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適合的鞋子

適合的鞋子就是當下最好鞋子

根據身心語法程式學「NLP」所指,人確實只會作對自己有利的決定。

世事,好微妙,一步棋決定下一步棋,行差一著,之後步步艱難,圍觀的人意見有永遠很多,但我們必先要全神貫注思維,周詳考慮,勿受動搖,以退為進?還是以進為退?如何走下一步?還是自己來決定的。

洞悉了一個「實相」,世事不會因「有所求」而擁有,更不會因「無所求」而失去,當中一皆因緣果存在,下每個決定時,想想所承受的後果,承受得了就可以去,不能用人生當賭博。

我們能做的只是「隨順際遇而盡心,盡心後隨順際遇」,檢討結果,修正方法,若意志如鞦韆,左搖右擺,任人坐在其上,人搖東就往東,人盪西便去西,隨風擺柳,永無主見,這就空過了一生。

勿過份緊張,各人也有各人想法,人天性作決定時之動機 ,也是自己認為最好的。正如我們今天穿上的鞋,別人穿上並不一定適合。反之,別人適合的,我們亦未必適合。

故此,不必在乎「別人穿什麼鞋」,那雙鞋,須由「穿上者」去適應,否則自會脫下,一切自有因果秩序,不必杞人憂天。

最重要是問心無愧,盡全力去面對人生上每一個階段,每個階段也只是人生上的一小小部分劇情,並非人生的全部,還有大量劇情、橋段需要面對。

在乎與效果

世上沒有事重要,

只有心在不在乎。

「重要」;不在事件的「現象」。

「看重」;存在看事的「感覺」。

  • 感覺是因人而異,人人不同,一樣米養百樣人,一菜難合百人味,一事難稱眾人心。某件事重不重要,就看此刻情況需求,要做的是去全力應付,做此刻階段該做的事,一切自有定數,各樣應該做的事情同步進行,盡心付出,安然順道而行便是,帶著患得患失,只會把事情攪亂。
  • 釋迦牟尼佛因應不同場合,不同時間,為不同眾生的智商表達了同的解脫方法。
  • 諸佛菩薩因應不同時空、不同種族、不同生命體、不同智商,表達了不同的解脫方法。

釋迦牟尼佛是諸佛之一,當然可以隨順因緣而教化眾生~ 隨緣渡眾,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代,何曾分出大乘、小乘、南傳、北傳 ?

A君在乎歷史。

B君在乎邏輯。

C君在乎感覺。

問:ABC三人都對,但修行目的是什麼呢?

答:對治離苦得樂、究竟湼盤的效果啊!

經文

大乘、小乘,這四個字是人說,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人物,每一句說話都是針對人心,因材施教,何曾把佛性分成大小?!

經sutra,指路徑。

佛buddha,指覺悟。

讀千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經文只是路徑,《西遊記》中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只是看著地圖而不去取經嗎,全部都是一腳一步一腳印走出來,不只是研究地圖啊!

佛經,是覺悟的路徑,是2500多年前,由弟子的一段段文字講座記錄,誰能保證有沒有遺失錯漏?其實說到底所有經文都是佛陀說法時的零碎片段,經過2000多年的流傳及翻譯,時間上的洗禮,文字經句出現錯漏、訛亂、曲解的機會大到不得了,如果把這些記錄便視為金科玉律,此乃幼稚天真的表現。

  • 中國漢土的中文佛經其實存在極大的問題,據文獻記載《佛經》是來自「梵文及巴利文」,如果記錄「梵文及巴利文」的人失誤、聽錯、曲解,亦即是梵文及巴利文所記載的文字記錄都可能會出錯,現在再把《佛經》被翻譯成地球不同國家的文字。
  • 1400多年前的唐代僧人去翻譯古印度的「梵文及巴利文」,翻譯出「翻譯者所理解」的部份,再成為唐朝民間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字,現在2018年要理解2500年前的古印度文字,閣下認為有否存在問題呢?

可以肯定的,就是現代所接觸的佛經的文字只是凌碎片段,並不是一個完整佛法內容,如果單憑一些片言隻語的文字就視為金科玉律,建議就勿再接觸佛教,因為將會令人神憎鬼厭,一世倒楣。

佛法是人說

  • 記錄佛經的文字是人。
  • 翻譯佛經的文字是人。
  • 流布佛經的是人。
  • 流布佛法的是人。
  • 佛教論壇表達的相關佛法言論是人。

聽得明這段說話嗎?

現在竟然部份人憑著零碎片段高調界定「大乘非法說、小乘非佛說」,這班人的是否自恃過高?竟然大言不慚,天天在論壇說三道四、侮辱挑釁,這是什麼品格的所為?這是什麼智商的表現?確實令人啼笑皆非,此刻身為學習覺醒的筆者真的流出兩行眼淚......

不要冤枉佛陀好嗎?

不要自以為是好嗎?

不要挑撥離間好嗎?

不要說三道四好嗎?

迷覺是自心,勿自以為是

佛言: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

得阿羅漢,乃可信汝意。

~《四十二章經》

佛陀說:

必須謹慎,勿相信我們的意念。

必須謹慎,勿滯留於色蘊。

否則,禍患就會發生。

(註:色,泛指相。會,指滯留。)

(註:人心所感知到的,統稱「相」。)

(註:色會,就是指著相pratisthita laksana)

直至成就「阿羅漢Arhat」,才可信任自己的意念。

  • 由於並未舍念清浄,我們的意念並不可信。
  • 因為眾生貪慾尚未浄盡,故此心意皆未清凈。在帶著「有我」的情況下,必須小心謹慎,不可毅然信任自己的意念。
  • 最基本也必須證得「阿羅漢果」,徹底舍念清凈,亦即是徹底舍欲,達到「無我」,其意念才是真正清凈可信任。
  • 經文必須上文下理了解,這句經文提及阿羅漢,而阿羅漢的特徵就是舍無可舍,進入無我。
  • 前呼後應,後面說「無我」,前面必定說「有我」,有我罪即生,所以一定會生禍患~苦。

帶著「在乎」行事,已屬「有我」,帶著我的執著,就代表罪。

有罪的言論又如何可信呢?

在乎歷史?這個在乎是不是罪呢?無論閣下在乎什麼領域,只要一在乎,已經有罪,聽得明嗎?經文已經說得清清楚楚!

(按:平心而論,誰有證據當時在2500年前親耳聽著佛陀如何說話嗎?誰敢說自己的發言是歷史的證據?)

修行是修證自心,不是修理他人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六祖壇經》

佛陀已死,流傳佛法記錄、見地的是人,既然是人說,一切只能作參考。不斷自以為是界定什麼是佛說者,難道閣下已經大徹大悟,閣下是佛嗎?

(按:眾生本質是佛,跟閣下已經成佛,完全是兩回事。莫說發言者可能不是「阿羅漢??????Arhat」,天天不斷侮辱別人,如此缺德,連做人也成問題了。學佛不是研究歷史,而是對治自心之煩惱,說三道四的人只會為社會帶來煩惱,不要誤導有心求覺的人好嗎?)

好勇鬥狠的長舌婦,請不要再飲醉,修行是針對自心自性的煩惱、解脫,並不是研究歷史及是非,一切應以效果為上,不要再心胸狹窄,此刻是時候要清醒了,珍惜光陰,好好修證自己的心吧!共勉。

~輕心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這句經文真實意義是什麼?》

zhuanlan.zhihu.com/p/38


推薦閱讀:

TAG:佛教 |