和功力高於倪瓚,但他的影響卻低於倪瓚,以才華和成就之高不在功力之苦,而在胸襟、情懷之不俗。

名家小傳?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局部

王蒙(1308—1385年,一作1298—1385年),字叔明,晚年居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又自稱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代傑出畫家,著名文人與畫家趙孟頫的外孫,因而早年受到趙孟頫的影響較多。他在「元四家」中年歲最幼,工詩文書法,擅畫山水,皴法在五代董(源)、巨(然)基礎上加以創造,形成解索皴。亦兼畫人物。他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信筆揮灑而天趣橫溢、意致超絕。倪雲林曾在他的作品中題道:「叔明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傳世作品有《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葛稚川移居圖》、《谷口春耕圖》、《花溪漁隱圖》、《秋山草堂圖》、《夏日山居圖》等。????

文章來源於畫家邱漢橋新浪微博


推薦閱讀:

TAG:隱居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