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時候的你是否吃過它,竹筍蟲

記得,在《摘羅芒》那篇文章中,我說:「暑假,我們到竹山去捉筍蟲或斬竹。」

捉筍蟲,也是一件值得與大家分享的客家少年往事。

客(家)人居山,山上種竹。我的家鄉周圍全是竹山。竹山原來屬於生產隊所有,分田到戶後,竹山分給了各家各戶,我們家也分到了兩塊竹山。

竹山長著茂密的單竹,那時候的竹子,全身都是寶,是客家山鄉人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所以,客鄉人民對竹子呵護備至,要把竹山的鐵芒萁、雜草、灌木全部斬凈(客家人稱為「撇山」),又怕別人去偷,還要在每棵竹子上寫上名字,更要每年的6、7月到竹山上去捉筍蟲。

撇山是件力氣活,一般是大人們去做,捉筍蟲較輕鬆,大多是我們這幫小孩子去做,而且,寓樂於勞,捉筍蟲也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我們也非常樂意去做。

不太知道客家人所說的筍蟲書名叫做什麼。我只能按我所認識的筍蟲作如下形容和解釋:筍蟲長得象金龜子,但比金龜子長,一般為暗黑色和金黃色,長著一左一右共六條腿,腿共分三節,最前一節長著鋒利的鉤,頭上有條長長的像吸管的嘴巴,可以刺進竹筍吸食筍汁。成年筍蟲在地下過冬,到第二年春夏之交時從地下出來,出來後爬到竹筍上或在竹筍的根部或在竹筍尖里產卵,卵吃竹筍的汁液長大,慢慢生長為筍蛹,筍蛹又慢慢成長為筍蟲。

竹筍被筍蟲、筍蛹吃過之後,竹筍不是枯死,就是竹筍不再長或是長大後就變形僵硬,毫無用處,只能做柴燒。所以,在我們視竹如命的人看來,非要把筍蟲趕盡殺絕不可。

而捉筍蟲有兩種,一是捉成蟲,二是捉幼蟲(筍蛹)。

筍蛹,一縮一縮的,像那些松毛蟲,很可怕的樣子

捉筍蛹的工具是砍刀,客家人稱為「刀麻」。在我們那裡的客家鄉下,每個家庭的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做工用具,如刀麻、鉤刀、擔濕(扁擔)、柴遷……就像現在的人,每人都有自己的筆或電腦或當兵的都有自己的槍一樣。而這套工具一般是不肯給別的人用的。如我就有我自己的刀麻、鉤刀和柴遷。我的刀麻我愛護,不能讓其生鏽,不能讓其缺口。

在要去捉筍蟲的當天,吃早粥前,得到溪前磨刀石上把刀給磨利,刀不利,根本捉不了筍蟲。

吃過早粥,我們就出發。

我們的竹山,一般都是兄弟叔伯的竹山連成一片。我們去捉筍蟲,也就堂兄(姐)堂弟(妹)一起去捉筍蟲。

一路翻山過嶺,來到黃草坑(我們的竹山在黃草坑)後,就如《家有兒女》中劉星所說:各找各家,各找各媽,我們也分開,各找各家的竹山去捉筍蟲。

筍蟲的成蟲在竹林中穿梭的時候,看見竹筍就會用那個像吸管似的嘴刺進筍尖或筍根部,在竹筍里產卵。蟲卵孵化出的筍蛹像米粒般細小,但只需20天就變得肥胖臃腫,像一節手指那麼長,肥肥白白,圓滾滾的,有著細小的眼睛,用黑色的小嘴啃吃幼嫩的竹筍。我們來到竹山,就是找到竹筍,仔細觀察,看筍尖和筍根,當發現有一個黑黑的圓圓的小洞,就證明裡面有筍蛹了。

拿起鋒利的砍刀,對準小黑洞,用力切下去(要小心別切斷竹筍),一邊切一邊找筍蛹,一般情況下,只要三刀兩刀就可以找到筍蛹,拿出來放在一個早就準備好的大竹筒里,如果筍蛹已吃了一節長長的竹筍,則要順著吃空的竹筍一路找下去,直到找到那隻筍蛹。有時候,筍蛹已是從筍尖吃到了筍根,眼看一整條竹筍都沒得救了,氣得要命,找到筍蛹後,連筍蛹都不要了,一把丟在地上,腳一用力,把它踩得稀巴爛。

一邊捉筍蛹,一邊我們還要捉筍蟲。筍蟲又分兩種,一種好停在筍尖部吃竹筍,我們把它稱為筍尾蟲,一種停在筍根,我們稱為筍根(客家話讀「斤」)蟲。筍尾蟲金黃色,筍根蟲暗黑色,也許因為筍根的養分足,筍根蟲比筍尾蟲更能飛。

筍蟲,我們把它捉住,找來一根線或一根撕得細細的蕉樹皮,縛住它的長嘴,我們就可牽著筍蟲滿村飛,轟轟聲在頭頂響著,我們兩腳生風,很得意的樣子,真是有趣極了。

筍蟲這個東西,好像不怕人,沒有聽覺似的,捉筍蟲時,只要走近去,就可一把抓住它的背部,此時,筍蟲就開始掙扎,用鋼鉤般的腳爪抓你,用吸管般的嘴頂你,如被腳爪抓住,會被抓出一條條血痕,也挺可恨的。

捉高過人頭的筍尾蟲,就要把竹筍慢慢彎下來,不能快,快了會把竹筍拗斷,不過筍尾蟲好像敏感一點,竹筍一動得劇烈,它就飛走,只是它也只是彎彎曲曲的亂飛,撞到茂密的竹子後,掉在地上,你只要走過去撿起來就行,或者,在它彎彎曲曲地亂飛的時候,就可追過去,伸出手巴掌,把它拍到地上。

捉到筍蟲後,一般是把它丟在地上踩死,特別留幾個認準非常能飛的,把它的腳爪的前兩節給拗掉,放到另一個竹筒里。

筍蛹拿回去後,就可炒熟來吃,烤、煎、炸,非常美味,鮮香無比,還有奶油的味道,更是下酒好料,與蜂蛹同樣的美味。

筍蟲拿回去後,找來一根線或一根撕得細細的蕉樹皮,縛住它的長嘴,我們就可牽著筍蟲滿村飛,轟轟聲在頭頂響著,我們兩腳生風,很得意的樣子,真是有趣極了。只是現在想想,不知是我們在玩筍蟲,還是筍蟲在玩我們,或者就是互玩吧,用現在時髦的一句話說:雙贏!


推薦閱讀:

TAG: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