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月入5000,零花錢400萬」:成年人的世界,為什麼非要工作?

「我月入只有5000日元,媽媽卻給我400萬零花。」

最近無意中刷微博,發現一個一臉童貞肥宅的小哥火了!

他是一個搞笑藝人,因為事業剛剛起步,工資只有5000日元左右。

每天上台表演賣笑話,拿到的只是每月摺合305塊錢人民幣的報酬,估計連吃飯都不夠吧……

但是他的媽媽卻每個月給了他400萬零花錢……

我顫顫巍巍地按了一下計算器,摺合人民幣24萬。這都能在廣州買一個廁所了!

小夥子平時車開的是保時捷的卡宴;

住的是月租金28萬日元的高級公寓;

一屋子的LV、Gucci、愛馬仕,吃一頓飯58000日元;

媽媽還給他買了價值7000萬日元(427萬人民幣)的高層公寓,作為20歲的生日禮物。

其實打心裡說,這個小哥值得羨慕嗎?

值得。

他再一次提醒了我們,貧窮限制了想像力,在羅馬出生的人天生無憂無慮。

但是,我更羨慕的是,他哪怕家裡有礦不愁吃穿,依然有打心底里熱愛的「脫口秀」事業,而且每天擁有和朋友討論笑料的快樂。

人生有什麼比出生在羅馬更重要的?

我想,那一定是,羅馬不是他的終點。而且,他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去什麼地方。

公司賣了5個億,自然醒的覺只睡了3天

我曾經認識一個遊戲公司的老闆,每天凌晨3點還微信在線,據說他的員工可以分別在1點、2點、3點、5點收到他的郵件指示,或者留言吩咐。

當真是現代薛定諤式老闆,在深夜神出鬼沒。

之所以那麼拚命,無非是希望遊戲早點上線,事業早點有個結果。

我當時問他,你有什麼夢想,他哈哈大笑:我的夢想就是睡覺,天天睡到自然醒。

他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據說最近,他的公司以5億價格賣給了上市公司,他拿到手的錢,已經可以足以讓他安享一生。噢不,三生。

但是他的員工告訴我,老闆只在家裡睡了三天,就恢復過往薛定諤式上線的狀態,每天依然在深夜1點、2點、3點、5點神出鬼沒。

我就奇了怪了,發微信問他:咋就不好好安享晚年了呢,說好的睡到自然醒呢?

他說,你去看看我的朋友圈。

我翻了一下,的確,

賣公司後第一天,他說,去菜市場買了肉、菜和米,第一次煮一頓不是外賣的飯。

鍋碗瓢盆第一次用,終於在9年拼搏之後第一次做一件,和工作和生存無關的事。

第二天,他說,睡了一天,有點恍惚,想起睜眼就沒事幹,乾脆就不睜眼。

第三天,他只說了一句,生活中比熬夜、拚命、壓力更恐怖的是,每天只剩下吃飯、睡覺和慵懶。唯獨少了一樣東西,叫做期待。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覺得他矯情。

只有了解他為人的我,內心知道:有些人,離開工作的確爽不過三天。

矽谷最牛的創業者之一本·霍洛維茨在《創業維艱》裡面說:

「在擔任CEO的8年多時間裡,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的8年幾乎全是舉步維艱。」

開始,這一句,我理解成了抱怨的話。

後來我懂了。埋頭趕路的人知道,逆境不過是日常,到了順景反而代表著不安。

因為到了順境的彼岸,他們不知道自己下一個目標在哪裡。

2004年,35歲的雷軍將卓越網以7500萬美元出售給巨頭亞馬遜。不過,一夜暴富了的雷軍並沒有常人想像中的開心。他形容,那是「賣了女兒一樣的難受」。

他甚至要用喝酒的方式來麻醉自己這種痛苦——賣掉卓越網之後意味著,他徹底失去了在電子商務領域的野心。

4天4夜,他喝得爛醉。

37歲的戴科彬帶領獵聘網在香港上市了,但是他只經歷了片刻的喜悅。事後他在採訪中說,

「當你有了幾億、幾十億美金那又怎樣?

盒飯能值多少錢?

衣服能值多少錢?

我最害怕的事,是當我要死的時候,我會很後悔很多東西還沒做……」

在這些創業者的眼裡,沒有方向,比憋著勁衝刺在路上痛苦得多

他們為什麼工作?僅僅是為了錢嗎?

如果是,那為什麼拿到心目中的天文數字之後,反而或頹廢難受、或不知所措呢?

我想,他們工作更大的意義是:

找到一個聽著心尖兒就會發光的目標,然後一步一步征服它。

你不是被工作碾壓,

而是在修正一次次不切實際的妄想

但是,回歸到每天真實而又煙火氣的日子,畢竟真正有情懷的創業者是少數。

大多數基層年輕人的生活,都是被房貸和生活給推著走。每天過著「有想法-不屈服-被妥協-不得已-窮迷茫」的生活。

領英最近發布了一份調研顯示,95後第一份工作平均7個月就離職不幹。

而在這第一份工作中,9成的年輕人表示需要加班,而且加的是沒有意義的班。

這樣的苦惱,我也經歷過。

我參加工作後第一個項目,跟著一個帶著冷漠嚴峻眼神的女經理。

她對我重複最多的一句話是:

「你給我的這是什麼爛東西!」

同時往往伴隨著「啪」地一聲巨響,是文件被摔在桌子上的聲音。

所以,我的工作通常就是,絞盡腦汁做了一個自認為完美的報告,提交之後,等著修改,修改,再修改。

一次次地在深夜裡重複著,把稜角和創意磨平的人生。

當時真的沮喪得要命,每天都有按Enter鍵辭職的決心。

有一天,女經理竟單獨約我吃午飯。

我忐忑得不行,心想,是不等我按Enter鍵就讓我走人?

沒想到,她卻出奇溫柔地跟我說:

「老實說,我凶你,是因為從你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我知道你討厭機械重複的工作,當年我也是……」

她呷了一口茶,認真地看著我的眼睛:

「但是只有經歷機械重複,才能找到你正確的工作目標。你的目標是錯的,難道我不糾正你嗎?」

我有點受寵若驚,呆若木雞地點點頭。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她所描述的「正確的工作目標」,是指,到底做出怎樣的東西,才算是符合市場的需要、客戶的期望;

是指,到底怎麼做,才不至於在我眼裡是塊精心雕琢的玉石、去到客戶那是一疊狗屁不通的廢紙。

從此以後,我不再覺得我職場上遭遇上司的斥責就是失敗。

反而,每一次被責備,都讓我機械重複的人生有了一束明確指引的光。

因為,我們工作的意義本身,就是找到正確的目標,然後實現它。

我想,這也是現在動不動就愛辭職的年輕人,應該真正理解的一個事實——

我們的前半生,不是在被工作碾壓,而是被工作修正一次次不切實際的妄想。

所以,我們工作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工作當然是為了換錢。

在「中國三明治」發起的一期「不想上班」投票調查當中,大多數年輕人不辭職的原因還是:擔心辭職後就沒有生活費了。

然而,你想不到的是,還有一個選項得了高票:不知道辭職之後要去做什麼。

回想一下,文初那個家財萬貫的日本小哥,為什麼還要工作?

只能說,工作還有它更深層次的意義。

作者林安曾經解釋過「上班」和「工作」的差異。

「上班」=帶有一種勉強的、不情願的、被動的、單純為了不被帶上恥辱「無業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的、又沒有什麼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

他們對生活的要求也不高,「混日子」對他們就是最好的日子。

「工作」= 帶有一種積極的、並不單純為了不被別人歧視為無業者的、有奮鬥目標並能實現自身價值,讓人樂在其中的事情。

所以,「上班」可能是為生活所逼的,但「工作」是一個價值觀體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人的本能

它是讓自己區別於混吃等死「喪屍」狀態的原動力。

這個體系裡面,有目標,有起伏,有喜怒哀樂,有寶貴的心流,更有偶爾撞見的驚喜。

這個驚喜可能是,某一天你恍然大悟地發現:靠,原來我是靠完成這些事撐過這一天的。

《圓桌派》里,竇文濤講了例子。

有一個湖北十堰的年輕人,辭去教師工作後,回家鄉「蹲著」,啥事都不幹。到最後,他連餓了吃東西的慾望都沒有。

最後很長一段時間沒見他之後,村裡人發現他餓死了。

可見,當一個人離開了工作的價值驅動時,慢慢就進入了一種「散漫」的狀態,甚至找不到自己和社會的聯繫點了。

Barry Schwartz在Ted演講《我們為什麼要工作》里,很深刻地提出來:

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如果是想要賺錢,那就是最世俗的回答了。

因為我們忽略了我們作為人類最大的特質,就是創造力和有思想。

這也許是對工作的意義,最恰如其分的解釋了。

寫在最後

我突然想起《如懿傳》的結局。

歷盡宮廷富貴和醜惡的如懿,最終坐在如水涼夜裡,靜靜薨逝。

她死得那麼安詳,無非是因為,該處置的惡人已有報應,不放心的兒子有了安置,對皇上的情感早因為失望至極而消逝,對掌管六宮這種勾心鬥角的工作極度厭煩……她的人生,已經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期待。

這樣的結局,想想,也許也算是一個完美落幕的句點。

我們走著的人生路,無非都是像如懿那樣,或被動,或積極,一路奔忙,用肉身去撞見一次次所謂「活著的意義」,然後跑到終點。

而工作,可以說是我們搭上的其中一艘擺渡船。

它的出現,讓我們遇見更多的人,奔向更明確的目的地,遇見一些或美好或糟心的故事。

同時,有幸撞見更多或者有意思的,或者豐滿華麗的,或者耐人尋味的,「意義」。

簡介:維小維,做投資的爽朗女子,有料的職場媽媽

○曾任四大、網易、寶潔等知名企業管理層

○ 10年名企CFO及投資高管經驗

○財稅投資領域行家,職場和管理領域達人

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到我的公號「維小維生素」找我。


推薦閱讀:

TAG: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