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可以用平面波描述光子和其他量子?

量子力學中,一開始總要建立薛定諤方程,大家知道薛定諤方程是怎麼導出來的?是利用了平面波的概念,如果假定粒子是平面波,設動量為 p ,傅里葉變換可以把 p 直接變成 ihbarfrac{partial}{partial x} 。其實傅里葉變換中的每一個波也是平面波。因此薛定額方程就猜出來了。猜也好,導也好,離不了平面波。粒子為啥可以看成平面波?量子力學在處理散射問題時也常把入射粒子用平面波來描述。

即使有了薛定諤方程,粒子從一個點發出的薛定諤波仍然是球面波。如果粒子的波真的是球面波,自由空間中的粒子似乎應該用球面波描述更合適。

其實從一個點發出的粒子的波就是很接近平面波,而同球面波相差甚遠。關於這一點當代量子力學是說不清楚的。自由空間中從點源發出的波都是隨距離衰減。可是粒子在空間運動並不衰減。而且方向性極強。因此用平面波,不衰減的波描述粒子似乎更好。可是從一點發出的波應該衰減。這個矛盾怎樣才能解決?

其實問題出在量子力學的基礎有問題。問題出在關於波的理論上了。有沒有一種波可以既是從一個點光源發出,波不衰減,而且有很好的方向性,指向一個方向,就是粒子前進方向?愛因斯坦曾經尋找過,並稱之為孤立子解。如果波動方程有這樣的孤立子解,就可以描述粒子了。這種波被稱為波包。但是波包也有問題,隨著時間波包總是會發生色散,波會彌散開來。

那麼是不是就沒有別的解決方案了。不是。不過要接受物理中更怪異的東西:超前波。惠勒,費曼的吸收體理論認為,光源並不能自己輻射光子,需要吸收體的幫助,吸收體會發出超前波,在超前波幫助下光源產生了輻射。這也就所謂名言:如果把太陽放在周圍什麼都沒有的空間中,它是不會發光的。惠勒,費曼並沒有沿著這條路子再往下走。這個棒子被作者接了過來。30年前1987年我發表了電磁場《互能定理》不過那時我並不知道惠勒,費曼的吸收體理論。只是到了前幾年,我注意到了惠勒,費曼的吸收體理論。惠勒費曼的理論又是建立在K. Schwarzschild,H. Tetrode,A. D. Fokker,的Action-at-a-distance理論的基礎上的。也注意到了John Cramer的量子力學交易詮釋,這些都是含超前波的理論。《互能定理》是一個頻域定理。同《互能定理》對應的時域定理,即時域互易定理(發表於1960,by Welch)是一個有關超前波的定理。由此我也注意到了Welch互易定理和互能定理都是有關超前波的定理。這個定理應該是惠勒費曼理吸收體論在電磁場理論中的一個反映。由此我認識到了兩個事實:第一,互能定理作為一個公式,其實自己不是第一個提出。前面有Welch,還有Rumsey的互易定理(1963)。這當然使人不由地產生一絲涼意。第二,這個定理非常重要,我同其他兩位前人不同之處在於我認為它是一個能量定理。他們兩位前人認為它是一個互易定理。能量定理是一個物理定理,互易定理可一是一個數學定理。互易定理中地兩個場中往往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虛擬的。這是我產生了進一步把這個課題搞深搞透的衝動。

因此我進一步研究互能這一課題,很快提出了《互能流定理》。從互能定理到互能流定理只有很小的一步,可這一步我終於跨過去了,花了整整30年時間。我沒有發現其他人曾經發現過互能流。因為必須有了互能這個概念,才能有互能流這個概念。其他人大多不承認互能,怎麼可以提出互能流?互能流定理告訴我們滯後波同超前波可以構成互能流,這個互能流其實很像愛因斯坦要尋找的孤立子。它可以把能量從一點不衰減的傳遞到另外一點。互能流的形狀見下圖:

由圖可見,互能流就是我們量子力學中可以用平面波描述粒子的最好證明。互能流其實很像平面波,尤其是當光源同光的吸收點距離比較大時。根據這一事實我很快就想到了互能流其實就是光子。互能流就是愛因斯坦要想找的孤立子!其他粒子也必須按照這個模式搭建。為了完善整個理論,我又於2016年提出了互能原理。這個原理吸收了惠勒,費曼吸收體理論的觀點。按照這個原理電磁場輻射必須至少有兩個波同時出現,即光源的滯後波同光的吸收體的超前波。兩個波必須同步。互能原理其實可以代替麥克斯韋方程作為電磁場的新公理。她同麥克斯韋方程不同的地方在於,麥克斯韋方程認為一個運動的電荷就可以產生輻射,互能原理認為一個運動的電荷不能產生輻射,要產生輻射還得有一個吸收源正好也在運動並且產生了超前波,這個超前波又同輻射源的滯後波恰巧同步,這時輻射才能產生。有了互能原理,我開始思索電磁場理論的新的公理框架。我發現以互能原理作為公理,電磁場理論仍然有一些不自洽的地方。特別是麥克斯韋方程仍然可以從互能原理推導處來,只是必須成對出現罷了。如果麥克斯韋方程仍然成立,輻射源產生滯後波,吸收體產生了超前波,這些波中的一部分產生的互能流,剩下的部分仍然在空間中繼續運動。過去的理論認為這些波會塌縮。可是互能流已經可以傳遞能量,這部分波如果再塌縮,能不能塌縮到同互能流一樣的目的地?如果塌縮到不同的目的地似乎有兩種不同的光子,一種是互能流的光子,一種是塌縮的光子。這似乎很不合適。那麼另一中可能性是塌縮到互能流的目的地,這也非常奇怪,這些波怎樣知道它應該塌縮到互能流的目的地?因此我猜測這些波不是塌縮了而是返回了。是一種時間反轉波把能量返回到其源。關於這個問題思索了將近一年。2017年四月我提出了自能原理。自能原理就是認為波不是塌縮了,而是時間反轉的返回了。自能原理的提出不是基於猜測,而是基於一種「證明"。當然這種證明不是有了公理是進一步推導的那種證明,這種證明要求理論體系必須自洽。我證明了如果沒有自能原理,麥克斯韋方程同能量守恆矛盾。

自能原理用於解決光源發出的電磁波,吸收體發出的超前波中只有一部分構成了互能流,還有很大一部分殘留在空間,使得能量不守恆。我認為這部分波的能量時間反轉的返回了。這個返回需要增加兩個時間反轉波。因此電磁場就變成了由四個波構成的了。其中滯後波大家都接受,超前波少數人接受。兩個時間反轉波我剛剛提出來還沒有多少人接受。不過也沒有人反對(我的理論也已經被幾百人下載)。不過這兩個時間反轉波成了我的理論同其他人的理論的主要分水嶺。

回到正題,我們有了互能流,如果輻射點同吸收點比較遠。互能流本來是頭尖,中間大,由於距離增加,中間也不能太大,其實就完全近似成了平面波。很奇妙的,光源滯後波同吸收體的超前波可以構成一個近似的平面波。上圖是互能流從一個點流向另一個點圖。互能流定理告訴我們通過光源a到吸收點吧之間的每一個閉曲面的能量是一樣的。是一個準平面波。這也是我們可以在量子力學中使用平面波來描述粒子的原因。今天就些到這裡。


推薦閱讀:

TAG:光子 | 電磁場與電磁波 | 量子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